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991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包括连通油箱以及润滑系统的泵体,所述的泵体包括与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1)、与润滑系统相连通的出油口(2)以及与发动机相连接的转子(3),所述的进油口(1)与出油口(2)连通形成空腔,所述的转子(3)位于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所述的泵体内设有流量控制通道(4),所述的转子(3)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与油箱连通,在所述的流量控制通道(4)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仅能有效的控制转子的扫描体积,即:转子的出油量,降低发动机的能耗,还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油泵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
技术介绍
机油泵主要应用于在润滑系统中,可迫使机油压力升高,并将机油自油底壳送至各引擎运动件的装置上,维持一定的油量,应用范围广,如发动机、内燃机等装置上的应用。在现有技术中,机油泵多为非变量形式,以发动机为例,在其工作过程中,为减小引擎在各种油温下零件的磨损度;当轴承间隙增大后,为能保证机油仍保持一定的压力;同时,保证低速状态下最低供油量和高速最小供油压力,在其制作过程中,为满足上述要求,非变量 机油泵的体积往往设计较为庞大,而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的非变量机油泵,其供油量却大大超出了实际需求,有具体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经验设计法推荐的循环流率值已经达到实际从各润滑点与各冷却点泄漏出循环油率值的2 3. 5倍。在非变量机油泵的结构中,其转子高速运转的同时,多余的润滑油一般从调节阀和限压阀直接泄出返回油箱,致使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增加,润滑油的老化加速,因此,为保证机油泵的节能性以及经济性,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供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通过流量控制通道以及流量控制阀的设置,能有效的控制富余油量,使其沿流量控制通道流回油箱中,在满足供油压力的同时,不仅能降低发动机的能耗,还能有效的减缓润滑油的老化速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包括连通油箱以及润滑系统的泵体,所述的泵体包括与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与润滑系统相连通的出油口以及与发动机相连接的转子,所述的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形成空腔,所述的转子位于空腔内,在现有的非变量机油泵结构中,润滑油一般从调节阀和限压阀直接泄出返回油箱,致使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增加,润滑油的老化加速,本技术在所述的泵体内设有流量控制通道,所述的转子通过流量控制通道与油箱连通,在所述的流量控制通道上设有流量控制阀。当转子高速运转时,富余油量可沿流量控制通道流入油箱内,不必再经过调节阀和限压阀等构件,不仅能减低发动机的能耗,减缓润滑油的老化速率,还具有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等优点。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流量控制通道为控制转子扫描体积的调节机构,在所述转子的出油腔外设有与出油口相连通的压力区,所述压力区的大小与转子的最大扫描体积相等,所述的压力区通过流量控制通道与油箱相连通,当转子底速运转时,从转子出油腔压出的油之直接通过压力区从出油口流出;当转子高速运转时,达到了转子的最大扫描体积(即转子的出油体积与压力区的体积相等时),一部分润滑油通过压力区从出油口流出,另一部分则通过流量控制通道流回油箱内,位于流量控制通道上的流量控制阀则能很好的调节其流量。本技术结构简单,在所述的泵体内还设有与流量控制阀相连的出油通道,所述的压力区通过出油通道与出油口相连通,在其结构中,流量控制阀即能实现对流量控制通道的调节,也可对出油通道的流量进行调节,省略了现有技术中限压阀的结构。流量控制阀具有限压阀的作用,其结构如下所述的流量控制阀为由阀套、弹簧件以及与弹簧件相连的阀门柱塞组成的柱塞阀,所述的阀套为内设有空孔的柱形结构,弹簧件与阀门柱塞沿阀套内壁轴向设置,在所述阀套的一端设有与出油通道连通的柱塞孔,所述的阀门柱塞通过弹簧件锁紧于柱塞孔处,所述阀套的另一端则与进油口相连通,在所述阀套的侧壁还设有与进油口相连通的回油口。流量控制阀还能有效的控制流量控制通道的流量,其结构进一步概括如下所述的阀门柱塞为沿阀套内壁移动的活动结构,在所述的阀门柱塞上设有流动槽,在所述阀套的侧壁上还设有反馈油口,所述的反馈油口包括与流量控制通道相连通的反馈入油口以及 与油箱相连通的反馈出油口,所述的反馈入油口与反馈出油口通过流动槽相连通。为更精确的控制润滑油的出油量,所述的回油口、流动槽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以上。本技术所述的回油口、流动槽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通过流量控制通道的设置,能有效的控制转子的扫描体积,控制其出油量,当转子高速运行时,富余润滑油可直接沿流量控制通道流回油箱内,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能耗,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2)本技术结构简单,取消了现有非变量机油泵中的限压阀结构,利用流量控制阀同时调节流量控制通道以及出油通道内的流量,流量控制阀通过油压即可进行调节,无需使用电路控制,具有成本低廉、控制精确等优点。(3)本技术设计合理,当转子高速运转,压力区油压升高时,富余油量可沿流量控制通道流入油箱内,不必再经过调节阀和限压阀等构件,减缓润滑油的老化速率,可广泛应用于同类产品中,经济实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所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润滑油的流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流量控制通道与回油口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回油口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一进油口,2—出油口,3—转子,4一流量控制通道,5—压力区,6—出油通道,7 —阀套,8—弹簧件,9一阀门柱塞,10—柱塞孔,11 一回油口,12—流动槽,13—反馈入油口,14 一反馈出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包括连通油箱以及润滑系统的泵体,其功能是保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内的循环流动,在其结构中,泵体包括与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 I、与润滑系统相连通的出油口 2以及与发动机相连接的转子3,其中,进油口 I与出油口 2连通形成空腔,转子3则位于空腔内,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转子3在发动机的任何转速下都应有足够的压力,以保证润滑油的输送。在已有技术中,如现有的非变量机油泵,为满足上述要求,供油量往往会超出实际的需求,并从调节阀和限压阀直接泄出返回油箱,致使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增加,润滑油的老化加速,因此,为保证机油泵的节能性以及经济性,本技术在泵体内还设有流量控制通道4以及调节流量控制通道4的流量控制阀,转子3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与油箱相连通,其结构如图I所示,在运行过程中,多余的润滑油可沿流量控制通道 4流入油箱内,不必再经过调节阀和限压阀等构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技术可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来改变转子3的扫描体积,即转子3的出油量,图3为泵体内润滑油的流动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转子3的出油腔外设有与出油口 2相连通的压力区5,压力区5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与油箱相连通,在其结构中,压力区5的大小与转子3的最大扫描体积相等,当然,进入压力区5内的润滑油也具有相应的压力;如图3所示,在泵体内还设有与流量控制阀相连的出油通道6,压力区5通过出油通道6与出油口2相连通,在其结构中,流量控制通道4与压力区5的连通口应位于压力区5的高压区域,而出油通道6与压力区5的连通口则位于压力区5的低压区域,在运行过程中,从转子3出油腔出来的润滑油直接进入压力区5内。当转子3底速运行时,从转子3出油腔压出的润滑油压力较低,此时,润滑油直接通过出油通道6从出油口 2流入润滑系统中;当转子3高速运转时,从转子3出油腔压出的润滑油压力较高,此时,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流回油箱内,位于流量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量调节式机油泵,包括连通油箱以及润滑系统的泵体,所述的泵体包括与油箱相连通的进油口(1)、与润滑系统相连通的出油口(2)以及与发动机相连接的转子(3),所述的进油口(1)与出油口(2)连通形成空腔,所述的转子(3)位于空腔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泵体内设有流量控制通道(4),所述的转子(3)通过流量控制通道(4)与油箱连通,在所述的流量控制通道(4)上设有流量控制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运生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市万欣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