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少华专利>正文

一种茶叶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69738 阅读:3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炒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茶锅本体以及用于提供热源的电加热单元,所述电加热单元吻合的贴附于茶锅本体外壁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电加热技术,一方面避免了因明火而导致的茶锅锅体氧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延长其实际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电加热升温均匀可控而又省时省力,在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又可确保成品茶叶的品质始终满足客户需要,生产效率极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茶叶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炒锅
技术介绍
制作如毛峰、猴魁等名优茶是我国皖南广大茶区的茶民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保证其成品质量,炒制传统都为采用手工制作。现有的手工炒制所用工具都为市场上常见的铁锅,购置后则安装并辅以炭火以实现加温翻炒目的,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炭火等均为明火,使用时不可避免会对锅底以及炉体产生氧化作用,不但易于导致整体使用寿命的降低,同时,其氧化污垢也极大阻碍了热量的传导;其次,热量分布难以均衡,为避免热量过于集中,操作时必须通过人工不断的挑拨炭火,费时费力且劳动强度大;最后,用以作 为热源的炭火需求量大,随社会发展,其制茶成本逐年增高,给厂家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茶叶炒锅,其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炒锅,包括茶锅本体以及用于提供热源的电加热单元,所述电加热单元吻合的贴附于茶锅本体外壁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电加热技术,一方面避免了因明火而导致的茶锅锅体氧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延长其实际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电加热升温均匀可控而又省时省力,在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又可确保成品茶叶的品质始终满足客户需要,生产效率极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茶锅本体与电加热单元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图4为锅圈及其固定架的整体装配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茶叶炒锅,包括茶锅本体10以及用于提供热源的电加热单元20,所述电加热单元20吻合的贴附于茶锅本体10外壁处,如图1-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电加热单元20为电热管,所述电加热单元20呈螺旋状等距盘绕于茶锅本体10的下部外壁处。这样,依据电热管的可塑性,其在加工时可方便的直接贴附缠绕于茶锅本体10上,在安装方便的同时既保证了其热量的可靠传导,其如图I所示的等距缠绕方式又保证了其发热的均匀性,从而最终确保制作出的成品茶叶的品质满足实际所需。进一步的,为实现上述电加热单元20与茶锅本体10间的可靠固定,所述茶叶炒锅还包括用于使电加热单元20固贴于茶锅本体10上的紧固单元30,所述紧固单元30外形呈“十”字状且其各端部固接于茶锅本体10外壁上,所述电加热单元20位于紧固单元30与茶锅本体10外壁间所构成的夹层中;此时,即可通过十字压条压紧作用使其电加热单元20稳固的贴附于茶锅本体10外壁处;实际使用时,如图I所示,可考虑在其紧固单元30与电加热单元20交接处布置连接彼此的系着物如钢索等,从而实现两者间的相对固定,避免其在工作时可能产生的相对位移现象。此外,为实现紧固单元30与茶锅本体10间的固定,如图I所示,所述紧固单元30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31,所述茶锅本体10的与其配合处相应固接螺栓部11,所述连接孔31与螺栓部11间构成螺栓固接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所述茶叶炒锅还包括用于容纳茶锅本体10以及电加热单元20的箱体30,所述箱体30内壁由外向内依次设置耐火板层40和保温层50,所述耐火板层40及保温层50均呈环筒状且其保温层50内壁构成用于容纳电加热单元20工作部的容纳腔。本技术通过箱体20实现对于电加热单元30产生热量的初步集中和收集,同时,利用保温层50实现对于箱体30内热量的保温效果,从而提高其热能利用效率。更进一步的,为具体化实现保温层50的结构构造,所述保温层50由内、外反光板 51,52以及夹设于两板间的保温棉层53构成,所述内反光板51围成盆状且其盆腔构成用于容纳电加热单元20的容纳腔,所述外反光板52呈直管状且与耐火板层40等高设置;同时,所述耐火板层40截面外形呈与箱体30 —致的正方形,所述方形耐火板层40与直管状外反光板52间相切形成的间隙构成用于通过电加热单元接线的空隙部,所述箱体30底部相应设置有布线缺口 12。实际上,如图1-3所示,由于采用电热管方式时,其引出管以及接线端均需要空隙来进行引出,因此设置上述各空隙部以及布线缺口 12;同时,电加热单元20本身工作时温度较高,极易对箱体30本身产生高温烘烤和灼烧效果,因此,本技术通过设置耐火板层40实现其隔热性能;此外,其保温层50的反光板式构造,在上述箱体30的热能收集基础上进一步的实现了对于电加热单元30产生热量的有效集中和收集,其内部填充的保温棉层53亦可实现其保温性能,从而使其热能利用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箱体30底端面处沿其周向均布开设有多个连通保温棉层53与外界的透气通道13。之所以采用上述设置,是因为在电加热单元20工作时,其热量大量约束并集聚于箱体30内,此时若箱体30无外界通风装置,势必导致箱体30内部的局部热量积累,使其茶叶炒制的温度过高而最终影响其正常工作;本技术通过设置透气通道13,使箱体30内部自然形成气流,由电加热单元20发出的热量随气流流通的路径不断在箱体30内进行循环,最终保证箱体30内部温场均匀,从而保证其成品茶叶的高品质需求。进一步的,所述炒茶装置还包括锅圈60,所述锅圈60外形呈与茶锅本体10的锅口外形吻合的直管状,所述锅圈60下沿与茶锅本体10的锅口处贴合设置,所述茶叶炒锅还包括用于固定锅圈60的固定架70,所述固定架70架设于箱体30上且两者间构成可分离式配合。这样,一方面锅圈60可有效在茶锅本体10的锅口处形成茶叶防溢套,避免加工时茶叶翻炒幅度过大而导致的溢出现象,同时,箱体30下部设置的透气通道13已然可以满足热能循环需要,此时设置固定架70并将其扣设于箱体30上,使其箱体30内部形成半密闭空间,避免了热量的快速散发,进一步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进一步的,如图2及图4所示,本技术在固定架70的上表面处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加热单元20的电控单元80,为便于箱体30处各元件线路的可靠弓I出及接驳,所述固定架70呈空心八角状且其空心内部构成用于接线的间隙部71 ;电控单元80的设置,可实现对于电加热单元20的有效控制,当然,也可考虑实际情形,相应在箱体30内部各关键点布置温度传感器等,并 将其监测信号接出并引至电控单元80处显示,从而提高对于箱体30内温场的可控性,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茶锅本体(10)以及用于提供热源的电加热单元(20),所述电加热单元(20)吻合的贴附于茶锅本体(10)外壁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单元(20)为电热管,所述电加热单元(20)呈螺旋状等距盘绕于茶锅本体(10)的下部外壁处。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炒锅还包括用于使电加热单元(20)固贴于茶锅本体(10)上的紧固单元(30),所述紧固单元(30)外形呈“十”字状且其各端部固接于茶锅本体(10)外壁上,所述电加热单元(20)位于紧固单元(30)与茶锅本体(10)外壁间所构成的夹层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单元(30)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31),所述茶锅本体(10)的与其配合处相应固接螺栓部(11),所述连接孔(31)与螺栓部(11)间构成螺栓固接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炒锅还包括用于容纳茶锅本体(10)以及电加热单元(20)的箱体(30),所述箱体(30)内壁由外向内依次设置耐火板层(40 )和保温层(50 ),所述耐火板层(40 )及保温层(50 )均呈环筒状且其保温层(50 )内壁构成用于容纳电加热单元(20)工作部的容纳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余少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