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83620 阅读:3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6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装载部和端部底架,其中装载部采用落下孔形式,装载部包括落下孔底架、侧墙和端墙,且落下孔底架尺寸应能保证装载两个英尺或一个英尺集装箱;落下孔底架两侧分别焊接组装一倒凸形的侧墙,侧墙下部分别与侧梁焊接,侧墙顶部各焊接一侧墙上边梁;侧墙内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侧墙立柱;落下孔底架两端分别焊接组装一端墙;端部底架包括一牵引梁,牵引梁包括两牵引梁腹板、一牵引梁上盖板和一牵引梁下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装载三个标准重量为30.48吨的集装箱,或四个总重小于等于92吨的20英尺集装箱,从而可以避免现有双层集装箱车辆采用单层装载的情况,大大提高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的运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货车,特别是关于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
技术介绍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自2004年开始进行双层集装箱运输工作,集装箱装载共有三种形式,一种为下层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上层装载一个40英尺或40英尺以上的集装箱;第二种为下层装载一个40英尺集装箱,上层装载一个40英尺或40英尺以上的集装箱;第三种为上下各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我国20英尺集装箱有两种重量,一种为24吨,另一种为30. 48吨。目前重量为24吨的20英尺集装箱在我国不再生产,并且逐渐被淘 汰。40英尺以上集装箱标准重量仅有30. 48吨一种。我国现有双层集装箱车辆装载总重小于等于78吨,只有下层装载一个40英尺及上层装载一个40英尺以上集装箱时载重小于78吨。其它装载方式都需要配箱,特别是双层装载四个20英尺集装箱,要想配出平均箱重小于19. 5吨的集装箱几乎不可能,加之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按箱收费,不同重量的集装箱混合堆放,并且20英尺集装箱数量又占大多数。因此双层装载时要想凑出总重78吨的双层装载方式很困难。故而目前双层集装箱车辆基本上采用单层装载的情况,造成运能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装载三个标准重量为30. 48吨的集装箱,或四个总重小于等于92吨的20英尺集装箱的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装载部和端部底架,其中所述装载部采用落下孔形式,所述装载部包括落下孔底架、侧墙和端墙,且所述落下孔底架尺寸应能保证装载两个英尺或一个英尺集装箱;所述落下孔底架包括两纵向设置的侧梁,两所述侧梁间用若干横向连接梁连接起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侧分别焊接组装一倒凸形的侧墙,所述侧墙两端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下部分别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侧墙顶部各焊接一侧墙上边梁,所述侧墙上边梁两端亦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内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侧墙立柱,且所述侧墙立柱上端与所述侧墙上边梁焊接,所述侧墙立柱下端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端分别焊接组装一带有观察孔且可承担垂向载荷的所述端墙,所述端墙下部与所述侧梁下部平齐,所述端墙上部延伸至与所述侧墙上部平齐,并在所述端墙上部压制倒L形折弯;所述端部底架包括一牵引梁,所述牵引梁包括两牵引梁腹板、一牵引梁上盖板和一牵引梁下盖板;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延伸过车辆枕梁后,向下延伸形成菜刀形,同时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两侧展开形成喇叭形;所述牵引梁上盖板盖在所述牵引梁腹板上沿,所述牵引梁下盖板在车辆枕梁后随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下弯曲,同时向两侧展开;刀头及喇叭口置于车辆枕梁后且所述刀头端部与所述端墙焊接,刀把及喇叭嘴置于车辆枕梁前作为牵引梁承担车辆牵引及制动载荷;所述刀头下部焊接一凸形的牵引梁底板,所述牵引梁底板延伸过所述端墙至所述侧梁下部,并与所述侧梁下部及所述端墙下边缘焊接。在侧墙立柱间设置有斜撑,斜撑分别与两侧的侧墙立柱上下部焊接。所述横向连接梁横置或斜置,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或铆接。采用厚板冷弯L形钢作为所述侧梁,并在其下设置开口向上槽钢加强。采用矩形钢管作为所述侧墙上边梁,采用矩形钢管或槽钢作为所述侧墙立柱。所述牵引梁的刀头与刀把间采用大圆弧过渡。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装载部采用落下孔形式,且装载部的落下孔底架尺寸能保证装载两个20英尺或一个40英尺集装箱, 使得本技术可装载三个标准重量为30. 48吨的集装箱,或四个总重小于等于92吨的20英尺集装箱,从而可以避免现有双层集装箱车辆采用单层装载的情况,大大提高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的运能。2、本技术在侧墙立柱间设置有斜撑,斜撑分别与两侧的侧墙立柱上下部焊接,从而增加车辆落下孔部位的车体强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正向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底部视图图3是本技术端部底架的正向视图图4是本技术端部底架的底部视图图5是本技术牵引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装载部I和端部底架2,其中装载部I采用落下孔形式,装载部I包括落下孔底架11、侧墙12和端墙13,且落下孔底架11尺寸应能保证装载两个20英尺或一个40英尺集装箱。落下孔底架11包括两纵向设置的侧梁111,并用型钢或钢板作为横向连接梁112将两侧梁111连接起来。落下孔底架11两侧分别焊接组装一倒凸形的侧墙12,侧墙12两端延伸至枕梁3端部上方,承担车辆的纵向及垂向载荷。侧墙12下部分别与侧梁111焊接,侧墙12顶部各焊接一侧墙上边梁121,侧墙上边梁121两端亦延伸至枕梁3端部上方。侧墙12内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侧墙立柱122,且侧墙立柱122上端与侧墙上边梁121焊接,侧墙立柱122下端与侧梁111焊接。落下孔底架11两端分别焊接组装一带有观察孔且可承担垂向载荷的端墙13,端墙13下部与侧梁111下部平齐,端墙13上部延伸至与侧墙12上部平齐,并在端墙13上部压制倒L形折弯。如图3 图5所示,端部底架2包括一牵引梁21,牵引梁21包括两牵引梁腹板211、一牵引梁上盖板212和一牵引梁下盖板213。两牵引梁腹板211延伸过枕梁3后,向下延伸形成菜刀形,同时两牵引梁腹板211向两侧展开形成喇叭形。牵引梁上盖板212盖在牵引梁腹板211上沿,牵引梁下盖板213在枕梁3后随牵引梁腹板211向下弯曲,同时向两侧展开。刀头及喇叭口置于枕梁3后且刀头端部与端墙13焊接,刀把及喇叭嘴置于枕梁3前作为牵引梁,承担车辆牵引及制动载荷。刀头下部焊接一凸形的牵引梁底板214,牵引梁底板214延伸过端墙13至侧梁11下部,并与侧梁11下部及端墙13下边缘焊接。上述实施例中,横向连接梁112可横置或斜置,连接方式采用焊接或铆接。上述实施例中,在侧墙立柱122间设置有斜撑123,斜撑123分别与两侧的侧墙立柱122上下部焊接,从而增加车辆落下孔部位的车体强度。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厚板冷弯L形钢作为侧梁111,并在其下设置开口向上槽钢加强。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矩形钢管作为侧墙上边梁121。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矩形钢管或槽钢作为侧墙立柱122。上述实施例中,牵引梁21的刀头与刀把间采用大圆弧过渡。 本技术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技术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装载部和端部底架,其中所述装载部采用落下孔形式,所述装载部包括落下孔底架、侧墙和端墙,且所述落下孔底架尺寸应能保证装载两个英尺或一个英尺集装箱;所述落下孔底架包括两纵向设置的侧梁,两所述侧梁间用若干横向连接梁连接起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侧分别焊接组装一倒凸形的侧墙,所述侧墙两端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下部分别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侧墙顶部各焊接一侧墙上边梁,所述侧墙上边梁两端亦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内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侧墙立柱,且所述侧墙立柱上端与所述侧墙上边梁焊接,所述侧墙立柱下端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端分别焊接组装一带有观察孔且可承担垂向载荷的所述端墙,所述端墙下部与所述侧梁下部平齐,所述端墙上部延伸至与所述侧墙上部平齐,并在所述端墙上部压制倒L形折弯;所述端部底架包括一牵引梁,所述牵引梁包括两牵引梁腹板、一牵引梁上盖板和一牵引梁下盖板;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延伸过车辆枕梁后,向下延伸形成菜刀形,同时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两侧展开形成喇叭形;所述牵引梁上盖板盖在所述牵引梁腹板上沿,所述牵引梁下盖板在车辆枕梁后随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下弯曲,同时向两侧展开;刀头及喇叭口置于车辆枕梁后且所述刀头端部与所述端墙焊接,刀把及喇叭嘴置于车辆枕梁前作为牵引梁承担车辆牵引及制动载荷;所述刀头下部焊接一凸形的牵引梁底板,所述牵引梁底板延伸过所述端墙至所述侧梁下部,并与所述侧梁下部及所述端墙下边缘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装载部和端部底架,其中所述装载部采用落下孔形式,所述装载部包括落下孔底架、侧墙和端墙,且所述落下孔底架尺寸应能保证装载两个英尺或一个英尺集装箱;所述落下孔底架包括两纵向设置的侧梁,两所述侧梁间用若干横向连接梁连接起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侧分别焊接组装一倒凸形的侧墙,所述侧墙两端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下部分别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侧墙顶部各焊接一侧墙上边梁,所述侧墙上边梁两端亦延伸至车辆枕梁端部上方;所述侧墙内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侧墙立柱,且所述侧墙立柱上端与所述侧墙上边梁焊接,所述侧墙立柱下端与所述侧梁焊接;所述落下孔底架两端分别焊接组装一带有观察孔且可承担垂向载荷的所述端墙,所述端墙下部与所述侧梁下部平齐,所述端墙上部延伸至与所述侧墙上部平齐,并在所述端墙上部压制倒L形折弯; 所述端部底架包括一牵引梁,所述牵引梁包括两牵引梁腹板、一牵引梁上盖板和一牵引梁下盖板;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延伸过车辆枕梁后,向下延伸形成菜刀形,同时两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两侧展开形成喇叭形;所述牵引梁上盖板盖在所述牵引梁腹板上沿,所述牵引梁下盖板在车辆枕梁后随所述牵引梁腹板向下弯曲,同时向两侧展开;刀头及喇叭口置于车辆枕梁后且所述刀头端部与所述端墙焊接,刀把及喇叭嘴置于车辆枕梁前作为牵引梁承担车辆牵引及制动载荷;所述刀头下部焊接一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小平闻义张四梅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