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其一端为与芯杆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另一端为与芯棒匹配的内螺纹结构,连接装置的中部设有中部空腔,该中部空腔与芯杆一端的内螺纹结构相通,并且在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芯棒联接的一端开有多个润滑孔,所述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连,所述润滑孔的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表面。该连接装置中部所开设的润滑腔和润滑通道,能够有效润滑管坯内表面变形区,从而提高轧制管坯内表面质量,减少芯棒粘铜,提高芯棒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属于机械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铜及铜合金的生产过程中,两辊皮尔格轧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设备。轧机芯棒是轧制管坯内孔的成型工具,现代轧机的轧制频率为60-120次/分钟,芯棒在轧制过程中承受着极大的轧制冲击力作用,表面易发生磨损、粘铜和断裂的故障,需要经常进行更换。在轧制管材生产过程中,对管坯的内表面需要进行润滑,以减小轧制摩擦,防止管坯内表面出现拉毛和轧制裂纹,提高轧制管材的内表面质量。合理的润滑对提高芯棒的使用寿命,降低轧制工序生产成本,提高轧制生产效率均有极大的帮助。对高速皮尔格轧机或者超长管坯轧制而言,由于轧制速度快、润滑液需要输送的距离大,如何对轧制管坯内壁进行均匀、适量的润滑一直是困扰铜及铜合金管材轧制过程的难题。润滑液供给不足时,芯棒易断裂、 粘铜,造成轧制管坯报废,增加生产成本,轧制芯棒更换不方便。润滑液供给量过大时,过量的润滑液还会通过管材头部溢出,造成设备和厂房地面污染。在润滑装置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轧制过程甚至会出现轧制变形区润滑不足,而管材端部同时出现大量的润滑液外流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解决轧制过程的润滑不良和芯棒更换不便问题。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为与芯杆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另一端为与芯棒匹配的内螺纹结构,所述连接装置的中部设有中部空腔,该中部空腔与芯杆一端的内螺纹结构相通,并且在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芯棒联接的一端开有多个润滑孔,所述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连,所述润滑孔的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表面。根据上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孔为3个或3个以上。根据上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孔通道向所述芯棒侧倾斜。根据上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的中部外侧加工成六角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使用本技术的连接装置结构,能够快速联接、方便快速拆卸,在处理芯棒磨损、粘铜和断裂故障时,方便操作人员快速拆卸、快速更换和快速联接新的芯棒;连接装置中部所开设的润滑腔和润滑通道,能够能够有效润滑管坯内表面变形区,从而提高轧制管坯内表面质量,减少芯棒粘铜,提高芯棒使用寿命。由于采用快速联接、易于拆卸式的工装结构,可以大大缩短轧制辅助时间,提高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使用本技术的连接装置连接芯棒和芯杆的示意图;图2是图I中连接装置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芯棒I、芯杆3以及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2三部分构成。见图I。芯棒I与连接装置2、芯杆3与连接装置2之间均采用易于联接、易于拆卸式螺纹连接结构(分别于芯杆2和芯棒I匹配)。方便在生产过程中快速联接、拆卸与更换。芯棒I为带一定锥度的实心圆台体,材质依所轧制的合金不同而不同,一般轧制紫铜时选用 GCrl5,轧制 BFelO-I-I、BFelO-1-2、BFe30-l_l、HSn70_l、HA177-2 合金时选用H13。芯杆3采用厚壁无缝不锈钢管制作。连接装置2选用材质为30CrMo。芯棒I、连接装置2、芯杆3安装在同一轴线上,该轴线与轧制中心线重合。芯棒I是轧制管坯内孔的成型工具,芯杆3对轧制芯棒起到送进和定位作用,当芯棒I处在轧辊环孔(图中未示出)中的合适位置时,由芯棒I和轧辊环孔构成的孔型对管坯起到成型、定径、定管坯壁厚的作用。芯杆3为中空结构,在轧制过程中,通过芯杆3中部空腔对连接装置2输送润滑液。连接装置2的两端为内联接螺纹,通过螺纹联接与芯棒I和芯杆3紧固为一体。连接装置2与芯杆联接的一端6为空心内螺纹结构,其空腔开口侧与芯杆3中部空腔3a相连,由芯杆输送来的润滑液可以顺畅的输送至连接装置2。见图2。连接装置2与芯棒I联接的一端4开有3个及以上的润滑孔。该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2的中部空腔相连,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2表面,润滑孔通道5向芯棒I侧倾斜,润滑孔通道5的轴线与连接装置2心部轴线成30-50°角(见图3)。在轧制过程中,由润滑孔喷出的润滑液能够有效润滑管坯内表面变形区。连接装置2的中部外侧加工成六角形(见图4)。在轧制过程中,由于芯棒I承受着极大的轧制冲击力作用,表面易发生磨损、粘铜和断裂故障,设计此六角形区域的作用是,方便在处理故障时拆卸芯棒与芯杆。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操作前,利用连接装置2将芯杆3与芯棒I联接成一个整体,将芯杆、连接装置、芯棒就位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管坯上料后,将芯杆的末端与轧机的润滑液输送机构进行联接,供应润滑液即可进行轧制作业。当芯棒出现磨损、粘铜和断裂故障时,将装置从轧机环孔中退出,利用管道钳将芯棒和芯杆固定,利用活络扳手夹住连接装置2中部的六角形区域,反向旋转(与轧制时芯棒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可拆开芯棒和芯杆,换上新的芯棒后,固定芯棒和芯杆,正向旋转连接装置2的中部六角形区域(与轧制时芯棒的旋转方向相同),至芯棒I、连接装置2、芯杆3紧固成一个整体,及完成了更换过程。使用本技术的连接装置结构,能够快速联接、方便快速拆卸,在处理芯棒磨损、粘铜和断裂故障时,方便操作人员快速拆卸、快速更换和快速联接新的芯棒;连接装置中部所开设的润滑腔和润滑通道,能够能够有效润滑管坯内表面变形区,从而提高轧制管坯内表面质量,减少芯棒粘铜,提高芯棒使用寿命。由于采用快速联接、易于拆卸式的工装 结构,可以大大缩短轧制辅助时间,提高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为与芯杆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另一端为与芯棒匹配的内螺纹结构,所述连接装置的中部设有中部空腔,该中部空腔与芯杆一端的内螺纹结构相通,并且在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芯棒联接的一端开有多个润滑孔,所述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连,所述润滑孔的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孔为3个或3个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孔通道向所述芯棒侧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的中部外侧加工成六角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其一端为与芯杆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另一端为与芯棒匹配的内螺纹结构,连接装置的中部设有中部空腔,该中部空腔与芯杆一端的内螺纹结构相通,并且在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芯棒联接的一端开有多个润滑孔,所述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连,所述润滑孔的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表面。该连接装置中部所开设的润滑腔和润滑通道,能够有效润滑管坯内表面变形区,从而提高轧制管坯内表面质量,减少芯棒粘铜,提高芯棒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21B25/06GK202516843SQ20122012370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专利技术者贺永东, 赵海龙 申请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辊皮尔格轧机的芯棒与芯杆之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为与芯杆匹配的内螺纹结构,另一端为与芯棒匹配的内螺纹结构,所述连接装置的中部设有中部空腔,该中部空腔与芯杆一端的内螺纹结构相通,并且在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芯棒联接的一端开有多个润滑孔,所述润滑孔的内部开口与连接装置的所述中部空腔相连,所述润滑孔的外部开口设在连接装置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永东,赵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