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和基站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0944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移相器和基站天线。移相器包括:第一移相单元,所述第一移相单元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第二移相单元,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通过枢转轴在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以使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电耦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T形的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可以进一步缩小移相器的体积,减小空间占用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技术介绍
高频移相器是电下倾基站天线的一个必要组件,该器件通过改变天线单元之间的相对相位可调节天线波束的下倾角度,从而方便通信网络的优化。通常所用的移相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并且移相频带相对较窄,因此在当今大规模基站天线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体积的移相器。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相器,所述移相器包括第一移相单元,所述第一移相单元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所述径向部件包括圆心端、径向延伸部和圆周端,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构成以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为圆心以所述径向部件延伸方向为径向的同心圆弧;第二移相单元,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所述第二移相单元包括信号输入部分和信号输出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通过枢转轴在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心端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以使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电耦合,在所述第一移相单元围绕所述枢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移相单元转动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所述径向部件的圆周端沿所述第一耦合部件滑动,同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所述U形部件的两条支节沿所述第二耦合部件的相应耦合部分滑动。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利用T形的径向部件和U形部件,可以进一步缩小移相器的体积,减小空间占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示意结构图;图5是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替代方案处于一个极限位置的示意结构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示意结构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一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的第二移相单元的示意结构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移相器替代方案处于一个极限位置的示意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I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第一移相单元100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相器10的第二移相单元200的示意结构图。在图I中,第一移相单元100以阴影部分表示,而第二移相单元200以空白部分表示,以下相同。从图I可以看出,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利用枢转轴400彼此叠置地在装配在一起,使得第一移相单元100可以相对于第二移相单元200枢转,以实现移相目的。下面结合图2和图3详细说明第一移相单元100和第二移相单元200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移相单元100包括径向部件120,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第一移相单元100 —般是设置在载体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塑料板、陶瓷板等基材表面上的电镀或者镶嵌的金属带线。为了描述清楚,在图2中未示出所述的载体板,本说明书以下的附图中均作相同处理。在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径向部件120、两个U形部件140和160这三者之间在载体板上彼此电绝缘。径向部件120包括圆心端122、径向延伸部124和圆周端126。从图2中可以看出,径向部件120大致限定了以圆心端122为圆心,以径向延伸部124为半径的圆形区域,该圆形区域的半径为R0。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14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4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而支节14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11,并且R1DR1,因此也可以说支节142为径向内侧的支节,而支节144为径向外侧的支节。连接部14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l或Rll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42、144连接起来。同样,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164彼此平行延伸,构成以圆心端122为圆心的同心圆弧,其中支节162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而支节164所在的圆弧的半径为R22,并且R22>R2,因此也可以说支节162为径向内侧的支节,而支节164为径向外侧的支节。连接部166大致沿着该半径为R2或R22的圆弧的径向延伸并将支节162、164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U形部件140的支节142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2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R2,U形部件140的支节144与U形部件160的支节164大致处在相同的圆周上,即R11=R22。但是,本实 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两个U形部件140、160可以限定同心但不处于相同圆周上的同心圆弧,Rl可以不同于R2,并且Rll不同于R22,只要两个U形部件140、160可以围绕共同的圆心形成同心圆弧即可。在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径向部件120与两个U形部件140、160大致径向对置,并且U形部件140、160关于径向部件120大致对称分布,并且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较之其U形的开口更靠近径向部件120。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所处的方位角度为0度,则U形部件140、160的连接部分146、166之间的中线所处的方位角度为180度,即U形部件140、160与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径向对置地形成圆弧。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包括孔123,该孔123用来装配枢转轴400。从图2可以看出,圆心端122为环状部分。根据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可以包括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部分,使得径向部件120整体大致成T形,所述圆周延伸部分可以在移相器的第一移相单元100与第二移相单元200耦合时,在两者之间提供更好的耦合效果,有利于能量传输。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U形部件140、160的支节142、146、162、166各自的长度,以及连接部分146、166的长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移相器的具体需要来确定,可以相等或者不等。在一种实施例中,U形部件1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相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10)包括:第一移相单元(100),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设置在载体板上,包括径向部件(120)和U形部件(140;160),所述径向部件(120)包括圆心端(122)、径向延伸部(124)和圆周端(126),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构成以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为圆心以所述径向部件(120)延伸方向为径向的同心圆弧;第二移相单元(200),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设置在另一载体板上,包括圆弧形的第一耦合部件(220)和圆弧形的第二耦合部件(240;260),其中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包括分别与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对应的两个耦合部分(242、244;262、264),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包括信号输入部分(212)和信号输出部分(222、224;248、268);其中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通过枢转轴(400)在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心端(122)连接到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以使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电耦合,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相应的两个耦合部分(242、244;262、264)电耦合,在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围绕所述枢转轴(400)相对于所述第二移相单元(200)转动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径向部件(120)的圆周端(126)沿所述第一耦合部件(220)滑动,同时所述第一移相单元(100)的所述U形部件(140;160)的两条支节(142、144;162、164)沿所述第二耦合部件(240;260)的相应耦合部分(242、244;262、264)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伟宏刘新明王秀荣谢华治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