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折边加工方法和折边加工装置,用机械手(22)移动移动金属模具(18),并将其定位设定在生产线(14)上的车辆(12)中的轮罩拱部(16)上,上述移动金属模具(18)具有沿进行折边的方向的第一槽(52)和第二槽(54),移动金属模具(18)由夹紧机构(58)安装在车辆(12)上并定位固定,使导向辊(32)卡合在第一槽(52)中并旋转,由与导向辊(32)连动移动的折边辊(30)的圆锥辊(38)的锥面使凸缘(17)倾斜,然后,使导向辊(32)卡合在第二槽(54)中并旋转,由折边辊(30)的圆筒辊(40)使凸缘(17)屈曲,折边加工后使移动金属模具(18)从车辆(12)离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设在工件端部的凸缘按照金属模具折弯的折 边加工方法和折边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对汽车的发动机罩、行李箱、门和车轮罩板的边缘部会进行将 从板的边缘部立起的凸缘向板的内侧方向折弯的折边加工。作为这 种折边加工,可以列举出,将板定位保持在固定金属模具上, 一边 将辊筒压接在该板上的端部的凸缘一边折弯的巻边加工。在巻边加 工中,由于折弯的角度大,所以考虑到折弯的精度,要经过预备折 弯(或者前期折弯)、精折弯(或者实际折弯)的多个阶段的工序 而进4亍力口工。作为这样的辊式折边加工,有方案提出一种方法,将工件安装 在专用空间中的为专用工序所设的金属模具上,并使保持在机械手 前端的部件沿着凸缘旋转而进行巻边加工(例如,参照日本技术登记第2561 569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924569号公报)。在这种 方法中,在将工件载置在大的固定金属模具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进行 加工。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1 1 0628号公报所记载的外缘翻边装置 中,在将相当于金属模具的薄且细长的保护条抵在工件一端的边条 上的状态下,使压力辊在保护条上转动并用推压辊 一 边推压边条一 边夹入,以此方式进4亍加工。在将工件载置在固定金属模具的上表面进行巻边加工的方法 中,由于需要支承工件的整体的固定金属模具,所以在工件很大的 情况下,需要与其相应的大型金属模具。尤其是在只对工件的一部 分进行巻边加工的情况下,固定金属模具不仅支承加工部位,而要 支承工件的整体,因此需要大型的金属模具,而这样是不合理的。 另外,在要求对每个加工部位进行不同种巻边加工的情况下,要设 置对应的多个固定金属模具,其保管和管理也较繁瑣。进一步,在上述方法中,以固定金属模具为基准规制其他的周 边设备和构造,需要设置作为巻边用的专用空间和专用工序,而在 普通的生产线上不易设置。所以,工件的运送需要在其他的组装.加 工工序之间进行,并且适用的工件限于可以运送的小型工件。即, 不易用于对装配后的大工件进行巻边加工,而仅限于对组装前的每 个小零件进行巻边加工。从这种观点看,在汽车生产工序中对轮罩拱部等进行巻边加工 的情况下,在折边专用工序中对轮罩拱部附近的金属板部进行巻边 加工之后,将该金属板部组装在轮体上,乂人生产空间、工序间运送、 组装时间等角度期待生产性的进 一 步提高。另一方面,在日本技术登记第2561596号公报所记栽的方 法中,辊单元的预备折弯时的姿态(参照日本技术登记第 2561596号公报中的图2)和精折弯时的姿态(参照日本技术登 记第2561596号公报中的图5)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此之间的移动需 要时间,另外其姿态控制次序也较复杂。而且,在预备折弯时对折 边辊的姿态和加压力不易控制,如图15所示,凸缘900有可能被过 度折弯或者不平整不自然地折弯。另外,在日本专利第"2"69号公寺艮所记载的方法中,由于只 有一条引导用的槽,所以在预备折弯和精折弯时必须使用不同的折边辊,并且需要用于交换辊的多余时间。而且,由于引导用的槽设 在金属模具的表面,所以在精折加工时(参照日本专利第2924569 号公报中的图3(c)),对凸缘施加的力分散在与槽卡合的导向辊 上,而且由于槽即为制动器,所以施加的力也受到限制。在曰本特开2006-11 0628号;所记载的方法中,不能将相当 于金属模具的保护条相对于工件自动地装卸,操作人员必须用手逐一进行装卸操作。而且,由于在保护条上设有用于使其安装在工件 上的相当大型的框架和压板等,所以很重并且很复杂。因此,与不 易设在普通生产线上的固定金属模具同样不合适。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1 1 0628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压力 辊通常是圆筒形状,抵接一侧的保护条也是平滑的面,所以不能相 互定位,并且不能使其向期待的方向正确地移动。而且,在日本特开2006-1 10628号公报中公开有为了进行压力 辊相对于保护条的定位而设的作为第三辊的传感器辊的例子。在这 种情况下,使压力辊抵接在保护条的侧面,并且,使传感器辊抵接 在保护条一侧的端面。在这样的方法中,保护条一侧的端面上有传 感器辊而能够在该方向上定位,但由于在另一侧的端面上没有定位 机构,所以,在相反方向上不能够定位,会产生偏差。另外,由于 需要三个辊而使结构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不局限于工 件整体的大小而可通用的、并且在生产线上也适用的折边加工方法 和折边加工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折边加工方法和折边加工装置能够使预备折 弯和精折弯之间的移动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能够以简便的次序进行。而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折边加工方法和折边加工装置能够迅速且正 确地进行工件与金属模具的定位抵接。更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折边加工方法和折边加工装置在使用金 属模具进行折边加工时,能够设定折边用的辊相对于工件的合适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折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定 位工序,使具有导向条的移动金属模具的表面与工件接触,并使上 述导向条定位在与上述设在工件的端部的凸缘大致平行的位置,加工工序,使导向辊卡合在上述导向条上同时使其旋转,由与上述导 向辊连动转动的折边辊对上述凸缘进行折边加工,分离工序,在折 边加工后使上述移动金属模具从上述工件离开。这样,通过使用对工件定位的移动金属模具,该移动金属模具只 需具有与加工部位对应的大小即可,并且能够不局限于工件整体的 大小而通用。另外,移动金属模具与以往的固定金属模具相比更小 型,能够配置在生产线的附近,很好地适用于对运送来的工件进行 加工。这时,使上述移动金属模具安装在工件上并定位固定,从而能够 相对于工件更正确i也定位。上述移动金属模具为板状,上述导向条由第一导向条和第二导向 条组成,上述第一导向条设在背面且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靠近外侧, 上述第二导向条设在背面且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靠近内侧,上述折 边辊由圆锥辊和圆筒辊组成,上述圆锥辊以前端细的形状设在上述 折边辊的前端侧,并且设置成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靠近内侧,上述 圓筒辊以圓筒形状设在上述折边辊的基端侧,上述加工工序包括第 一折边工序和第二折边工序,在上述第一折边工序中,使上述导向 辊卡合在上述第一导向条中并旋转,并使上迷圆锥辊与上述凸缘抵 接而使上述凸缘倾斜,在上述第二折边工序中,使上述导向辊卡合 在上述第二导向条中并旋转,并通过上述圓筒辊和上述导向辊夹入 上述凸缘和上述移动金属模具。由此,使用简单结构的装置就能够进行作为预备折弯的第 一折边 工序和作为精折弯的第二工序。另外,仅前进折边辊就可以从第一 工序向第二工序移动,实现了加工时间的缩短。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折边加工装置,包括其表面与 具有凸缘的工件接触,其背面具有与上述凸缘大致平行的第一导向 条和第二导向条的金属模具、根据工序卡合在上述第一导向条或上 述第二导向条内的导向辊、与上述导向辊连动,并对上述凸缘进行 折边加工的折边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导向条设置成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靠近外侧,上述第二导向条设置成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 靠近内侧,上述折边辊包括圆锥辊和圆筒辊,上述圓锥辊以前端细 的形状设在上述折边辊的前端侧,并且设置成比上述凸缘的端部更 靠近内侧,上述圆筒辊以圆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边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工序,使具有导向条的移动金属模具的表面与工件接触,并使上述导向条定位在与上述设在工件的端部的凸缘大致平行的位置, 加工工序,使导向辊卡合在上述导向条上同时使其旋转,由与上述导向辊连动转动的折边辊对上述凸缘进行折边加工, 分离工序,在折边加工后使上述移动金属模具从上述工件离开。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内义之,长谷川荣作,植松典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