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88121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1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的保持力并且检测端子的半插入。在端子收容室(11a)的上方设置有矛状部(13),在端子收容室(11b)的下方设置有矛状部(14)。在端子(20)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11a、11b)内的状态下,矛状部(13、14)与端子(20)的卡合部(20a)卡合,保持端子(20)。在将母连接器(1)完全嵌合于公连接器(2)时,在壳体(30)的上壁(32)设置的肋部(36)以使矛状部(13)不向上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3)共同从上方保持端子(20)。在壳体(30)的下壁(33)设置的肋部(37)以使矛状部(14)不向下方挠曲的方式与矛状部(14)共同保持端子(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防止端子的脱落并且能够检测端子是否半插入壳体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包括端子和具有收容端子的端子收容室的壳体的连接器中,为了防止端子从端子收容室脱落而使用保持器(Retainer)。保持器组装于壳体,在提高端子的保持力的同时,能够检测端子是否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安装在壳体的侧面的保持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从壳体的前方安装于壳体的保持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6-236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9-18193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保持器是壳体之外的部件,所以在具有如专利文献1、2记载的这种保持器的连接器中,连接器的配件数量增加。另外,相应于此,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数量也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保持器等其他部件而提高端子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端子的半插入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上述第一壳体具有能够插入第一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和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以防止上述第一端子脱落的可挠性的卡止臂部;和第二壳体,上述第二壳体能够与上述第一壳体嵌合,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以使与上述第一端子卡合的上述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与上述卡止臂部共同保持上述第一端子的保持部,上述保持部被设置成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能够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并且,在上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不能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口 o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共同保持第一端子,从而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外,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在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作用下第一壳体无法与第二壳体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到第一端子半插入(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上述第二壳体时,上述保持部隔着上述卡止臂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与上述卡止臂部的位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一侧的面抵接;在上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上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上述卡止臂部因上述第一端子而向与上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在进行上述第一壳体向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上述卡止臂部与上述保持部接触,上述第一壳体不能与上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端子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抵接,以使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保持第一端子。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一方面,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侧)挠曲,所以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卡止臂部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接触,第一壳体无法与第二壳体嵌合。由此,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到第一端子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卡止臂部具有与该卡止臂部所卡合的第一端子相对的第一面和相对于上述第一面位于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上述第二面上设置有突起。用工具(螺丝刀(driver)等)抵住在卡止臂部的处于与第一端子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的突起,将突起引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则卡止臂部向与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由此,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一端子与卡止臂部的卡合,能够容易地从端子收容室拔出第一端子。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还包括安装于上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子,通过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接触而实现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的电连接,上述第二壳体具有能够嵌合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口,上述保持部的一端设置在比上述第二端子的与上述第一端子接触的前端部更接近上述嵌合口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一端设置在比第二端子的前端部更接近第二壳体的嵌合口的位置,所以在第一壳体从非正规方向嵌合于第二壳体的情况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一端接触,无法与第二壳体嵌合。由此,能够事先防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不完全嵌合。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一壳体具有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的段方向上排列设置的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按照分别与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和上述卡止臂部对应的方式加以设置。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壳体的至少三个保持部按照与多段端子收容室和卡止臂部分别对应的方式加以设置,所以利用保持部能够保持排列成多段的各个第一端子,并且能够检测排列成多段的各个第一端子的半插入。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以在上述段方向上夹着排列成多段的上述端子收容室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至少三个上述保持部包括与上述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一保持部;与上述第二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二保持部;和在上述第一壁与上述第二壁之间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三保持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与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第一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最上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通过与第二壁一体化设置的第二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最下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通过第三保持部能够保持被收容在中段的端子收容室中的第一端子。由此,通过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和第三保持部来保持分成三段以上设置的第一端子,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多个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并且能够检测多个第一端子的半插入。进而,由于第一保持部与第一壁一体化设置,第二保持部与第二壁一体化设置,所以第一壳体的制造也变得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在进行第一壳体向第二壳体的完全嵌合时,第二壳体的保持部与第一壳体的卡止臂部共同保持第一端子,从而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提高第一端子的保持力。另外,在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由于在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作用下第二壳体无法与第一壳体完全嵌合,所以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而检测第一端子是否半插入端子收容室内。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b)为图1(a)所示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图2(a)为图I所示母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图3 (a)为沿图1(a)的IIIa-III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3 (b)为沿图1(b)的IIIb-II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为图1(b)的沿IIIb-II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立体图。图5为表示端子未完全插入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6为表示将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工序的图,图6(a)为沿图1(a)所示VIa-VIa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6(b)为沿图1(b)所示VIb-VIb线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7为表不从非正规方向将第一壳体嵌合于第二壳体的工序的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8(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是表示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是表示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5 JP 2011-057012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能够插入第一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和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端子卡合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脱落的可挠性的卡止臂部;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以使与所述第一端子卡合的所述卡止臂部不挠曲的方式与所述卡止臂部共同保持所述第一端子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并且,在所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不能与所述第二壳体完全嵌合。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子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完全嵌合于所述第二壳体时,所述保持部隔着所述卡止臂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卡止臂部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一侧的面抵接; 在所述第一端子未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状态下,所述卡止臂部因所述第一端子而向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反的一侧挠曲,在进行所述第一壳体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动作时,所述卡止臂部与所述保持部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石诚山田纮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