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片结构、间隔片堆叠结构及板材的储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32169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31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间隔片结构、间隔片堆叠结构及板材的储放装置。此储放装置包含一储放盘、多个板材与一间隔片堆叠结构。间隔片堆叠结构至少包含相叠放的第一间隔片与第二间隔片以及一连接部。连接部上具有一折线、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介于折线与第一间隔片之间。第二开孔介于折线与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第一开孔,被储放盘的一定位柱通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方便装货人员方便记忆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层数或间隔片的数量,不需重数板材层数或间隔片数量,进而避免搬运前的前置时间浪费,此外,也可于取料人员抽取间隔片时,让较少的板材摔落,进而避免产生额外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板材的储放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般高精度的产业中所制造的板材中,如镜子、液晶面板、平面玻璃、压克力板、不锈钢板、太阳能薄膜或是平面电视的屏幕等,都会要求表面完整无摩擦痕迹或刮伤的纹路,因此,上述板材在搬运或运送时,任二相叠合的板材间可以藉由一间隔片垫设其中,使得该板材可层叠地放置于一搬运料盘中。此外,对于较小尺寸的板材搬运,每一层的间隔片上更可供平放多个小尺寸板材。然而,每次搬运中,搬运料盘上可堆叠板材的层数有限(例如5或6层),装货人员·盘上堆叠板材数量的短缺或溢余,导致客户抱怨的情形发生,或者,装货人员需要重数已放置板材的层数或间隔片的数量,甚至,取出并重新放置板材与间隔片,造成搬运前的前置时间浪费,甚至因取出上述板材而加剧板材摔落的机会。由此可见,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板材的储放装置,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方便记忆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层数或间隔片的数量,避免后续的客诉发生,也不需重数板材层数或间隔片数量,进而避免搬运前的前置时间浪费。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板材的储放装置,用以提供板材的方便取货机制,降低取货时不慎让更多板材摔落的机会。故,本专利技术依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板材的间隔片堆叠结构。此堆叠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隔片、一第二间隔片与一第一连接部。第二间隔片叠放于第一间隔片的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第一间隔片与第二间隔片之间。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间隔片的一边缘,包含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折线、一第一开孔与一第二开孔。第一本体,呈弯折状,连接第一间隔片与第二间隔片。第一折线位于第一本体上,以供第一本体藉此产生弯折。第一开孔位于第一本体上,介于第一折线与第一间隔片之间。第二开孔位于第一本体上,介于第一折线与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第一开孔,用以被第一定位柱通过。此实施方式的一选项,所述第一折线为虚刀线。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更包含一第一虚刀线与一第二虚刀线。第一虚刀线位于第一本体与第一间隔片的交接处。第二虚刀线位于第一本体与第二间隔片的交接处。此外,此实施方式中,此间隔片堆叠结构更包含一第三间隔片与一第二连接部。第三间隔片叠放于第二间隔片之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第一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至少一板材设置于此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间隔片相对于第一连接部之另一边缘,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折线与一第三开孔。第二本体呈弯折状,连接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第二折线位于第二本体上,以供第二本体藉此产生弯折。第三开孔位于第二本体上,介于第二折线与第三间隔片之间。第四开孔位于第二本体上,介于第二折线与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第三开孔,用以被一第二定位柱通过。此实施方式的一选项,所述第二折线为虚刀线。上述第二连接部可以更包含一第三虚刀线与一第四虚刀线。第三虚刀线位于第二本体与第三间隔片的交接处。第四虚刀线位于第二本体与第二间隔片的交接处。上述实施方式的一变化中,第一间隔片叠放于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化中,第二间隔片叠放于第一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上述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化中,所述第一间隔片、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多个间隔子片与多个连接凸耳。这些间隔子片呈一矩阵方式排列。任二相邻的 间隔子片之间具有一间距。这些连接凸耳分别连接任二相邻的间隔子片,且实体分隔该二间隔子片。此外,各连接凸耳的长度大于各间距。此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了一种板材的间隔片结构,包含N个间隔片与N-I个连接部,N为正整数。这些间隔片用以弯折出一具有N层的间隔片堆叠结构,且分别交替地插设于N+1个板材之间,以实体分隔这些板材。这些连接部中,各连接部实体连接于任二相邻的间隔片之间。各连接部包含一本体、一中央折线、二开孔。本体连接二相邻的间隔片。中央折线位于本体上。此二开孔对称地设置于中央折线的两侧。此实施方式中的其他选项,各连接部更包含二虚刀线。虚刀线分别位于本体与二相邻的间隔片的交接处。中央折线为一虚刀线。此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了一种板材的储放装置。此储放装置,包含一储放盘、多个板材与上述的一间隔片堆叠结构。储放盘具有一储放槽及一第一定位柱。这些板材层叠地设于储放槽内。间隔片堆叠结构设于储放盘的储放槽内,包含一第一间隔片、一第二间隔片及一第一连接部。第二间隔片叠放于第一间隔片的一侧。这些板材至少其中之一设置于第一间隔片与第二间隔片之间。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间隔片的一边缘,包含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折线、一第一开孔与一第二开孔。第一本体呈弯折状,连接第一间隔片与第二间隔片。第一折线位于第一本体上,以供第一本体藉此产生弯折。第一开孔位于第一本体上,介于第一折线与第一间隔片之间。第二开孔位于第一本体上,介于第一折线与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第一开孔,用以被第一定位柱通过。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更包含一第一虚刀线与一第二虚刀线。第一虚刀线位于第一本体与第一间隔片的交接处。第二虚刀线位于第一本体与第二间隔片的交接处。此外,此实施方式中,储放盘更包含一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相对第一定位柱设置。此间隔片堆叠结构更包含一第三间隔片与一第二连接部。第三间隔片叠放于第二间隔片之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第一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至少一板材设置于此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之间。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间隔片相对于第一连接部的另一边缘。第二连接部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折线与一第三开孔。第二本体呈弯折状,连接第二间隔片与第三间隔片。第二折线位于第二本体上,以供第二本体藉此产生弯折。第三开孔位于第二本体上,介于第二折线与第三间隔片之间。第四开孔位于第二本体上,介于第二折线与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第三开孔,用以被第二定位柱通过。储放槽包含一槽口及二储放区。储放区位于储放槽内,且接通槽口,任二储放区之间具有一间距。第一间隔片、第二间隔片或第三间隔片包含二间隔子片与一连接凸耳,间隔子片对应并设置于此二储存区中。连接凸耳连接此二间隔子片。连接凸耳的长度大于此二储放区之间的间距,使得连接凸耳弯曲。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此二间隔子片分别抵靠储放槽的内壁,以致层叠的连接凸耳被挤压并共同朝槽口之方向隆起。综上所述,藉由本专利技术板材的储放装置,不仅方便装货人员方便记忆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层数或间隔片的数量,不需重数板材层数或间隔片数量,进而避免搬运前的前置时间浪费,此外,也可于取料人员抽取间隔片时,让较少的板材摔落,进而避免产生额外成本的增加。 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A为本专利技术的间隔片结构于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IB为图IA的第一连接部的放大示意图。图IC为图IA于此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间隔片结构于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B为图2A的第二连接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间隔片结构于又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储放装置的储放盘于又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储放装置的储放盘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储放装置的板材与间隔片所组成的堆叠结构于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图6的堆叠结构的操作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材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片堆叠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隔片;一第二间隔片,叠放于该第一间隔片的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二间隔片之间;以及一第一连接部,位于该第二间隔片的一边缘,包含:一第一本体,呈弯折状,连接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二间隔片;一第一折线,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以便该第一本体藉此产生弯折;一第一开孔,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介于该第一折线与该第一间隔片之间;以及一第二开孔,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介于该第一折线与该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该第一开孔,用以被一第一定位柱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材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片堆叠结构包含 一第一间隔片; 一第二间隔片,叠放于该第一间隔片的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二间隔片之间;以及 一第一连接部,位于该第二间隔片的一边缘,包含 一第一本体,呈弯折状,连接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二间隔片; 一第一折线,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以便该第一本体藉此产生弯折; 一第一开孔,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介于该第一折线与该第一间隔片之间;以及一第二开孔,位于该第一本体上,介于该第一折线与该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该第一开孔,用以被一第一定位柱通过。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更包含 一第一虚刀线,位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一间隔片的交接处;以及 一第二虚刀线,位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间隔片的交接处。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片堆叠结构更包含 一第三间隔片,叠放于该第二间隔片的一侧且至少一板材设置于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之间,至少一板材设置于该第二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之间;以及 一第二连接部,位于该第二间隔片相对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另一边缘,包含 一第二本体,呈弯折状,连接该第二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 一第二折线,位于该第二本体上,以便该第二本体藉此产生弯折; 一第三开孔,位于该第二本体上,介于该第二折线与该第三间隔片之间;以及一第四开孔,位于该第二本体上,介于该第二折线与该第二间隔片之间,且对齐该第三开孔,用以被一第二定位柱通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部更包含 一第三虚刀线,位于该第二本体与该第三间隔片的交接处;以及 一第四虚刀线,位于该第二本体与该第二间隔片的交接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隔片叠放于该第二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之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隔片叠放于该第一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之间。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线与该第二折线至少其中之一为虚刀线。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隔片、该第二间隔片与该第三间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 多个间隔子片,呈一矩阵方式排列,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间隔子片之间具有一间距;以及 多个连接凸耳,所述多个连接凸耳分别连接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间隔子片。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间隔片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凸耳的长度大于每一间距。10.一种板材的间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片结构包含N个间隔片,用以弯折出一具有N层的间隔片堆叠结构,且分别交替地插设于N+1个板材之间,以实体分隔所述多个板材;以及 N-I个连接部,每一连接部实体连接于任意两个相邻的间隔片之间,N为正整数,每一连接部包含 一本体,连接所述两个相邻的间隔片; 一中央折线,位于该本体上;以及 二开孔,对称地设置于该中央折线的两侧。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间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部更包含 二虚刀线,分别位于该本体与所述两个相邻的间隔片的交接处。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间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央折线为一虚刀线。13.一种板材的储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放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阿海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