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注油口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18696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既能实现注油过滤,又能防止燃油加注过满的油箱注油口过滤装置,包括:滤网骨架,其包括环状开口部、与开口部同轴设置的底框,以及沿开口部内侧间隔形成的将开口部与底框连为一体的多个连接板,其中,开口部的外侧缘还形成有与油箱注油口配合的安装部;滤网,被一体地、满布地设置在滤网骨架的内侧空间;与开口部同轴设置的液封管,其留有空隙地套置于多个连接板的外侧,其上端与开口部连为一体,其下端开口与底框基本齐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过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用发动机油箱注油ロ的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以小型、通用发动机为动カ的微型水泵、发电机组等工作机,一般设有独立的燃料油箱,燃料油箱顶部设有注油ロ,为防止油料中的杂质进入油箱,通常在注油ロ设置有过滤装置。注油完毕,用油箱盖将注油ロ进行密封。通用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燃油要利用位差及发动机本身负压源源不断地注入发动机燃烧室,这就需要燃料油箱与大气保持相通。而燃料油箱与大气相通通常采用两种办法一是通过油箱盖与大气相通;一是通过在燃料油箱顶部安装ー个专门的单向阀,单向阀与通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相通。两种方法,在发动机停止工作时,都可能造成燃油蒸汽直接排入大气而污染环境。为控制燃油蒸汽直接排入大气,在单向阀的基础上,一般在阀后再设置碳罐收集、吸附燃油蒸汽,发动机工作时,被吸附在碳罐中的燃油蒸汽通过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负压被输送到进气系统,与空气混合后进入燃烧室參与燃烧。而后ー种设置单向阀的方法,单向阀在油箱顶部也有两种安装方式一是下沉式安装,优点是可节约油箱顶部外侧的空间,増加美感,但缺点是在油箱内燃料加注过满的情况下,当发动机运行时,将有一部份燃油进入单向阀,堵住单向阀,不能正常通气,因此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行出现游车,熄火等现象,同时当燃油加注满时当发动机倾斜时候也会出现漏油的现象。ニ是将单向阀与油箱直接相通的阀ロ置于靠近油箱顶的位置安装,优点是可減少油箱内燃料进入单向阀的机会,缺点是整个单向阀露出油箱顶部位置较高,影响整机美观。目前申请人所生产的通用发动机即采取下沉式安装单向阀,为避免上述缺陷,在油箱注油ロ的过滤装置的底部加设了ー个红色的标记块,上面注明“FUEL LEVEL”以提示加注燃油不能超过此位置。但在实际的使用中,使用者往往为了方便,都无视该警示标志,选择直接加满整个油箱使燃油到达过滤装置的顶部即注油ロ底部位置,由此,申请人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没能避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出ー种既能实现注油过滤,又能防止燃油加注过满的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以避免上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包括滤网骨架,用于固定滤网并形成所述过滤装置的支撑部分,该滤网骨架包括环状开ロ部、与开ロ部同轴设置的底框,以及沿所述开ロ部内侧间隔形成的将所述开ロ部与所述底框连为一体的多个连接板,其中,所述开ロ部的外侧缘还形成有与油箱注油ロ配合的安装部;滤网,用于滤除注入油箱的汽油中的杂质;所述滤网被一体地、满布地设置在所述滤网骨架的内侧空间;其特征在于该过滤装置还包括与开ロ部同轴设置的一液封管,所述液封管留有空隙地套置于所述多个连接板的外侧,其上端与所述开ロ部连为一体,其下端开ロ与所述底框基本齐平。本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底框为圆形。本技术在第二特征的基础 上,第三特征在于,所述底框的直径比所述开ロ部的开ロ直径小。本技术在第一至三任ー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内侧还设置有一红色标记块。根据本技术的第一特征,由于在传统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的基础上,与滤网之间留有空隙地设置有液封管在开ロ部,在向油箱加燃油,总有部分滤网未被燃油覆盖,因而能使油箱中排出的空气从滤网排出而使燃油加注过程顺利进行。当油箱内油面达到液封管底部时,此时,油箱内的空气将被液封管封住而使其不再能通过管内滤网排向大气。同时,由于本技术的过滤装置在安装时与油箱注油ロ相对较为密封,油箱内空气由安装部排向大气的量较小;油箱内空气排出的另ー个渠道,就是通过油箱顶部的单向阀排向进气系统,从而与大气连通。但公知的是,单向阀的阀ロ较小,其排出空气流量有限。因此,相对于油箱的大量加注燃油来说,由安装部和单向阀排出的空气量不足以使加注的燃油快速、顺利通过液封管进入油箱内,因而会短时间在液封管内聚集,使油面快速达到过滤装置的顶部,造成油箱加满的假象。此时,使用者会停止加注燃油,并旋上油箱盖。但实际上,通过单向阀缓慢地排出油箱内空气,积聚在液封管内的燃油会缓慢下降并最终停留在过滤装置的底部附近。由此能初步达到本技术既能注油时过滤,又能控制燃油加注到既定量(即不超过既定加注线)的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二特征,过滤装置的整个过滤部分形成为ー个圆桶形状,成型美观、过滤面积较大。根据本技术的第三特征,底框的直径比开ロ部的开ロ直径设置得小,实际上由上到下逐渐増大了过滤部分与液封管之间的距离,虽然过滤面积与第二特征相比稍小,但这样更有利于油箱内空气通过液封管并穿过滤网排向大气。根据油箱加油的常识可知,只有当油箱内空气排出顺畅时,燃油加注才会顺利,如此更能保证了燃油加注的快速、顺利进行。根据本技术的第四特征,即使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解决油箱加注过满的问题时,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在底框上设置表示“已加满”的红色警示标记的设计,可进ー步提醒使用者按标示加注燃油量,达到不超警戒线的目的。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的仰视图。图3为沿图I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安装到油箱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仅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说明书中,“上”为开ロ部所在位置,“下”为底框所在位置。如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7,包括滤网骨架8(如图3所示),该滤网骨架8由环状开ロ部21、与开ロ部21同轴设置的底框23,以及沿所述开ロ部21内侧间隔形成的将所述开ロ部21与所述底框23连为一体的多个连接板22构成。其中,所述开ロ部21是环状、中心为圆形开ロ的平板;用于滤除注入油箱的汽油中的杂质的滤网I,被一体地、满布地设置在上述滤网骨架围成的内侧空间。在这里,底框23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形状不同,决定不同的连接板数量、布置方式及所围成的过滤空间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底框23被设计为圆形,连接板22数量为4个且均匀间隔分布,由此使滤网围成了一个等径直桶状的过滤空间(说明书未示出此“等径直桶状过滤空间”,但相关技术人员并不难理解),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过滤面积。开ロ部21、连接板22、底框23 —体成型形成了整个过滤装置7的支撑部分即滤网骨架 8,滤网骨架8也是固定滤网的载体。在开ロ部21的环形板的下方,另有一直管形液封管3留有空隙地将连接板22及底框23套置其中,液封管3的上端与开ロ部21连为一体并大致位于开ロ部21的环形板的中心部位,其下端开ロ与底框23基本齐平,即液封管3的底端31 (如图4所示)及底框23的底端28 (如图4所示)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样,液封管3也与开ロ部21同轴设置。开ロ部21的外侧缘被形成为能与油箱4(如图4所示)的注油ロ 5(如图4所示)的底部安装面51 (如图4所示)对应配合的环状安装部24。液封管3与滤网骨架8之间留有较大空隙,可以保证在加注燃油吋,油箱4内的空气可通过该空隙并穿过滤网I排向大气,使燃油加注顺利进行。进ー步,在保证足够过滤面积的情况下,同时保证过滤装置7在安装到油箱4后能够迅速、顺利地通过液封管3与滤网骨架8间的空隙并穿过滤网I将箱内空气排往大气,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箱注油ロ过滤装置,包括 滤网骨架,用于固定滤网并形成所述过滤装置的支撑部分,该滤网骨架包括环状开ロ部、与开ロ部同轴设置的底框,以及沿所述开ロ部内侧间隔形成的将所述开ロ部与所述底框连为一体的多个连接板,其中,所述开ロ部的外侧缘还形成有与油箱注油ロ配合的安装部; 滤网,用于滤除注入油箱的汽油中的杂质; 所述滤网被一体地、满布地设置在所述滤网骨架的内侧空间; 其特征在于 该过滤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爱平苏伟陈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