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97836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系具有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冷却系统至少包括:流体导管,其内部具有流体,且设置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内侧;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接收发热元件的热能;以及泵,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驱动流体流动;其中,流体导管、散热组件以及泵形成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借由流体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以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冷却系统,尤指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以及 电脑产业的应用普及,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等精密电子仪器产品已被广泛的使用。由于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进步,在提高轻便性与实用性的考量下,目前市面上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体积都朝向符合轻、薄、短、小的设计需求与方向发展。然而,随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 ;以下简称IC)制程的改进,以及对于集成电路的功能及规格的要求日益增加,已使IC元件的积集度不断提升。以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以下简称CPU)为例,由于CPU内的IC芯片的电路布局十分精致及复杂,故需要消耗较大的电能,进而造成IC芯片温度的上升产生积热。若这些积热无法即时排出,则会造成笔记型电脑内部的电子元件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使整个电脑系统当机。因此,为了提高笔记型电脑的散热效率,必须使用高瓦数的散热风扇来散热。然而,为了使散热风扇产生更大的出风量以及所需的散热片面积,反而衍生产生噪音的问题。除此之外,散热风扇的电磁极数、转速与叶片数等因素相互影响,亦会造成散热风扇产生噪音的问题。图I系显示习用笔记型电脑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运作时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习用散热装置I包含集热装置110、导热管(Heat Pipe) 120、风扇130以及散热片140,其中导热管120的两端分别与集热装置110及散热片140连接,且导热管120系贯穿于散热片140设置,风扇130则是设置于散热片140的一侧,且介于集热装置110及散热片140之间。当习用散热装置I运作时,系由集热装置110收集CPU(未图示)所产生的热能,且经由热导管120传导至散热片140,再借由风扇130将集中于散热片140的热能吹离散热片140,意即将热能带离笔记型电脑的内部。请再参阅图1,当风扇130运作时,风扇130内的气流会因风扇扇叶的驱动而顺着风扇扇叶与轴承连线的垂直方向流动(亦即朝y方向流动),且当气流离开风扇130的出风口而接触到散热片140时,气流会沿着多个散热片140间所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如箭头150所示)。习用散热装置I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会随着散热片140及风扇130的风扇叶片130a的相对位置不同而有所改变,以图I为例,当气流流动的方向与散热片140的夹角越大时(例如夹角A、B及C,且该角度由小到大排列系为夹角A、B、C),沿着散热片140所能排出的气流流量会越小(其中箭头150的长度代表气流流量的大小),且容易于散热片140之间形成涡流的现象,故散热片140所产生的噪音会更加严重。因此习用散热装置I于运作时存在散热效能无法提升以及容易产生噪音的缺失。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习用技术缺失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冷却系统,实为目前迫切需要研发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冷却系统,主要借由流体导管、泵以及散热组件以形成一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使得流体得以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以进行散热,俾达到提升散热效能,并解决使用风扇会产生噪音等缺失。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系具有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该冷却系统至少包括流体导管,其内部具有流体,且设置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内侧;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接收发热元件的热能;以及泵,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驱动流体流动;其中,流体导管、散热组件以及泵形成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借由流体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以进行散热。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发热元件;以及冷却系统,包括;流体导管,其内部具有流体,且 设置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内侧;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接收发热元件的热能;以及泵,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侧与流体导管连通,且架构于驱动流体流动;其中,流体导管、散热组件以及泵形成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借由流体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以进行散热。附图说明图I :系显示习用笔记型电脑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运作时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图2 :系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 :系为图2所示的散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A :系为图3所示的导热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B :系为图3所示的另一实施态样的导热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散热装置I集热装置110导热管120风扇130风扇叶片l30a散热片140箭头150夹角A、B、C方向y可携式电子装置2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发热元件23冷却系统3流体导管31散热组件32框槽体321导热装置322板体3221导热部件3222第一表面3223第二表面3224流道3225 容置空间323入口324出口325泵33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3具体实施例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2系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系统3适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笔记型电脑,且可携式电子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发热兀件23及冷却系统3,其中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系为上下对合的壳体且分别包括一金属外壳。于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3包括流体导管31、散热组件32以及泵33,其中流体导管31其内部具有一流体(未图示)于流体导管31内流动,且设置于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的内侧。流体导管31系为一金属导管,且流体导管31与第一壳体21及第二壳体22的金属外壳系为相接触或一体成型。散热组件32及泵33系设置于第一壳体21的内侧,其中散热组件32用以接收发热元件23 (例如中央处理器)的热能,且散热组件32可与发热元件23直接接触设置,泵33系用以驱动流体流动。于本实施例中,流体导管31、散热组件32及泵33系相互连通并连接以形成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34,借由泵33驱动流体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34内流动,可使发热元件23所产生的热能借由热交换方式进行散热。于一些实施例中,流体导管31内的流体系为一冷却流体,例如,纯水或纯水与乙二醇的混合液。于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流体系具有介电系数相对较高及绝缘等特性为佳,例如全氟碳化物(Perfluor Ocarbons, PFCs)或全氟聚醚(Perfluorpolyethers, PFPEs),但不以此为限。如此一来,若流体不慎外泄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34之外,由于流体具有绝缘的特性,故不会造成可携式电子装置2内部电路短路而无法运作。于本实施例中,泵33系为一动力源,可驱动流体导管31内的流体,使得流体于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34内流动,其中泵33可为但不限于压电式泵。于一些实施例中,泵33的外部结构,例如阀体座或阀体盖体(未图示),可为金属材质制成,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当流体经过泵33的过程中,即可同时进行热交换,更可直接对流体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系统,应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系具有一壳体及一发热元件,该冷却系统至少包括:一流体导管,系设置于该壳体,且该导管容设有一流体流动;一散热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并与该流体导管连通,用以接收该发热元件的热能;以及一泵,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并与该流体导管连通,用以驱动该流体流动;其中,该流体导管、该散热组件以及该泵形成一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借由该流体于该封闭式冷却循环回路内流动以进行散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皓然薛达伟张英伦陈世昌韩永隆黄启峰
申请(专利权)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