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热解炉燃气加热器的蓄热换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1933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煤热解炉燃气加热器的蓄热换热方法,本方法是:第一步、第一燃烧室的热废气进入第二燃烧室后,经过第二蓄热腔中的第二蓄热体吸热降温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第二步、轮到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时,空气经过第二蓄热腔进入到第二燃烧室中被第二蓄热体加热变为热空气助燃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与此同时,第二燃烧室中的燃烧后的热废气进入第一燃烧室经过第一蓄热腔中的第一蓄热体吸热降温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第三步、第一步与第二交替循环进行。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对进入燃气室的空气进行加热,又能利用煤气燃烧后的热废气进行蓄热,不需要额外的热源,节省炼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气加热装置的空气加热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煤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回收净化后的净煤气进行燃烧的燃气加热器的蓄热换热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煤热解炉(炼焦炉)大都采用间歇式炼焦,入炉煤的配比、脱水、进煤、预热、炭化、焦改质、干熄等各工艺步骤相对独立,不能进行连续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另夕卜,煤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含很多有用的成份,如H2s、HCH等等酸性气体,NH3碱性气体、焦油类、苯类、萘类、洗油类等有机物,没完整对荒煤气导出、回收净化加以利用的完整的工艺。这促使本专利技术人探索创新出一套完整的连续炼焦和对荒煤气导出、回收净化加以 循环利用的完整的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方法既能够对进入燃气加热器的燃气室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燃烧室中的净煤气的燃烧效率,又能够利用燃烧室中的净煤气燃烧后的热废气进行蓄热,不需要额外在热源,节省炼焦成本。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方法所用的设备包括两组蓄热腔、蓄热体、空气进入支管和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一蓄热腔设置在炉体外墙中,第一蓄热体设置第一蓄热腔中,第一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一燃烧室底部,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一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二蓄热腔亦设置在炉体外墙中,第二蓄热体设置第二蓄热腔中,第二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二燃烧室底部,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二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之间设有燃烧室通孔,本方法实现步骤是(I)、当第一燃烧室中的煤气进行燃烧产生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二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二蓄热腔中的第二蓄热体时,第二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2)、当轮到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时,空气从第二空气进入支管经过第二蓄热腔进入到第二燃烧室过程中,空气被第二蓄热体释放的热量加热变为热空气助燃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与此同时,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后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一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一蓄热腔中的第一蓄热体时,第一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⑶、同理,第⑴步与第⑵步交替循环进行。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空气进入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空气阀门,第一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入管和第一蓄热腔流入第一燃烧室;所述的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废气阀门,第一单向废气阀门允许净煤气燃烧废气从第一燃烧室流经第一蓄热腔,最后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同理,所述的第二空气进入支管与第二蓄热腔之间亦设置有第二单向空气阀门,第二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二空气进入管和第二蓄热腔流入第二燃烧室,所述的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二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废气阀门,第二单向废气阀门允许煤气燃烧废气从第二燃烧室流经第二蓄热腔,最后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 本方法实现步骤优化为(I)、当第一燃烧室中的煤气进行燃烧时,第一单向空气阀门开启,允许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入管和第一蓄热腔流入第一燃烧室;所述的第一单向废气阀门关闭,第一燃烧室中的煤气进行燃烧产生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二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二蓄热腔中的第二蓄热体时,第二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2)、当轮到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时,第二单向空气阀门开启,空气从第二空 气进入支管经过第二蓄热腔进入到第二燃烧室过程中,空气被第二蓄热体释放的热量加热变为热空气助燃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与此同时,所述的第二单向废气阀门关闭,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后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一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一蓄热腔中的第一蓄热体时,第一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⑶、同理,第⑴步与第⑵步交替循环进行。本专利技术相互利用煤气燃烧后的废气余热对空气进行加热的方法,既起到了对煤气燃烧后的废气余热充分利用,提高燃烧室中的煤气的燃烧效率,又能对煤气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不用消耗外来能源,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节省炼焦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是图15中F-F处放大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I中x-x处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上下盘示意图;图5是图14中c-c处截面示意图;图5-1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与燃气加热器管网连接示意图;图6是图11中z-z处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11中w-w处截面不意图;图8是图11中y-y处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焦改质装置示意图(图11中u-u处截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火道弓示意图(图11中t_t处截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煤热解炭化装置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干熄焦装置示意图(图15中H-H放大图);图13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干熄焦装置的熄焦桥弓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工控中心的电气连接示意图15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煤热解炉总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主要在以下第四部分第一节中予以详细介绍。第一部份入炉煤配比及制备如选用5种不同的煤,它们分别是气煤、肥煤、焦煤、三分之一焦煤、瘦煤先混合然后过筛破碎,直至破碎颗粒达到5mm以下形成入炉煤,当然本专利技术煤热解炉对其它配比和颗粒大小的入炉煤同样适用,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煤热解炉所需入炉煤粉的限制。第二部份入炉煤脱水预先通过入炉煤脱水装置对进入本煤热解炉的入炉煤的进行脱水,起到节能降耗 的作用。第三部分入炉煤进煤、预热、调节、冷却脱水后的入炉煤经过输送后温度一般会降至常温,温度可能会更低,所以需要对入炉煤在进入炭化室之前进行预热、调节、冷却。第一节入炉煤进煤进煤装置用来输入脱水后的入炉煤第二节入炉煤预热预热装置设置于进煤装置的下方并位于煤热解炉的顶部。预热装置用预热对经过输送后温度降低的入炉煤。第三节预热后的入炉煤调节入炉煤调节仓设置在炉体上部位于预热装置下部,入炉煤调节仓用来调节向煤热解炉的炭化室中加注入炉煤的量。第四部分入炉煤热解(炭化加热、焦改质、干熄焦)第一节入炉煤热解炭化加热如图15所示,煤热解炭化装置6设置在炉体91中部,主要包括炭化室61、外燃气加热装置64、内燃烧加热装置67、火道弓65构成;如图2所示炭化室61由耐火导热材料内、外环墙612、611构成一个环状空间,围绕在炭化室外墙611环外周为外燃气加热装置64,其中外燃气加热装置64主要为若干组(本例9组)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62、第二燃气加热器60和气体换向装置66构成,另外,如图15所示因为炭化室61高度较高,其中外燃气加热装置64主要分成上、中、下三段式加热,每段有9组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62、第二燃气加热器60构成。如图6所示炭化室内环墙612环内为内燃烧加热装置67,内燃烧加热装置67主要由若干组(本例3组)结构相同的第三燃气加热器68、第四燃气加热器69及熄焦废气加热器63。如图I所示,所述的第一燃气加热器62主要包括第一燃烧室621、第一煤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热解炉燃气加热器的蓄热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所用的设备包括两组蓄热腔、蓄热体、空气进入支管和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一蓄热腔设置在炉体外墙中,第一蓄热体设置第一蓄热腔中,第一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一燃烧室底部,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一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二蓄热腔亦设置在炉体外墙中,第二蓄热体设置第二蓄热腔中,第二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二燃烧室底部,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二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之间设有燃烧室通孔,本方法实现步骤是:(1)、当第一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产生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二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二蓄热腔中的第二蓄热体时,第二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2)、当轮到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时,空气从第二空气进入支管经过第二蓄热腔进入到第二燃烧室过程中,空气被第二蓄热体释放的热量加热变为热空气助燃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与此同时,第二燃烧室中的煤气燃烧后的热废气通过燃烧室通孔进入第一燃烧室后,热废气经过第一蓄热腔中的第一蓄热体时,第一蓄热体对热废气进行吸热降温,热废气变为温度相对较低的低温废气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3)、同理,第(1)步与第(2)步交替循环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民周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鑫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