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涡旋压缩机(101)具有曲柄轴(17)和推力板(75)。推力板(75)在轴向上支撑曲柄轴(17)。曲柄轴(17)和推力板(75)被实施了氮化处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过去,构成空调装置等的冷冻循环的压缩机采用具有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件的压缩机,驱动轴与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连接,推力轴承部件在轴向上支撑驱动轴。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 — 124780号公报)公开的润旋压缩机具有利用不进行淬火的碳钢形成的驱动轴、和利用进行了淬火的高速钢形成的推力轴承部件。由此,抑制了推力轴承部件的磨损。另外,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7 - 35078号公报)公开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利用球 状石墨铸铁形成的驱动轴、和表面被实施了氮化处理的推力轴承部件,推力轴承部件在氮化层上形成有硬度低于驱动轴的表面层。由此,推力轴承部件的表面层在运转过程中进行磨合,降低了推力噪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 12478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 35078号公报但是,由于压缩机的大型化,使得驱动轴的重量增大、马达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压力差增大,则施加给推力轴承部件的驱动轴的载荷增大。因此,根据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件的材质,驱动轴与推力轴承部件的滑动面被烧伤,有可能在滑动面容易产生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烧伤性和耐磨损性的压缩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压缩机具有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推力轴承部在轴向上支撑驱动轴。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被实施了氮化处理。在第一方面的压缩机中,驱动轴以及推力轴承部的表面被实施了氮化处理,因而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压缩机能够提高耐烧伤性和耐磨损性。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压缩机,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被实施了盐浴氮化处理。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压缩机,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具有彼此不同的硬度。在第三方面的压缩机中,通过对驱动轴和推力轴承部之间赋予硬度差,能够进一步提高具有更高的硬度的部件的耐烧伤性和耐磨损性。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第一 第三方面的压缩机能够提高耐烧伤性和耐磨损性。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压缩机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轴或者推力轴承部的耐烧伤性和耐磨损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面图。图2是图I中的曲柄轴与推力板的滑动部的放大图。标号说明17曲柄轴(驱动轴);75推力板(推力轴承部);101涡旋压缩机(压缩机)。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是高低压拱顶形的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是通过使由具有相互啮合的涡卷状涡齿(lap)的两个涡旋部件形成的空间的容积变化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I)压缩机的结构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的纵剖面图。涡旋压缩机101主要由外壳10、压缩机构15、支架(housing) 23、驱动马达16、下部轴承60、曲柄轴17、吸入管19和喷出管20构成。涡旋压缩机101发挥在反复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将制冷剂气体压缩的作用。下面,对涡旋压缩机101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说明。(I — I)外壳外壳10由下列部分构成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外壳部11 ;被气密地焊接于主体部外壳部11的上端部的碗状的上壁部12 ;以及被气密地焊接于主体部外壳部11的下端部的碗状的底壁部13。外壳10是利用刚性部件成型的,在外壳10的内部及外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该刚性部件不易产生变形和破损。外壳10被设置成为使其主体部外壳部11的大致圆筒状的轴向沿着竖直方向。在外壳10的内部收纳有压缩机构15、被配置于压缩机构15的下方的支架23、被配置于支架23的下方的驱动马达16、和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配置的曲柄轴17等。吸入管19和喷出管20被气密地焊接于外壳10的壁部。在外壳10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空间10a。润滑油被用来在涡旋压缩机101的运转过程中良好地保持压缩机构15等的滑动部的润滑性。(I — 2)压缩机构压缩机构15被收纳于外壳10的内部,其吸引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并进行压缩,并且喷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下面称为“压缩制冷剂”)。压缩机构15主要由固定涡旋部件24和回转涡旋部件26构成。固定涡旋部件24具有第I端板24a、和直立形成于第I端板24a的涡卷形状(渐开线形状)的第I涡齿24b。在固定涡旋部件24形成有主吸入孔(未图示)、和与主吸入孔相邻的辅助吸入孔(未图示)。主吸入孔将吸入管19和后述的压缩室40连通。辅助吸入孔将后述的低压空间S2和压缩室40连通。并且,在第I端板24a的中央部形成有喷出孔41,在第I端板24a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喷出孔41连通的放大凹部42。放大凹部42是在第I端板24a的上表面凹陷设置的沿水平方向扩大的空间。盖体44利用螺栓44a以堵塞放大凹部42的方式被固定于固定涡旋部件24的上表面。固定涡旋部件24和盖体44通过垫圈(未图示)紧密接触而被密封。放大凹部42被盖体44覆盖,由此形成使压缩机构15的运转声音消音的消音空间45。在固定涡旋部件24形成有与消音空间45连通并在固定涡旋部件24的下表面开口的第I压缩制冷剂流路46。回转涡旋部件26具有第2端板26a、和直立形成于第2端板26a的涡卷形状(渐开线形状)的第2涡齿26b。在第2端板26a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上端轴承26c。在第2端板26a形成有给油细孔63。给油细孔63将第2端板26a的上表面外周部和上端轴承26c的内侧的空间连通。固定涡旋部件24和回转涡旋部件26的第I涡齿24b和第2涡齿26b进行啮合,由此形成由第I端板24a、第I涡齿24b、第2端板26a和第2涡齿26b包围的空间即压缩室40。压缩室40的容积根据回转涡旋部件26的公转运动而变化。(I — 3)支架支架23配置于压缩机构15的下方,其外周面气密地接合于外壳10的内表面。由 此,外壳1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支架23的下方的高压空间SI、和支架23的上方的低压空间S2。支架23利用螺栓等进行固定,由此承载固定涡旋部件24,并通过十字接头39与固定涡旋部件24 —起夹持回转涡旋部件26。十字接头39是用于防止回转涡旋部件26的自转运动的环状部件。在支架23的外周部,沿竖直方向贯通形成有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在支架23的上端面与第I压缩制冷剂流路46连通,在支架23的下端面通过喷出口 49与高压空间SI连通。在支架23的上表面凹陷设有曲柄室S3。并且,在支架23形成有支架贯通孔31。支架贯通孔31是从曲柄室S3的底面中央部一直到支架23的下端面中央部、沿竖直方向贯通支架23形成的空间。下面,将支架23的一部分即形成有支架贯通孔31的部分称为上部轴承32。并且,在支架23形成有将外壳10的内表面附近的高压空间SI和曲柄室S3连通的回油通道23a。(I —4)驱动马达驱动马达16被收纳在外壳10的内部,是配置于支架23的下方的无刷DC马达。驱动马达16主要由被固定于外壳10的内表面的定子51、和以隔着空气隙的方式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定子51的内侧的转子52构成。定子51包括通过焊接或者铆接将电磁钢板层压而成的层压部、和被卷绕于层压部的导线即线圈部。在定子51的外周面上,从定子51的上端面一直到下端面、在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101),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被实施了氮化处理的驱动轴(17);以及在轴向上支撑所述驱动轴并被实施了氮化处理的推力轴承部(7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101),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 被实施了氮化处理的驱动轴(17);以及 在轴向上支撑所述驱动轴并被实施了氮化处理的推力轴承部(75)。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胜,野岛伸广,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