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00727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帘布层卷起部的内侧部分的脱层使胎圈部的耐久性优秀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解决所述课题的方法如下,填充胶(1b)具有用于包裹胎圈芯(1a)的剖面形状为圆形的下部填充胶(11)、和橡胶硬度比下部填充胶更低的上部填充胶(12),并且将帘布层(4)的卷起端(4E)配置在比下部填充胶的上端(11T)和包含金属帘线的胎圈包布(6)的卷起端(6E)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以夹入帘布层的卷起端的方式设置橡胶硬度比上部填充胶(12)更高的胶垫(13),且使该胶垫与帘布层(4)的卷起部内侧相接触的同时延伸至比下部填充胶(11)的上端(11T)更靠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胎圈部的结构具有特征的耐久性高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特别地,作为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十分有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特别是用于工业车或工程车等重重量车辆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存在如下忧虑以在胎圈芯周围卷起的帘布层的卷起端为起点引起脱层等故障。为此,通常沿着帘布层配置称为胎圈包布的加强层,试图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下述专利文献1、2中就公开了这种胎圈包布。另外,本申请人的下述专利文献3中,为了抑制帘布层的卷起端的剪切变形并进一步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如图6所示,提出了如下的胎圈结构配置在胎圈芯3a的轮胎径 向外侧的填充胶3b由下部填充胶31和上部填充胶32构成,其中,下部填充胶31由硬质橡胶构成并剖面形状为圆形,上部填充胶32比该下部填充胶31更软。在胎圈芯3a周围卷起的帘布层34外侧配置有包含尼龙帘线的尼龙胎圈包布35。在抑制以帘布层34的卷起端34E为起点引起的脱层方面,代替尼龙胎圈包布35,采用包括钢丝帘线(金属帘线的一例)的钢丝胎圈包布是有效的。然而,与尼龙胎圈包布相比,在钢丝胎圈包布中难以分散作用于卷起端的应力,有可能引起以该卷起端为起点的脱层,因此,如图7所示,在采用钢丝胎圈包布36的情况下,有必要将该卷起高度设定得低。然而,确认了如下事实在图7的结构中虽然能够降低帘布层34和钢丝胎圈包布36的各卷起端上的故障,但在帘布层34的卷起部的内侧部分IA容易发生脱层。本专利技术人对该发生机理做了反复研究发现在如图7所示的胎圈结构中,以假想线AL为界限,上侧部分的刚性低于下侧部分,因该轮胎径向的刚性差而容易在内侧部分IA产生脱层。具体而言,在图7结构中,与图6结构相比胎圈包布的卷起高度低且采用高强度的钢丝胎圈包布36,并且硬质的下部填充胶31的剖面形状呈圆形,且该下部填充胶31与上部填充胶32的界面横向延伸,因此存在以假想线AL为界限的轮胎径向的刚性差变大的倾向。其结果,行驶时的内侧部分IA附近的变形变大,因长期使用所伴随的橡胶疲劳导致内侧部分IA的粘合性能降低,从而发生脱层。与此相比,在专利文献I的图2或专利文献2的图I所记载的胎圈结构中,虽然以相同方式配置钢丝胎圈包布,但轮胎径向的刚性差并不那么明显。这是因为在这些胎圈结构中,虽然将胎圈填充胶划分为下侧部分和上侧部分,且将位于胎圈芯直上方的下侧部分由比上侧部分更硬质的橡胶形成,但该硬质橡胶朝轮胎径向外侧越来越尖,从而胎圈部的刚性缓慢变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平09-1563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2-331810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2005-3137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帘布层卷起部的内侧部分的脱层使胎圈部的耐久性优秀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解决课题的方法上述目的可通过如下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来达到。即,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埋设在胎圈部的胎圈芯;配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填充胶;在所述胎圈芯的周围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帘布层;在所述胎圈芯的周围卷起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圈包布,所述填充胶具有剖面形状为圆形的下部填充胶,其用于包裹所述胎圈芯;上部填充胶,其配置在该下部填充胶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其橡胶硬度比所述下部填充胶更低。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包布含有金属帘线,并且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配置在比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和所述胎圈包布的卷起端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夹入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的方式设有橡胶硬度比所述上部填充胶更高的胶垫,该胶垫与所述帘 布层的卷起部的内侧相接触的同时延伸至比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更靠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橡胶硬度比上部填充胶更高的胶垫与帘布层的卷起部内侧相接触的同时延伸至比下部填充胶的上端更靠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缓和胎圈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差,从而能够抑制帘布层卷起部内侧部分的脱层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地,所述下部填充胶的橡胶硬度为85-95,所述上部填充胶的橡胶硬度为56-66,所述胶垫的橡胶硬度为68-78。即使如上述那样下部填充胶和上部填充胶的硬度差大,但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胶垫,能够良好地缓和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差,从而能够抑制帘布层卷起部内侧部分的脱层的发生。本专利技术中,橡胶硬度是指在23°C下的JISK6253所规定的硬度。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地,以轮辋基准直径为基准,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的高度对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高度的比、和所述胎圈包布的卷起高度对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高度的比,分别为0. 5-0. 8。设置这些比在0. 5以上,由此使下部填充胶上端的高度和胎圈包布的卷起高度相应地得到确保,并且使以帘布层卷起端为起点的故障的发生得到良好的抑制。另外,设置这些比在0. 8以下,由此防止下部填充胶的上端或胎圈包布的卷起端过度接近帘布层的卷起端,从而抑制帘布层卷起端的耐久性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作为从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至所述胶垫的轮胎轴向距离而测定的厚度Tl、和作为从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到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部的轮胎轴向距离测定的厚度T2满足0. 05 < (T2-TD/T2 < 0. 5的关系。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配置在帘布层卷起部内侧的胶垫的厚度,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该帘布层卷起部内侧部分的脱层。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部内侧,所述胶垫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厚度增加的同时与所述下部填充胶相接触。根据该构成,能够用胶垫包覆帘布层卷起部内侧的同时,确保该胶垫的厚度,从而能够有效抑制帘布层卷起部内侧部分的脱层。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一例本专利技术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轮胎子午线半剖面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I轮胎胎圈部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图2帘布层卷起端的周边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案的胎圈部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比较例胎圈部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现有轮胎胎圈部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将胎圈包布的卷起高度较低设置时的胎圈部的剖面图。附图标记·I胎圈部Ia胎圈芯Ib填充胶4帘布层4E帘布层的卷起端4H帘布层的卷起高度6胎圈包布6E胎圈包布的卷起端6H胎圈包布的卷起高度11下部填充胶IlT下部填充胶的上端12上部填充胶13 胶垫20 轮辋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I所示的轮胎T是本专利技术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一例,表示了安装在规定轮辋上时的轮胎子午线剖面。安装在规定轮辋上时是指,安装在根据轮胎尺寸由JATMA确定的标准轮辋上,并且施加同样地根据轮胎尺寸由JATMA确定的与单轮最大载荷能力相对应的最高气压时的状态。图2是放大表示该轮胎T的胎圈部I的剖面图。该轮胎T具备一对胎圈部I ;胎侧部2,其从胎圈部I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胎面部3,其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相连而构成踏面。在胎圈部I配置有由集束体构成的环状胎圈芯la,该集束体是将已包覆橡胶的胎圈钢丝积层卷绕而形成的;填充胶lb,其位于该胎圈芯Ia的轮胎径向外侧。帘布层4在配置于一对胎圈部I的胎圈芯Ia之间延伸,并在该胎圈芯Ia的周围从内侧向外侧卷起。在胎圈芯Ia或填充胶I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帘布层4的卷起部,其顶端成为卷起端4E。帘布层4通过用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具备:埋设在胎圈部的胎圈芯;配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填充胶;在所述胎圈芯的周围从内侧向外侧卷起的帘布层;在所述胎圈芯的周围卷起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侧的胎圈包布,所述填充胶具有:剖面形状为圆形的下部填充胶,其用于包裹所述胎圈芯;上部填充胶,其配置在该下部填充胶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其橡胶硬度比所述下部填充胶更低,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包布含有金属帘线,并且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配置在比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和所述胎圈包布的卷起端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夹入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的方式设有橡胶硬度比所述上部填充胶更高的胶垫,该胶垫与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部的内侧相接触的同时延伸至比所述下部填充胶的上端更靠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尾泰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