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半挂车箱体以及半挂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546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半挂车箱体以及半挂车。该顶侧梁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其中,所述上顶侧梁的上部用于与半挂车箱体的顶板连接,且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插头和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连接的第二插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槽连接的第二插头,且所述下顶侧梁的下部用于与所述半挂车箱体的侧板连接,并且所述顶侧梁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上顶侧梁和所述下顶侧梁的紧固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即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紧固件连接处也不易出现松动,从而避免了半挂车箱体出现漏水等密封不良的现象,并且外表也更加美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半挂车箱体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半挂车箱体以及半挂车
技术介绍
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的结构。该顶侧梁分为上顶侧梁I和下顶侧梁2,二者通过例如铆钉等紧固件3连接为一个完整的顶侧梁。然而这种顶侧梁由于只依靠紧固件3固定,所以在半挂车箱体使用一段时间后上顶侧梁I和下顶侧梁2之间的连接容易出现松动,从而导致半挂车箱体的密封性能下降,这样的顶侧梁用在半挂车箱体上显然不够可靠。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半挂车箱体以及半挂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该顶侧梁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其中,所述上顶侧梁的上部用于与半挂车箱体的顶板连接,且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插头和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连接的第二插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槽连接的第二插头,且所述下顶侧梁的下部用于与所述半挂车箱体的侧板连接,并且所述顶侧梁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上顶侧梁和所述下顶侧梁的紧固件。优选地,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包括水平板和在所述水平板的一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外壁板,所述第一外壁板的下端形成所述第一插头,在所述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外壁板的内侧相邻地设置有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外壁板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所述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包括内壁板,所述内壁板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插头,在所述内壁板的下端与所述内壁板的外侧相邻地设置有向上的第二凸起,所述内壁板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所述第二插槽。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自各自的开口处向各自的底部收缩。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插头的在装配状态下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圆弧面;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插头的在装配状态下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圆弧面。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插槽的深度,所述第一插头与所述第二插槽连接后二者之间形成存胶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壁板在装配状态下与所述内壁板相对的表面上和/或所述内壁板在装配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外壁板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存胶槽。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外壁板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外壁板的纵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对连接所述上顶侧梁和所述下顶侧梁所使用的所述紧固件进行定位。优选地,所述下顶侧梁的下部包括第二外壁板,所述第二外壁板自所述内壁板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二外壁板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外壁板的外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外壁板的外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外壁板的外侧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紧固件受到撞击的防撞凸起。优选地,所述上顶侧梁的上部包括在所述水平板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的竖直板、在所述竖直板的下部水平向所述上顶侧梁的内侧延伸的第一水平台板以及在所述竖直板的上部向所述上顶侧梁的外侧延伸的第二水平台板,所述第一水平台板用于与所述顶板的顶板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二水平台板用于与所述顶板的外顶板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半挂车箱体,该半挂车箱体具有上述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 本技术又提供一种半挂车,该半挂车具有上述的半挂车箱体。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其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在装配状态下既通过紧固件连接,同时还通过包括第一插头与第二插槽以及第一插槽与第二插头的插接结构进行连接,因此提高了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的连接强度,使得半挂车箱体即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紧固件连接处也不易出现松动,从而避免了半挂车箱体出现漏水等密封不良的现象。并且上顶侧梁与下顶侧梁牢固的连接还使整个顶侧梁的外观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长期地保持良好的整体性,外表也更加美观。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与顶板和侧板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该顶侧梁的结构如图2和3所示,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侧梁10和下顶侧梁30。其中,上顶侧梁10的上部用于连接半挂车箱体的顶板,上顶侧梁10的下部用来与下顶侧梁30进行装配,于是上顶侧梁10的下部就设置有第一插头11和第一插槽13。对于下顶侧梁30而言,继续参考图2和3,可以通过在其上部设置与第一插头11连接的第二插槽31以及与第一插槽13连接的第二插头33来实现与上顶侧梁10的装配,而下顶侧梁30的下部则用来连接半挂车箱体的侧板。至于上顶侧梁10和下顶侧梁30的形状结构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二者的截面可以采用其它的形状,例如T形或者L形,只要能够其上设置有能够连接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槽以及能够连接的第二插头和第一插槽,以使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插接即可。并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第一插头11与第二插槽31应当相适配,且第二插头33与第一插槽13应当相适配。为了加固上顶侧梁10与下顶侧梁30的装配强度,可以使用紧固件50连接上顶侧 梁10和下顶侧梁30,进一步限制上顶侧梁10与下顶侧梁30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该紧固件50可以采用铆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用于顶侧梁上的零件。由于上顶侧梁10和下顶侧梁30之间既通过紧固件50连接,同时还通过第一插头11与第二插槽31以及第一插槽13与第二插头33连接,特别是第一插头11与第二插槽31以及第一插槽13与第二插头33的连接有效抑制了上顶侧梁与下顶侧梁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因此当半挂车箱体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紧固件50与上顶侧梁10和下顶侧梁30的连接处依然能够保持牢固的状态,从而既能够避免漏水等密封问题,还能够使顶侧梁因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而达到外表美观的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上顶侧梁10和下顶侧梁3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参考图2,在上顶侧梁10的下部包括水平板15,在水平板15的一端设置有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外壁板17。可以理解的是,当本专利技术的顶侧梁安装到半挂车的顶板时,第一外壁板17在水平板15的靠近上顶侧梁10的外侧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其中,所述上顶侧梁的上部用于与半挂车箱体的顶板连接,且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插头和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连接的第二插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槽连接的第二插头,且所述下顶侧梁的下部用于与所述半挂车箱体的侧板连接,并且所述顶侧梁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上顶侧梁和所述下顶侧梁的紧固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半挂车箱体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顶侧梁和下顶侧梁,其中,所述上顶侧梁的上部用于与半挂车箱体的顶板连接,且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插头和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连接的第二插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插槽连接的第二插头,且所述下顶侧梁的下部用于与所述半挂车箱体的侧板连接,并且所述顶侧梁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上顶侧梁和所述下顶侧梁的紧固件。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侧梁的下部包括水平板和在所述水平板的一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外壁板,所述第一外壁板的下端形成所述第一插头,在所述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外壁板的内侧相邻地设置有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外壁板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所述第一插槽;所述下顶侧梁的上部包括内壁板,所述内壁板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插头,在所述内壁板的下端与所述内壁板的外侧相邻地设置有向上的第二凸起,所述内壁板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所述第二插槽。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自各自的开口处向各自的底部收缩。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插头的在装配状态下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圆弧面;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插头的在装配状态下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圆弧面。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插槽的深度,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田化王晓毅徐仁勇周年成何宝印徐岩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