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振崧专利>正文

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8257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包括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圆环状的内筒层、结合层;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的层厚至少大于轧辊的磨耗使用量;圆环状的内筒层的内径约等于轧辊装配轴外径,其外径略小于外壳层的内径,能以馀裕配合的位于外壳层内;结合层填于内筒层外表面与外壳层内表面间隙,且使外壳层与内筒层密切接合一起,形成一可装配于轴外的碳化钨轧辊。其具有价廉、不易断裂且实用的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床部件,尤其涉及一种价廉、不易断裂且实用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显示一碳化钨轧辊(1)装配于轴(2)上的组合示意图,其中碳化钨轧辊(1)是制成圆筒形,其内径约等于轴(2)的外径,使其以干涉配合套装于轴(2)上,并借挡块(3)及螺帽(4)的锁合来定位,形成一组装便利的轧辊结构。轧辊的材质选用因辊轧材的种类不同而有多种,其中碳化物具有耐磨耗及耐高温的特点,而比高速钢、钨、铬、钴合金耐高速切削,能适用于钢材的辊轧加工,所以碳化钨轧辊特别适于轧钢轮。习用碳化钨轧辊如图1所示,是由粉末冶金一体制成能直接套于轴(2)上的圆筒形态,其在作辊轧加工磨耗到一定程度后,非磨耗区的轧辊虽可从轴(2)上拆下以更换新的轧辊,而具有更换便利的优点。但其仍存在下列的缺点1.该碳化钨轧辊磨耗成较薄环层后,除因碳化钨存在内应力,而容易断裂的缺点外,且因碳化钨材质昂贵,会由于磨耗后使碳化钨轧辊废弃,而使成本提高。2.该碳化钨轧辊以干涉配合组装于轴上,易因内应力造成龟裂,而不利于组装。3.该碳化钨轧辊不具防震能力,当辊轧材上存在凸点时,易使轧辊出现龟裂的情况。过去虽有不少针对轧辊所作的研究结构,例如直接将耐磨耗的辊轧层以黏着剂结合于心轴外,或是将辊轧层与心轴以不同金属一起铸造的复合轧辊结构。但是这些结构在辊轧层磨耗到一定程度后,需更换整个心轴,在实施上相当不便利,且其亦不适用于碳化钨轧辊。而据本创作人的了解,习用的碳化钨轧辊仍未见有实用又不易龟裂的产品被设计出来,此外,碳化钨昂贵的成本,使磨损后的轧辊因废弃而造成浪费。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价廉、不易断裂且实用的优点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设有一圆环状碳化钨外壳层、一以硬化钢制成的圆环状内筒层及一以硬焊填料形成的结合层,其中内筒层的外径略小于外壳层的内径,使内筒层能馀裕配合的套入在外壳层内,而结合层填于内筒层与外壳层之间以密切接合,其具有价廉、不易断裂且实用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圆环状的内筒层、结合层;所述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的层厚至少大于轧辊的磨耗使用量;所述圆环状的内筒层的内径约等于轧辊装配轴外径,其外径略小于外壳层的内径,能以馀裕配合的位于外壳层内;所述结合层填于内筒层外表面与外壳层内表面间隙,且使外壳层与内筒层密切接合一起,形成一可装配于轴外的碳化钨轧辊。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中的内筒层是由硬化钢制成。前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中的结合层是硬焊填料,如镍、铜、银等合金,其以真空硬焊接于外壳层与内筒层的间隙。前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中的内筒层与外壳层的间隙约为0.05mm至0.1mm范围较佳。本技术具有价廉、不易断裂且实用的优点。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习用碳化钨轧辊装配于轴上的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装配于轴上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面图。请参阅图2所示,该轴(2)一般是以高速钢或可硬化钢制成,又轴(2)上安装有本技术碳化钨轧辊(5),该轧辊(5)拆装于轴(2)上的作业,同于图1所示习用碳化钨轧辊。且轧辊(5)的外侧可成型有沟槽,并在对立的轧辊中间形成钳口,可对钢材予以辊轧而作伸展加工。图3显示了本实作新型轧辊(5)的结构,其包括有一个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51)、一以硬化钢制成的圆环状内筒层(52)及一结合层(53),其中碳化钨外壳层(51)厚度略大于轧辊的磨耗使用量,内筒层(52)外径略小于外壳层(51)的内径,能以馀裕配合的套于外壳层(51)内,而结合层(53)是以硬焊填于内筒层(52)与外壳层(51)之间将两者接合。又内筒层(52)的内径概与轴(2)的外径相等,形成一可组装于轴(2)外的碳化钨轧辊。本技术的碳化钨外壳层(51)层厚,是根据一般碳化钨轧辊的实际磨耗层来设定,并由硬化钢制成的内筒层(52)作为轧辊的内部非磨耗区,该内筒层(52)除了能减少碳化钨的材料成本外,并具有较佳的韧性而有防震功能。又,在内筒层(52)外表面与外壳层内表面之间,借真空焊接将镍、铜、银等合金的硬焊填料一体焊接形成结合层(53)。该结合层(53)除了能强化内筒层(52)与外壳层(51)的结合性外,并特具有吸震作用,对于辊轧材上有硬点时,能有吸震的能力。本技术的轧辊,其中内筒层(52)与外壳层(51)的间隙约在0.05mm至0.1mm左右范围为佳,适于对内筒层(52)与外壳层(51)作一体焊接,以形成良好的结合层(53)。其间隙如果太小,不利焊接且缓冲作用不大;间隙如果太宽,将缺乏毛细作用不利实施真空焊接,且硬焊填料易流失掉。同时,本技术的轧辊,特别适于碳化钨轧辊,其对于硬度过高而不易接合的碳化钨材质,能作良好的焊接,且在降低成本的效果上相当显著。另外,本技术的轧辊,不但在内层形成一具韧性的防震区,同时在中间层形成一吸震区,该两层缓冲区能保证,对于轧辊组装于轴上的过程及作辊轧使用时,均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形,极具进步性及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技术具有下述的显著效果1.内部为硬化钢制成的内筒层(52)与高速钢或硬化钢制成的轴(2),可由馀裕配合来组装,可改善习用碳化钨轧辊与心轴以干涉配合组装,因存在内应力而易断裂的缺点。2.外部的碳化钨外壳层(51)是与内筒层(52)一体焊接,该中间的结合层(53)具有吸震作用,以承受震动负载,所以在不影响碳化钨轧辊的原有功能下,碳化钨外壳层可使用到较薄而不会断裂。3.以硬化钢内筒层(52)取代轧辊原有未使用的碳化钨内层,除了具有防震作用,并可有效节省碳化钨材料,以降低成本。4.轧辊磨耗后,不需更换心轴,直接将内筒层(52)从轴(2)上取下就可重新换装新的轧辊,较习用复合心轴形成的轧辊更具组装便利的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与习用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圆环状的内筒层、结合层;所述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的层厚至少大于轧辊的磨耗使用量;所述圆环状的内筒层的内径约等于轧辊装配轴外径,其外径略小于外壳层的内径,能以馀裕配合的位于外壳层内;所述结合层填于内筒层外表面与外壳层内表面间隙,且使外壳层与内筒层密切接合一起,形成一可装配于轴外的碳化钨轧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层是由硬化钢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层是硬焊填料,如镍、铜、银等合金,其以真空硬焊接于外壳层与内筒层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层与外壳层的间隙约为0.05mm至0.1mm范围较佳。专利摘要一种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包括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化钨复合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圆环状的内筒层、结合层;所述圆环状的碳化钨外壳层的层厚至少大于轧辊的磨耗使用量;所述圆环状的内筒层的内径约等于轧辊装配轴外径,其外径略小于外壳层的内径,能以馀裕配合的位于外壳层内;所述结合层填于内筒层外表面与外壳层内表面间隙,且使外壳层与内筒层密切接合一起,形成一可装配于轴外的碳化钨轧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振崧
申请(专利权)人:许振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