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0585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轧制装置(1),它具有至少两个工作辊(2,3),它们分别通过工作辊轴承座(4,5)支承在一个轧机机架(6)里面,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在轧机机架(6)中为了调节所期望的辊隙可以相对于另一工作辊(2,3)尤其在垂直方向上调节,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与弯曲机构(7)处于作用连接,通过该作用连接可以对这个工作辊以一个弯矩加载,并且其中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7)产生的作用力具有从工作辊(2,3)轴线(8)观察侧面突出臂(9,10)。为了改善轧制装置在一个大的升程上的可调整性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规定,在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7)的元件(11)、尤其是活塞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之间设置相对于轧机机架(6)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工作辊的轧制装置,这些工作辊分别通过一个工作辊轴承座支承在一个轧机机架里面,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在轧机机架中为了调整一个所期望的辊隙可相对于另一工作辊、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调整,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与弯曲机构作用连接,通过该连接使这个工作辊可以以一个弯矩被加载,并且其中所述工作辊轴承座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产生的作用力具有从工作辊轴线观察侧面突出臂。在现有技术中早就已知这种形式的轧制装置。例如参见EP 0 256408 A2,EP 0 256 410 A2,DE 38 07 628 C2和EP 0 340 504 B1。由这些文献已知轧制装置,其中两个具有确定间距的工作辊构成对于轧制必需地辊隙并且支承在支承辊或中间辊上。这样构成的轧制装置因此可以由具有四个或六个轧辊的装置构成,其中各个轧辊相互间为了产生所期望的辊隙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定位。在此所述工作辊轴向移动地设置,由此能够在带材轧机中通过一个可变化的辊隙轮廓实现对带材轮廓的影响。对于粗轧机,工艺技术上的用于工作辊轴向移动的方案也具有意义,一方面有为了实现带材轮廓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磨损分布用于延长轧辊寿命。所述轧制装置的另一重要的结构是,存在用于使工作辊弯曲或平衡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可以使弯矩导入到工作辊中,这在工艺技术上是有利的,如同由上述文献所述的那样。所述工作辊弯曲和移动系统大多具有位置固定的部件块,在其中设置用于弯曲和平衡或轴向移动所需的调整机构。它们具有在更换工作辊时不必使固定的压力介质输送管道分开的优点。为了实现弯曲和平衡所需的推杆或者位置固定地设置在部件块里面,这将以不利的方式导致在轴向移动时不容忽视的倾翻矩,或者使推杆由与轴向移动共同移动的箱体构成,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倾翻矩或摩擦力。当轧辊必需向上较大移动的时候,如同它们例如在薄板轧机或初轧机中所必需的那样,已知的轧制装置都达到其工艺技术上的极限。弯曲或平衡缸的推杆必需在大得多的长度上导引并因此需要一个大的空间位置,以便既使完全驶出的推杆时也保证在大行程时产生的杠杆关系。通过工作辊弯曲和轴向移动的组合实现的大的轧辊升程只能忍受上述缺陷地实现上述解决方案。只有当弯曲或平衡缸与工作辊/支承辊轴承座系统一起移动时,即所谓地“浮动地”设置在支承辊或中间辊轴承座的向下突出臂与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突出连接板之间时,才能够达到弯曲或平衡缸的推杆的短导引长度。在此所述推杆(活塞)或者可以设置在支承辊或中间辊轴承座里面或者可以设置在工作辊轴承座里面;其布置在支承辊或中间辊轴承座里面的优点是,在更换工作辊时不必使压力介质输送管道分开。由DE 101 50 690 A1已知一种这样的解决方案,它具有与一个轴向移动相结合的“浮动”设置的弯曲或平衡系统。在此为了使工作辊轴向移动具有一个同轴设置在工作辊轴承座上的滑移缸。在此该滑移缸和工作辊组构成一个结构单元并且共同装进轧机机架里面。但是由此以不利的方式使得对于每个工作辊更换组都需要设有一个轴向滑移缸,这增加了轧制装置的投资成本。由DE 101 50 690 A1已知的、具有与一个用于使工作辊在入口和出口中轴向移动的装置相结合的“浮动”设置的弯曲装置的轧制装置适用于一个大的直到非常大的轧辊升程。但是前提是,在这个轧制装置中产生的来自轴向移动的倾翻矩由一个支承辊轴承相应刚性的结构承担。但是也存在柔性的支承辊轴承。在轴向滑移期间上工作辊通过上支承辊轴承座的以平衡压力加载的弯曲缸移动。在此出现的摩擦力产生上述的倾翻矩并且可能引起支承辊轴承座倾斜。在此该支承辊轴承座的最大可能的倾斜位置通过支承辊轴承的间隙给定。因此当通过轧制力在工作辊移动之后对机架冲击式加载(“轧道冲击”)时不排除可能产生一个局部的侧压并由此导致长期地损伤轴承,例如在油摩擦轴承中导致轴套或轴颈套的损坏或者在滚动轴承中导致单个轴承列的过载。因此不能总是保证在大的轧辊升程时也良好地导引工作辊轴承座,并且不能总是避免上述的支承辊轴承座的倾斜。当使用长的弯曲或平衡缸时,这不能得到保证。此外当要实现工作辊的轴向移动并需要一个大的或者非常大的轧辊升程时,存在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轧制装置,它不具有上述缺陷。尤其要提供一种轧制装置,它具有用于工作辊的弯曲和轴向移动系统,允许工作辊具有大的轧辊升程。这个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如下得以实现,在一个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元件、尤其是一个活塞与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之间设置一个可相对于轧机机架、尤其在垂直方向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在此产生压力的弯曲机构元件和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可以定位,使得产生压力的元件的中轴线与突出臂相交。由此实现弯曲机构作用力的最佳传递,使得可以没有上述缺陷地在工作辊轴向移动和大的轧辊升程的同时实现弯曲。一个改进方案规定,在弯曲机构的产生压力的元件与压力传递元件之间和/或在压力传递元件与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之间设置一个滑动面。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规定,所述弯曲机构设置在一个固定设置在轧机机架上的部件块里面并且所述压力传递元件通过一个导向体、尤其是通过一个垂直导向体支承在该部件块上。在此该压力传递元件有利地在一个水平截面中U形地构成并且从三个侧面至少局部地包围该部件块。此外该压力传递元件在一个垂直于工作辊轴线的垂直截面中L形地构成并且至少局部地在该部件块的上侧或底面上包围该部件块。所述导向在轧辊距离变化时通过如下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即使得压力传递元件通过一个导向体、尤其是通过一个垂直导向体支承在轧机机架上。此外已经证实,在部件块与压力传递元件之间设置固定机构,固定机构使压力传递元件在向工作辊方向上不可活动地固定在该部件块上。所述工作辊大多设有用于轴向滑移的轴向移动机构,通过它们使工作辊相对于轧机机架被带到一个所期望的轴向位置并且可保持在那里。一个特别好的运行方式是,所述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在工作辊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在其与突出臂处于连接的部分上的长度大,优选至少是其两倍。对此的替代方案是,所述工作辊轴承座的突出臂在工作辊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轴线方向上测量的压力传递元件在其与突出臂处于连接的部分上长度小,优选至多是其一半。通过所提出的一个轧制装置的结构能够在大的轧辊升程时也保证工作辊轴承座的良好导向并且避免支承辊轴承座的倾斜。为此可以使工作辊弯曲装置配有固定的部件块,在其中可以使相当长的弯曲或平衡缸工作,但是它们通过上述附加的措施不被倾翻矩加载。所提出的轧制装置适用于大的轧辊升程而且尽管如此也能够以紧凑的结构形式构成。在附图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以按照图2的截切线A-A的主视图示出一个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弯曲机构的轧制装置在轧辊轴线方向上观察的截面图,图2示出按照图1的截切线B-B的轧制装置的俯视图,图3以按照图2的截切线C-C的侧视图示出弯曲机构,图4示出图2的另一实施例,图5示出图4的X向视图,图6以立体图示出一个用于使工作辊轴向移动的轴向移动机构,图7以另一立体图示出相同的轴向移动机构,图8以侧视图示出按照图6或7的轴向移动机构,图9以按照图10的截切线D-D的侧视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图10以按照图9的截切线E-E的俯视图示出轴向移动机构,图11以按照图8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轧制装置(1),其具有至少两个工作辊(2,3),工作辊分别通过工作辊轴承座(4,5)支承在轧机机架(6)里面,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在轧机机架(6)中为了调节所期望的辊隙可以相对于另一工作辊(2,3)尤其在垂直方向上调 节,其中至少一个工作辊(2,3)与弯曲机构(7)作用连接,通过该作用连接可以对工作辊加载弯矩,并且其中所述工作辊轴承座(4,5)为了承受由弯曲机构(7)产生的作用力具有从工作辊(2,3)的轴线(8)观察的侧面突出臂(9,10 ),其特征在于,在弯曲机构(7)的产生压力的元件(11)、尤其是活塞与工作辊轴承座(4,5)的突出臂(9,10)之间设置相对于轧机机架(6)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的压力传递元件(1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齐泽尔A克莱因F林德纳C迪尔
申请(专利权)人:SMS迪马格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