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7976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对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上板(15),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下板(14),其与上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下板的上表面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在上板(15)的上表面形成沿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突起(15d),因此通过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能够确保相对于二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15d)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中对由多个电池単元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具备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的下表面重合而在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技木,即,支承电池组构件的支承板包括散热器和划分壁,该散热器与电池组构件的下表面热抵接,该划分壁与散热器的下侧结合且在其与该散热器之间划分出冷却风流动的冷却通路,经由散热器将电池组构件的热量向冷却风散 热。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301877号公报另外,在上表面支承多个电池模块的大型的支承板通过结合两张金属板而构成,从而在内部形成冷却风流动的冷却空间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支承板的刚性,需要在金属板上设置加强突起(加强肋),并且由干支承板受到多个不同方向的弯曲载荷,因此需要配置沿多个方向延伸的加强突起。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专利技术中,认为在散热器的下表面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行地设置的冷却散热片、和在划分壁的上表面沿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的肋部起到上述加强突起的作用,但所述肋部遮挡冷却风的流动而向冷却通路内突出,因此由于肋部而妨碍冷却风的顺畅流动,从而存在冷却性能降低的问题。当为了避免上述情况,而使肋部的方向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平行时,散热器的冷却散热片的方向与肋部的方向相同,因此存在只能得到对于特定方向的弯曲载荷的刚性提高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能够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对由多个电池単元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具备第一板,其与所述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第二板,其与所述第一板的下表面重合而在该第二板与该第一板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多个第一加强突起,这多个第一加强突起向所述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突起,这多个第二加强突起沿着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突起在接触部处与所述第一、第二板中的另一方抵接,所述电池模块的底面的端缘沿着所述接触部配置。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突起通过将所述第二板向所述第一板侧折弯成槽状而构成,在将所述支承板搭载于机动车的车身时,在所述第一加强突起的下侧形成的空间内配置车架。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在第一方面 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加强突起上固定所述电池模块。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在第一方面 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池罩,该电池罩与所述支承板结合而划分出收容所述电池模块的收容空间,在所述电池罩的所述收容空间侧的面上设有第三加强关起。·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对由多个电池単元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具备第一板,其与所述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第二板,其与所述第一板的下表面重合而在该第二板与该第一板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所述支承板上结合有划分出收容所述电池模块的收容空间的电池罩,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第二板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多个第一加强突起,这多个第一加强突起向所述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电池罩的所述收容空间侧的面上至少形成有多个第三加强突起,这多个第三加强突起沿着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中的下板14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板,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第二横肋14c、14d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加强突起,实施方式中的上板15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板,实施方式中的纵肋15d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加强突起,实施方式中的第二 第四冷却空间18B 18D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空间,实施方式中的加强肋25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加强突起。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对由多个电池单元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具备第一板,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第二板,其与第一板的下表面重合而在该第二板与该第一板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第一、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加强突起,在第一板的上表面形成沿着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加强突起,因此,利用第一加强突起及第ニ加强突起能够确保支承板的相对于ニ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由于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而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倉^:。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第一加强突起在接触部与第一板或第二板中的另一方抵接,第一板的热量容易经由接触部而向第二板溢散,第一板的接触部的附近的吸热变得良好。当将电池模块的底面的中间部配置在所述接触部上吋,电池模块被局部冷却,各电池单元间产生温度差,从而寿命有可能缩短,但由于将电池模块的底面的端缘沿接触部配置,因此电池模块难以被局部冷却,从而能够将各电池单元间的温度差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由于第一加强突起通过将第二板向第一板侧折弯成槽状而构成,因此在第一加强突起的下侧形成空间。当将支承板搭载于机动车的车身吋,在第一加强突起的下侧形成的空间内配置车架,因此第一加强突起不仅成为将车辆用电源装置搭载于车身时的定位的基准,还能够在避免车架与第一板的干渉的同时降低支承板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将车辆用电源装置搭载于车身所用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由于在第二加强突起上固定电池模块,因此不需要用于固定电池模块的特别的构件,从而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由于具备与支承板结合而划分出收容电池模块的收容空间的电池罩,因此支承板与电池罩相互加强而使车辆用电源装置整体的刚性提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对由多个电池单元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具备第一板,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第二板,其与第一板的下表面重合而在其该第二板与该第一板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其中,在支承板上结合有划分出收容电池模块的收容空间的电池罩。在第一、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加强突起,在电池罩的收容空 间侧的面上至少形成有沿着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加强突起,因此,通过第一加强突起及第三加强突起能够确保支承板的相对于ニ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三加强突起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由于第一、第三加强突起而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并且,通过将第三加强突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对由多个电池单元(19)的集合体构成的多个电池模块(12)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第一板(15),其与所述电池模块(12)的底面热抵接;第二板(14),其与所述第一板(15)的下表面重合而在该第二板(14)与该第一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18B~18D),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第二板(15、14)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多个第一加强突起(14c、14d),这多个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向所述冷却空间(18B~18D)内突出并沿着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板(15)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突起(15d),这多个第二加强突起(15d)沿着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秀智樱井敦因和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