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34432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03:00
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炉内膛、炉篦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由四根活动条互相铰连而成,一号、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篦相连接,三号、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座相连接,通过调节升降机构来改变炉篦到锅脐的距离,使锅底在火焰最佳温度范围内使用;拦火圈位于上盖板、锅圈之间,其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使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灶内形成环流,直接扑向锅底,使燃料中的炭和烟气中的可燃气体、固体微粒得以充分燃烧,增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延长了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灶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热效率,达到了最佳加热效果。本设计调节方式简便,适合多种燃料燃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秸杆综合化利用中的理想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具,尤其涉及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具体适用于多种燃料燃烧的高效节能生物质炉具。
技术介绍
传统的农村炉灶大多是手工堆砌的砖石结构,建造技术粗糙,煤炭或生物质由于燃烧不充分,释放出大量浓烟,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已 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祸患。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效率和空气污染的越来越关注,以及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炊事供暖炉灶和其低效的燃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户用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不仅可以减少煤炭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利用废弃的生物质资源,节省燃料,变废为宝;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进身体健康;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物质燃料在炉膛里燃烧,为了增加燃烧效率,一次风从炉篦底部进入,在炉具上部出口处增加了二次风喷口,这样将固体生物质燃料和空气的气固两相燃烧转化为单相气体燃烧,这种半气化的燃烧方法使燃料得到充分的燃烧,减少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排放,明显的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使用时,燃料一般从炉子的上部点燃,自上而下燃烧和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从开始点火到燃尽都可以做到不冒黑烟,可以把焦油、生物质炭渣等完全燃烧殆尽,并且在炊事性能上和煤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057467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5月7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可升降炉篦生物质压块两用炉具,它包括炉体,炉体保温层与炉膛膛壁间设环形风道,炉膛膛壁上开设有与环形风道相通的进风孔,炉篦下部装设有炉篦升降机构。虽然该技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但其仍有以下缺陷 首先,该技术中升降机构的连杆通过灰室后顶端连接炉篦底部,炉灰会通过升降机构的孔漏到地面上,而且,升降机构的调节装置设置在炉子底部不易调节,调节方法麻烦,此外,炉篦仅由升降机构连杆支撑,升降不平稳、易卡住; 其次,该技术在使用时顶部火焰不够集中,影响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升降机构调节不方便、顶部火焰不集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升降机构调节方便、顶部火焰集中的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炉内膛、炉篦与升降机构,所述炉外膛的顶部与锅圈相连接,炉外膛的底部与炉座相连接,炉外膛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所述炉内膛包括锥形助燃器与柱形燃烧腔,锥形助燃器的顶部通过上盖板与炉外膛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侧壁上近上盖板的部位设置有烟道,锥型助燃器的底部与柱形燃烧腔的顶部相连接,柱形燃烧腔的底部设置有炉篦,炉篦的下方设置有灰室,炉篦的底部与升降机构相连接,锥型助燃器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柱形燃烧腔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且在炉外膛、炉内膛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与四号活动条,一号活动条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的一端、四号活动条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的两端相铰连,所述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与炉篦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条、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与炉座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挡板的一侧相接触,挡板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螺母的内部与推杆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的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接,推杆上近手柄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挡柱与炉外膛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炉篦包括集灰器与灰漏,所述集灰器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集灰器的顶部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凹形槽,凹形槽与炉内膛内壁上设置的凸导轨滑动配合,集灰器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灰漏的底部通过台阶结构与灰室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炉篦的下方设置有聚风罩,聚风罩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相连接,聚风罩底部的外边缘均匀设置有与凸导轨滑动配合的矩形口,聚风罩底部的外边缘与炉内膛的内壁相接触,聚风罩、灰漏的连接处与上支撑条相连接。所述上盖板、锅圈之间设置有拦火圈,拦火圈的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的底部与上盖板相接触,拦火圈的顶部设置于锅圈的下方,拦火圈顶部的外边缘与炉外膛内壁上设置的耐火泥层相接触,拦火圈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相通的出烟口,所述耐火泥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盖板、锅圈相连接。所述炉外膛上设置有加料口,加料口的外侧设置有加料口盖,加料口的内侧与柱形燃烧腔相通。所述灰室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抽斗。所述柱形燃烧腔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上开设有与进风孔相对应的保温层孔。所述炉外膛的侧壁上近底部的部位开设有与二次风道相通的二次进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I.本专利技术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升降机构与炉篦配合使用,所述升降机构由四根活动条两两铰连而成,一号活动条、二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篦相连接,三号活动条、四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炉座相连接,二号活动条、三号活动条的铰连处与挡板的一侧相接触,挡板另一侧的螺母与推杆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的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接,推杆上近手柄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挡柱与炉外膛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相配合,使用时,通过调节升降机构来改变吊火高度,使锅底在火焰最佳温度范围内使用,降低热量耗散,提高热效率,达到最佳的加热效果。而且,升降机构设置在灰室外,不会因炉灰漏出而影响升降机构的使用,此外,升降机构的手柄设置在炉子的侧面而不是底部,调节更加方便,同时,导轨和集灰器的设计使炉篦的升降过程更稳定,不易发生偏移或卡住的情况。因此本专利技术达到了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热效率高、节能环保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集灰器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集灰器底部的正中部位设置有灰漏,集灰器将燃料集中在底部灰漏上,使燃料燃烧后剩下的炉灰集中下落到炉篦下方的灰室中,灰室内设有抽斗,不仅可以方便的调节一次进风,而且使炉灰更易进入抽斗,故炉灰清理方便。因此本专利技术清灰方便。3.本专利技术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拦火圈设置于上盖板、锅圈之间,其截面呈倒立的等腰梯形,拦火圈的侧部设置有与烟道相通的出烟口。拦火圈可使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灶内形成环流,直接扑向锅底,增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延长了高温烟气在灶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灶内温度,使燃料中的炭和烟气中的可燃气体、固体微粒、焦油等物质得以充分燃烧,不污染环境。因此本专利技术达到了开锅快、燃料省、热效率高,有害物质排放量小的效果。4.本专利技术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的二次风道位于炉外膛、炉内膛之间,炉外膛上开有二次进风口,炉内膛上开有助燃风孔、进风孔,空气从二次进风口进入,再经二次风道从助燃风孔、进风孔进入炉内膛,为燃烧提供氧气,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燃料利用率。此外,聚风罩的截面呈等腰梯形,聚风罩顶部的正中部位与灰漏相连接,当炉篦上升后,炉篦与灰室顶部的台阶结构有一定距离,而聚风罩使一次风直接集中进入到炉内膛助燃。因此本专利技术燃烧供氧充足,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5.本专利技术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中耐火泥层位于上盖板、锅圈之间的炉外膛的内壁上,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同时,保温层位于柱形燃烧腔外部,其上与进风孔对应的位置开有保温层孔,保温层在保温隔热的同时不影响二次风的进入,减少了热量的耗散。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篦可升降生物质炉,包括炉外膛(1)、炉内膛(2)、炉篦(3)与升降机构(4),所述炉外膛(1)的顶部与锅圈(14)相连接,炉外膛(1)的底部与炉座(9)相连接,炉外膛(1)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炉内膛(2),所述炉内膛(2)包括锥形助燃器(21)与柱形燃烧腔(22),锥形助燃器(21)的顶部通过上盖板(6)与炉外膛(1)的侧壁相连接,炉外膛(1)侧壁上近上盖板(6)的部位设置有烟道(13),锥型助燃器(21)的底部与柱形燃烧腔(22)的顶部相连接,柱形燃烧腔(22)的底部设置有炉篦(3),炉篦(3)的下方设置有灰室(7),炉篦(3)的底部与升降机构(4)?(4)相连接,锥型助燃器(21)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助燃风孔(23),柱形燃烧腔(22)的侧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孔(24),且在炉外膛(1)、炉内膛(2)之间形成有二次风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与四号活动条(44),一号活动条(41)的两端分别与二号活动条(42)的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一端相铰连,二号活动条(42)的另一端、四号活动条(44)的另一端分别与三号活动条(43)的两端相铰连,所述一号活动条(41)、二号活动条(42)?(42)的铰连处经上支撑条(34)与炉篦(3)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条(43)、四号活动条(44)的铰连处经下支撑条(91)与炉座(9)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条(42)、三号活动条(43)的铰连处与挡板(45)的一侧相接触,挡板(45)另一侧的正中部位固定有螺母(49),螺母(49)的内部与推杆(46)的一端螺纹配合,推杆(46)的另一端与手柄(48)相连接,推杆(46)上近手柄(48)的部位设置有至少两个挡柱(47),挡柱(47)与炉外膛(1)侧壁上设置的定位孔(12)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建田发科何栋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蓝焰生态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