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一台轧机,用此轧机多次轧制成为一个制品的被轧制材时,由于在结束最终次轧制之前,不能检测出最终的边缘损失量,因此很难既维持板面品质同时又控制目标边缘损失。对多次轧制的每次轧制设定目标边缘损失量,规定对表面质量产生影响的边缘损失控制的动作,通过限制,修正每次轧制的目标形状,使不可控制的边缘损失的范围尽量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轧制控制方法和轧制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就有使用轧机轧制被轧制材,然后用相同的轧机轧制此已轧制过的被轧制材,通过反复进行此过程得到设定板厚的制品的技术。另一方面,近年来,对轧制制品板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控制(以下称为边缘损失控制)精度的要求提高,在如上所述的技术的装置中,在输出侧设置板宽度方向板厚计,根据该测定值,修正轧机的轧辊轴向移动位置技术已被考虑并使用过了。这样的技术在例如特开04-294808号公报中能了解到。被轧制材的边缘损失(edge drop),由于在板厚厚且软时易于控制,因此,在串列式轧机中,通过移动设置在轧入侧的轧机的轧辊进行控制。由于控制结果能够在轧辊轴向移动后的被轧制材来到输出侧边缘损失检测机构的位置为止的阶段进行检测,因此,当边缘损失量偏离事先设定的目标时,可以再进行控制,成为规定的边缘损失量。但是,如上所述,用相同的轧机,多次轧制相同的被轧制材,得到规定板厚时,在最后轧制结束之前,最终的边缘损失量不清楚。由于被多次轧制的被轧制材变薄变硬,最后轧制被轧制材时,控制轧辊轴向移动是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在板子厚且软的多次轧制的前几次中进行控制,但是控制在某个目标的边缘损失值后,在成为最终的制品之前的期间,由于还要进行轧制,因此存在最终的边缘损失值与作为目标的边缘损失值不同的问题。另外,在成为最终的制品的多次中途的轧制中,控制移动轧辊作为目标的边缘损失时,由于移动方向不同,有时产生被轧制材表面质量问题。工作轧辊由于和被轧制材之间的摩擦产生磨损,尤其是板端部的磨损更激烈。因此,此前位于板端部而产生较大磨损的轧辊位置,通过轧辊轴向移动而进入被轧制材的板宽度中,则损伤表面,成为表面质量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边缘损失控制中可以提高精度的轧制控制方法或者轧制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构成,即,用轧辊轧制被轧制材(第1轧制),进一步,用上述轧辊再次轧制已轧制过的被轧制材(第2轧制),其中,对第1轧制~第2轧制分别设定与板宽度方向端部附近板厚相关的目标值。并且,多次轧制的每次称为道次,第一次轧制称为1道次,第2次称为2道次,此外,将最终次的轧制称为最终道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构成,用轧机轧制被轧制材(第1轧制),用相同的轧机再次轧制经过第1轧制后的被轧制材(第2轧制),并且,用相同的轧机再次轧制经过第2轧制的被轧制材(第3轧制),以下重复该过程,在进行到最终次轧制的轧制方法中,从第1轧制到最终次轧制分别设定与板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板厚相关的目标值。优选构成具有,将各道次中的边缘损失量的数据库与过去轧制的类似的被轧制材的实际值相比,然后,赋予推断的各道次中的边缘损失目标值的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设定机构。优选构成具有,与轧制实际值相比,修正各道次的目标边缘损失量,用于优选化以后被轧制材轧制时的目标边缘损失量的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修正机构。优选构成具有,通过上述各道次的目标边缘损失设定机构,可以去除轧辊轴向移动的变化在未被规定的范围内的状态,修正设定的目标边缘损失量的目标边缘损失修正机构。优选构成具有,从维持被轧制材的表面质量观点出发,根据上述目标边缘损失修正机构的设定,规定移动修正边缘损失的机构的轧辊轴向移动的变化的规定机构。采用以上机构,通过边缘损失控制去除设定的目标边缘损失量和边缘损失量测定值的偏差。此时,轧辊的移动方向与由上述移动规定机构的规定相关。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板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控制精度。特别是,可以生产表面质量优异的被轧制材。附图说明图1是边缘损失控制装置的框图。图2是轧机的构成图。图3是边缘损失的定义和利用轧辊轴向移动的控制的说明图。图4是各道次(pass)的实际边缘损失量和目标边缘损失量的关系图。图5是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量的说明图。图6是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量修正的动作图。图7是目标边缘损失量修正的动作图。图中20—工作轧辊轴向移动装置,30—边缘损失控制装置,31—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量设定装置,32—各道次目标边缘损失量修正装置,33—目标边缘损失量修正装置,34—移动规定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以使用如图1所示的单机座可逆式轧机多次轧制被轧制材的情形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单机座可逆式(single stand reverse)轧机是由轧机1、设置在其左侧的左拉紧卷取机2和设置在右侧的右拉紧卷取机3构成。采用图2对轧机1的构成进行说明。由轴方向夹住被轧制材15,由上下工作轧辊111、112(以下,将上下工作轧辊111和112总称为工作轧辊11),上下中间轧辊121、122(以下,将上下中间轧辊121和122总称为中间轧辊12),上下支承辊131、132(以下,将上下支承辊131和132总称为支承辊13)构成。上下工作轧辊111、112在上下位置,在被轧制材的板宽度方向上的相反的位置具有锥度,对于被轧制材15可以控制边缘损失的板端部以上下相反的方式构成。同样,上下中间轧辊121、122也是以在上下可以控制边缘损失的板端部相互相反的方式构成。再返回图1,对从轧机右侧向左侧轧制被轧制材15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右侧拉紧卷取机3中插入的圈状的被轧制材15被轧机1轧制,通过左拉紧卷取机2卷取(称此为第1道次)。右拉紧卷取机中插入的被轧制材15如果被卷取到左侧,下次进行由相反的左拉紧卷取机2向右拉紧卷取机3的轧制,被卷在左拉紧卷取机2上的被轧制材到用右拉紧卷取机3全部卷取之前,进行再次轧制(称此为第2道次)。如果卷取在左拉紧卷取机2上的被轧制材没有了,再次由右拉紧卷取机3向左拉紧卷取机2进行轧制(此称为第3道次)。每次用轧机轧制被轧制材15,被轧制材15都变薄,通过重复该轧制动作,能够得到规定的板厚。用于得到规定的板厚的最后从左或者右拉紧卷取机向右或者左拉紧卷取机的轧制称为最终道次。被轧制材15的板厚每次经过各道次都逐渐的变薄。在本实施例中,将用轧机1对由右拉紧卷取机3卷出的被轧制材15轧制后,用左拉紧卷取机卷取作为第1道次,以下依次轧制到第5道次(即,将第5道次作为最终道次)。使用图3,将边缘损失的定义和其控制方法作为一个例子,对带有锥度的工作轧辊11的移动方法进行说明。轧制后的被轧制材15在板宽度方向不能达到一定的板厚,特别是在板端部附近板厚大大减少。将该区域称为边缘损失(edge drop)区域,从制品成品率提高的观点出发,进行为了尽量减少边缘损失的控制,将其称为边缘损失控制。将在板宽度方向距板端某个长度的内侧的点(例如,距板端10mm),定义为边缘损失测定点,边缘损失量由此位置的板厚和板宽度方向中心部板厚(或者,也可以用距板端100mm点的板厚)的偏差来定义。并且,还有其他的定义方法,本实施例中,根据这个定义进行说明。作为控制边缘损失量方法的一个例子,如图2的工作轧辊111的放大图即如图3(b)所示,对于在板宽度方向(轧辊轴线方向)移动位于工作轧辊111下部的端部的锥度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轧辊直径小的轧辊端部,由于破坏被轧制材的力变小板厚变厚。利用此现象,将工作轧辊11移动到内侧(板宽度方向中心方向),板厚分布变为如1点划线那样,边缘损失量减少。另一方面,移动工作轧辊11到外侧(板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制控制方法,用轧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将此作为第1轧制,用所述轧辊再次轧制所述已轧制过的被轧制材,将此作为第2轧制,该轧制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对所述第1轧制和所述第2轧制分别设定与板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板厚相关的目标值,并以接近 所述各自的目标值的方式控制所述轧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哲,筱田敏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