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46280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5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分液装置包括:第一集液管,两端面封闭,且第一集液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管壁出口;以及分液管,设置在第一集液管中,分液管的一端从第一集液管的端面伸出,且分液管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条状的出液口,出液口与第一集液管内部连通。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液管的管壁上设置沿轴向方向的条状的出液口,可以使进入分液管的气液两相冷媒沿流动方向边流动边释放,从而更好地对进入分液管中的气液两相冷媒进行分液。(*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换热器上的换热器主流还是翅片铜管换热器,翅片铜管换热器存在成本高、抗电腐蚀力差、分液管/集液管组件焊接复杂等问题。 微通道换热器采用扁管强化传热技术,是一种全铝材制造的扁管换热器,具有成本低,抗电腐蚀力强,分液管/集液管组件结构简单等优点。且微通道换热器在单冷机上已有应用,在汽车空调上也已经使用多年。使用微通道换热器不仅能够简化工艺、减少冷媒注入量,而且流路较之于翅片铜管更加简单,便于优化。可是由于在制冷空调系统中,进入换热器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混合物,通常分为多路进入换热器中吸收热量,液相蒸发为气体以实现制冷目的。制冷剂两相流体,特别是其中的液体,能否均匀的分配到每一路通道中进行换热,是换热器设计的关键。从匹配试验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各大厂家的微通道换热器普遍存在高频制冷运行时,分液管分液不均的问题,尽管整机性能达到预期要求,但在实际复杂的使用条件下,换热器中各个微通道管如果分液不均,会导致不同管内制冷剂流量不均匀,管内流量较少的很快蒸发,管路出口过热度较高;管内流量过多的蒸发不完,导致出口过热度小,甚至含有液体。两种情况下的微通道管换热面积不能被充分利用是客观事实,应努力避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使分液管中的气液两相冷媒能够均匀释放,从而提高微通道换热器换热面积的利用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液装置,包括第一集液管,两端面封闭,且第一集液管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管壁出口 ;以及分液管,设置在第一集液管中,分液管的一端从第一集液管的端面伸出,且分液管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条状的出液口,出液口与第一集液管内部连通。进一步地,出液口有多个,多个出液口为沿轴向方向的等距等长的条缝状、等距不等长的条缝状、不等距等长的条缝状或不等距不等长的条缝状。进一步地,出液口的条缝长度沿分液管内的冷媒流动方向递增。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相邻的出液口之间的间距沿分液管内的冷媒流动方向递增。进一步地,出液口设置在分液管朝向第一集液管的管壁出口一侧的管壁上。进一步地,出液口的开口朝向第一集液管的管壁出口一侧。进一步地,出液口在分液管的管壁上成对设置。进一步地,分液管的内径为d,出液口的总面积为S,则S = kii d2/4,式中,k为节流系数,取值为0.6 0. 95。进一步地,分液管沿远离第一集液管的管壁出口的方向偏心设置于第一集液管中。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的分液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液管的管壁上设置沿轴向方向的条状的出液口,可以使进入分液管的气液两相冷媒沿流动方向边流动边释放,相比原有的斜切口或圆形开口更能使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地从分液管中流出,从而更好地对进入分液管中的气液两相冷媒进行分液。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管端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管端部与第一集液管管壁相对应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旋流器的不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旋流器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有另一种旋流器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设置有条状出液口的不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液管内安装有设置有出液口的分液管的不意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设置有另一种条状出液口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条状出液口开口角度示意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开孔挡板示意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开孔挡板的不意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管内安装另一种开孔挡板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气液分离器和气液混合室不意图;以及图1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安装有气液分离器和气液混合室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I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液管10、第二集液管20、热交换单元80、分液管30。其中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平行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单元80,将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相连通。第一集液管10的两端面封闭,且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个与热交换单元80连通的管壁出口。第二集液管20的两端面封闭,且第二集液管20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个与热交换单元80连通的管壁入口。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一集液管10进入,经过热交换单元80进行换热,然后流通至第二集液管20,并将完成热交换之后形 成的气态冷媒排出第二集液管20。结合参见图2 3,热交换单元8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独立的铝制微通道管81,每个微通道管81都是两端开口的中空管,并与第一集液管10的多个管壁出口以及与第二集液管20的多个管壁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中空的微通道管81内平行设置有多个沿微通道管81长度方向延伸的间隔板,将微通道管81内部分隔分割为多个相互独立的热交换通道。为了保证微通道管81的端部边缘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焊接牢靠,需要将微通道管81伸入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内部,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分液,微通道管81的两端部形状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的外壁面相适应;或者微通道管81的两个端部形状为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0和第二集液管20的外壁面相配合的内凹结构,如凹形、V形或月牙形,内凹结构切口可节省微通道管81在第一集液管10内的安装空间,方便第一集液管10内的其它部件的安装,同时,内凹结构切口也便于加工。在相邻两个微通道管81之间还安装有翅片,以便增加热交换单元80的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翅片形状可以是波纹型V形翅片。使用微通道管的换热器有各种称谓,S卩,根据它的材料称为铝热换热器,根据它的管的形状称为平面管形换热器,根据冷媒流动情况称为PFC平行流动换热器。结合参见图4 6,分液管30沿远离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的方向偏心设置于第一集液管10中,分液管30的轴心与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中心位于第一集液管10的同一径向方向。这样可以增加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出口与分液管30之间的距离,使从分液管30流出的气液两相冷媒在第一集液管10内部有更大的流动空间,使冷媒在该空间内的分布更加分散,且实现更好的分液。分液管30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液管(10),两端面封闭,且所述第一集液管(10)的管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管壁出口;以及分液管(30),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液管(10)中,所述分液管(30)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集液管(10)的端面伸出,且所述分液管(30)的管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条状的出液口(31),所述出液口(31)与所述第一集液管(10)内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军段亮黄高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