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65586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含具有承板、两个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的同轴连接器端子,这些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各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分别具有凹弧面,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凹弧面电连接外部圆形导体;结合同轴连接器端子的胶心;以及结合胶心的外壳。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同轴连接器可降低组装高度,且可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可降低组装高度,且可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常,一般常规的同轴连接器(如图I 图8所示),其包括有导线6、端子7、胶心 8以及外壳9,其中该导线6具有中心导体61、绝缘层62、编织层63及外被64,该端子7具有承板71、接触部72、夹持部73及插接部74,该胶心8具有容置区81、固定孔82、压板83、 卡槽84及缺口 85,而该外壳9具有套接部91、凸块92、扣勾93及盖板94 ;由此,可使导线6以其绝缘层62以刺破方式设置于端子7的夹持部73中,以使导线6的中心导体61与端子7的夹持部73电连接,且将该端子7设置于胶心8的容置区81中,使插接部74穿设于固定孔82中,之后再将胶心8设于外壳9的套接部91中,并使凸块92卡接于卡槽84内,且让扣勾93将胶心8固定在套接部91中,最后再将盖板94往套接部91的方向弯折,进而让压板83压迫在导线6的绝缘层62上,如此构成常规的同轴连接器。然而就所述常规的同轴连接器而言,其至少具有下列缺点I.导线6以夹持部73刺破绝缘层62的方式以使导线6的中心导体61与端子7的夹持部73电连接,其接触不稳固,有瞬间断电的危机。2.导线6以刺破方式与端子7结合时,以绝缘层62作为前导,因此,结合时须将导线6的绝缘层62置入端子7的夹持部73之间,既费时又无法准确摆放绝缘层62。3.外部圆形导体5与接触部72结合后,因接触部72会产生偏斜,故无法导正其接触,且外部圆形导体5与接触部72呈两点接触,会使其接触夹持不易,因而使电性传输大打折扣。4.接触部72与夹持部73朝向不同的方向,端子I靠承板71上的插接部74插入容置区81的固定孔82中固定,由于组件极小因此不易放入,且放入后会有脱落的风险,另夕卜,由于接触部72与夹持部73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端子7的接触部72置入胶心8时,会使该夹持部73与导线6凸出于承板71的另一面上,增加了组装高度,因而使端子7及其导线6难以完全置入胶心8中。5.胶心8需利用工具压入外壳9的套接部中,且当胶心8置入套接部91时,会使套接部91内的凸块92由卡槽84的底部往上方移动,如此,便会于两者结合时使胶心8受凸块92的阻力而刮伤,进而使得胶心8被刮伤后产生落入容置区81中的残屑,而对同轴连接器的电气特性造成影响。因此,如何研发出一种同轴连接器,以使其可降低组装高度,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将是本技术所欲积极揭露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所述常规同轴连接器的缺陷,专利技术人研发出一种同轴连接器,以期可达到降低组装高度、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目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借由使这些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进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端子,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端子包含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包含同轴连接器端子,其具有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胶心,其具有导引部,该胶心的一面上具有设置该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容置区,该容置区延伸出压板以压制该同轴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其具有与该导引部对应接合的套接部,该套接部的端部设有压制该压板的盖体,该盖体两侧设有夹持该导线的多个夹持部。所述该外壳的套接部设有相对应的两个挡板以使该套接部内侧呈U型,以容置该胶心的导引部,该盖体设有与这些挡板扣接的两个卡扣部。所述该导引部具有延伸段,该导引部与该延伸段中具有连通该容置区的穿孔,这些导体部位于该穿孔中。所述该导引部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块,该套接部周缘设有分别与这些定位块嵌接的两个凹陷槽。由此,本技术的同轴连接器,可在结合相关导线时降低组装高度,且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的对应扣接,使该导线可与端子本体稳固结合,而达到易于组装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为常规的分解图。图2 图4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图5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前视图。图6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侧视图。、图7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图8为常规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组装后的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外观图。图10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分解图。图11 图13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图14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外观图。图15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图16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及外壳的分解图。 图17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与胶心组装后的俯视图。图18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的组装状态图。图19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组装后的侧视图。主要部件附图标记(常规部分)5外部圆形导体6 导线61中心导体62绝缘层63编织层64 外被7 端子71 承板72接触部73夹持部74插接部8 胶心81容置区82固定孔83 压板84 卡槽85 缺口9 外壳91套接部92 凸块93 扣勾94 盖板(本技术部分)I同轴连接器端子11 承板12导体部121凹弧面13第一扣接板14第二扣接板2 导线21中心导体22绝缘层23编织层 24 外被3 胶心31导引部32容置区33 压板34延伸段35 穿孔36定位块4 外壳41套接部42 盖体43夹持部44 挡板45卡扣部46凹陷槽5外部圆形导体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说明如下如图9 图15所示,分别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外观图、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分解图、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外观图及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同轴连接器端子I用以电连接导线2及外部圆形导体5,该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端子,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 该同轴连接器端子包含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2.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包含 同轴连接器端子,其具有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庆阳
申请(专利权)人:擎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