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和转子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76382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用于固定永磁铁(123)的树脂使用量的转子(120)。转子(120)具备固定设置在旋转轴(110)上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磁铁插入孔(126)的转子芯(125);永磁铁(123),埋设在磁铁插入孔(126),并沿轴向延伸,同时沿相对于转子芯(125)的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将永磁铁(123)相对于转子芯(125)固定的树脂层(137)。树脂层(137)覆盖永磁铁(123)的表面,并与磁铁插入孔(126)的内表面接触,在永磁铁(123)的径向内侧的磁铁插入孔(126)内,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空间(132)。磁铁插入孔(126)的内表面的一部分露出到中空空间(1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永磁铁被插入到转子芯内结构的转子、及该转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已提出多种与永磁铁被插入到转子芯的结构的转子相关的技术。例如,日本特开2007 - 97387号公报(专利文献I)公开有一种转子,该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分别埋入到沿着转子铁芯外周部设定的多个磁极形成部位内的永磁铁、在各个磁极形成部位被永磁、铁磁化且在与气隙相向的面上形成有磁极的铁芯部、设置在各个铁芯部的与气隙相向的面中的周向中央部上并沿轴向延伸的凹处。此外,日本特开2009 - 124899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有一种转子,在磁凸极部之间设有软磁性的扇形体,在前侧的磁凸极部的前端侧面和扇形体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前侧永磁铁,在后侧永磁铁的前端侧面和扇形体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后侧永磁铁。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 - 9738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 - 1248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转子中,在将永磁铁插入到在转子芯上所形成的磁铁插入孔的状态下,在永磁铁的两端形成空隙。接近旋转轴的径向内侧的空隙的尺寸比接近定子的径向外侧的空隙大。在径向内侧的空隙和转子芯周向上相邻的其他空隙之间,形成有隔开这些空隙的壁部。虽然通过注意永磁铁插入的磁铁插入孔的形状,能够将永磁铁保持在磁铁插入孔内,但仅凭借此,不能充分地固定永磁铁,所以在永磁铁的两端的空隙内填充磁铁固定用的树脂。在像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转子那样,径向内侧的空隙尺寸大时,磁铁固定用树脂的使用量增大。此外,在转子温度升高时,填充到空隙内的树脂热膨胀,因树脂的热膨胀所产生的应力作用在空隙之间的壁部上。当空隙内的树脂填充量增大时,树脂的热膨胀量也增大,作用在壁部上的应力也增大,所以损伤壁部的可能性增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能够减少用于固定被埋设在转子芯内的永磁铁的树脂的使用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轻易制造上述转子的转子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方式涉及的转子具备固定设置在旋转轴上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的转子芯;磁铁,埋设在孔部内,沿轴向延伸并沿相对于转子芯的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和将磁铁固定于转子芯的树脂层。树脂层覆盖磁铁的表面并与孔部的内表面接触。在孔部内的相对于磁铁的径向的内侧,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空间。孔部的内表面的一部分露出到中空空间。在所述转子中,优选具备配置在孔部内并将树脂层和中空空间分隔开的分隔部件。 优选磁铁在径向上对孔部进行分隔,在孔部内限定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和径向内侦_内侧区域。径向内侧区域的容积比径向外侧区域的容积大。优选在转子芯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在转子芯的周向上与孔部邻接的其他孔部。转子芯包含在周向上将孔部和其他孔部隔开的壁部。壁部在径向的最内侧具有与孔部和其他孔部最接近的最接近部。最接近部的侧面露出到中空空间。本专利技术其他方式涉及的转子的制造方法具备下述步骤制备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的转子芯的步骤;以在径向上对孔部进行分隔,在孔部内限定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和径向内侧的内侧区域的方式,将磁铁埋设在孔部内的步骤;将树脂模插入到内侧区域内的步骤;向磁铁和树脂模之间的空隙内,填充将磁铁固定于转子芯的粘接剂的步骤;使粘接剂固化来形成树脂层的步骤;将树脂模从内侧区域中除去的步骤。本专利技术另一方式涉及的转子的制造方法具备下述步骤制备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的转子芯的步骤;以在径向上对孔部进行分隔,在孔部内限定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和径向内侧的内侧区域的方式,将磁铁埋设在孔部内的步骤;将对内侧区域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插入到内侧区域内的步骤;在磁铁和分隔部件之间的空隙内填充将磁铁固定于转子芯的粘接剂的步骤;使粘接剂固化来形成树脂层的步骤。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子,能够减少用于固定被埋设在转子芯的永磁铁的树脂的使用量。附图说明图I是用于说明具备旋转电机的车辆的驱动部的结构的图,该旋转电机包含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涉及的转子。图2是表示图I所示旋转电机的概略结构的侧截面图。图3是从旋转中心线方向平面看到的转子的平面图。图4是对图3中所示区域IV附近进行放大显示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转子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在转子芯上形成有磁铁插入孔的状态的模式图。图7是表示将永磁铁插入到磁铁插入孔的内部后状态的模式图。图8是表示将树脂模插入到内侧区域后的状态的模式图。图9是表示在磁铁插入孔内形成有树脂层状态的模式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子的结构的模式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子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转子芯上形成有磁铁插入孔的状态的模式图。图13是表示将永磁铁插入到实施方式2的磁铁插入孔的内部后状态的模式图。图14是表示将分隔部件插入到内侧区域的状态的模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赋予相同或相当部分,并不重复说明。(实施方式I)图I是用于说明具备旋转电机2200的车辆的驱动部的结构的图,该旋转电机包含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涉及的转子120。在图I中表示了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搭载在车辆上的旋转电机2200驱动的电路。参照图1,P⑶(动力控制单元)2700包含转换器2710 ;变换器2720 ;控制装置2730 ;电容器Cl、C2 ;电源线PLl PL3 ;输出线2740U、2740V、2740W。转换器2710连接在电池3000和变换器2720之间。变换器2720经由输出线2740U、2740V、2740W与旋转电机2200相连。与转换器2710连接的电池3000例如是镍氢或锂离子等二次电池。电池3000将所产生的直流电压供给到转换器2710,此外,并通过接收来自转换器2710的直流电压而充电。转换器2710由功率晶体管Q1、Q2和二极管D1、D2以及电抗线圈L构成。功率晶体管Q1、Q2在电源线PL2、PL3之间串联,并在基极接收来自控制装置2730的控制信号。二极管D1、D2分别连接在功率晶体管Q1、Q2的集电极一发射极之间,以便电流分别从功率晶体管Q1、Q2的发射极侧向集电极侧流动。电抗线圈L的一端连接在与电池300的正极相连的电源线PLl上,另一端连接在功率晶体管Q1、Q2的连接点上。该转换器2710使用电抗线圈L对从电池3000接收的直流电压升压,并将该升压后的升压电压供给到电源线PL2。此外,转换器2710对从变换器2720接收的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后,对电池3000充电。变换器2720由U相臂2750U、V相臂2750V和W相臂2750W构成。各相臂在电源线PL2、PL3之间并联。U相臂2750U包含串联的功率晶体管Q3、Q4,V相臂2750V包含串联的功率晶体管Q5、Q6,W相臂2750W包含串联的功率晶体管Q7、Q8。二极管D3 D8分别连接在功率晶体管Q3 Q8的集电极一发射极之间,以便电流分别从功率晶体管Q3 Q8的发射极侧向集电极侧流动。而且,各相臂中的各个功率晶体管的连接点分别经由输出线2740U、2740V、2740W连接到作为电动发电机的旋转电机2200的各相线圈的反中性点侧。变换器272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730的控制信号,将从电源线PL2接收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康浩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