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398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风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适合于车用,结构简单、升降温速度快。其包括座椅本体,热电空调单元,风道和弹性管;热电空调单元包括热电器件、覆铜的聚酰亚胺薄膜和散热片,热电器件的上、下两侧均铺设有该薄膜,各薄膜的与热电器件相反的一侧叠置有散热片;热电空调单元通过送风道连接座椅进风口,并进一步连接该风道,该风道内有该弹性管,弹性管上均匀分布小孔,空气沿风道在弹性管内运行,并从小孔中流出进入风道,风道内壁涂有气密介质,风道与风道上方的座椅表面相通。(*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空调座椅。技术背景 空调器是安装在商店、办公室、家庭等的房间中,用以冷却或加热室内空气的装置。目前,绝大多数汽车都利用汽车空调系统来控制车内空气的温度。作为ー个整体,汽车空调一旦启用,整个车室内空间同时被加热或制冷。但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希望能选择某一区域或限制在某一区域进行加热或制冷,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这就超越了汽车空调的功能。还有些情況,比如非常炎热的夏天或是非常寒冷的冬天,车内温度特别是座椅表面温度,能达到摄氏60度以上和零下20度以下,如果只用汽车空调进行制冷或加热,需要很长时间座椅表面才能达到适合用户乘坐的温度;并且夏天用户与座椅接触区域很容易出汗,在座椅靠背和底座表面留下汗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满足车内司机和乘客对乘坐舒适性更高的要求,热电式汽车空调座椅应运而生。公开号为CN101249811A、名称为热电式汽车空调座椅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ー种技木,该技术利用汽车已有空调系统的鼓风机作为引风设备,在座椅的靠垫和座垫中装入热电器件,鼓风机引出的风与热电器件上贴附的散热片进行热交换后导入座椅内的风道,再从座椅表面透出,座椅表面温度的控制靠调节热电器件供电电流大小和方向来实现。但该座椅所利用的鼓风机功率较大,在不启动汽车的情况下使用时间ー长就会造成电瓶亏电,并且所有座椅共用一个鼓风机,无法独立运行,造成能源的浪费。该座椅的风道未经任何隔热处理,进入风道的空气会部分透入座椅海绵内,减弱了实际使用效果,而且风道内没有任何支撑物,长时间使用会造成风道的变形和塌陷。美国专利文献(US005597200A)公开ー种可变温的汽车座椅,该技术同样提出利用热电器件来实现加热和制冷功能的空调汽车座椅,它是由热电模块、风扇组成空调单元,嵌装在座椅靠背和底座中,风扇送出的空气与热电模块进行热交換后进入风道,最后达到座椅表面。但该座椅所用热电器件为传统陶瓷基器件,不具备抗震功能,遇到剧烈颠簸可能造成基板碎裂,散热片结构未优化,与器件之间通过导热胶传热,能效比较低,座椅结构复杂,组成的零部件众多,成本十分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管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适合于车用的、提高了能效比。为实现所述目的的管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特点是,包括座椅本体,热电空调单元,风道和弾性管;热电空调单元包括热电器件、覆铜的聚酰亚胺薄膜和散热片,热电器件的上、下两侧均铺设有该薄膜,各薄膜的与热电器件相反的一侧叠置有散热片;热电空调単元通过送风道连接座椅进风ロ,并进ー步连接该风道,该风道内有该弹性管,弾性管上均匀分布小孔,空气沿风道在弾性管内运行,并从小孔中流出进入风道,风道内壁涂有气密介质,风道与风道上方的座椅表面相通。所述的风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气密介质为含硅的有机溶胶。所述的风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热电空调单元内置于一热电模块中,该热电模块包括壳体、风扇、该热电空调单元和隔热海绵,风扇内置于壳体中,壳体提供风扇的出风道,热电空调单元内置于该出风道中,隔热海绵紧邻热电空调单元内置于该出风道中,隔绝与热电空调单元的 两侧的散热片进行热交换后的冷热两种空气,隔热海绵将出风道分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出风口与座椅的进风口相连,下出风口通向车内空间。所述的管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热电器件的框架是由改性树脂制成,n型和p型热电材料在框架的格子中,框架两面喷涂电极,热电材料被密封在框架格子中。所述的管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进一步的特点是,聚酰亚胺薄膜两侧面附有铜箔,和热电器件结合的一侧铜箔图形与热电器件的电极匹配,薄膜两侧分别与热电器件和散热片焊接。所述的管道通风热电空调座椅,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散热片材料为铝或铜,在每个翅片上都开有小窗。本技术中,当对热电器件施加电流时,热电器件就会产生帕尔帖效应,其两侧表面分别产生吸热和放热效应,通过覆铜的薄膜传导到散热片上,从而使经过散热片的空气被加热或冷却。当改变热电器件电流方向,器件的吸热面和放热面互换,而其吸热或放热效应的强弱可以通过调节供给器件和风扇的电压来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热电器件采用耐高温、高强度的树脂作为框架,使得器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在汽车遇到剧烈颠簸的情况下不易失效,保持稳定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采用附铜聚酰亚胺薄膜替代陶瓷基板,克服了陶瓷基板易碎的问题,两侧附铜箔能使薄膜与器件和散热片焊接紧密,提高了热传导性能,减小了温差损失,提高了热电空调单元的能效比。采用了翅片开窗铝制散热片,增大了气流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接触时间,从而使气流与散热片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传热效率。其传热效率能够达到传统铜制散热片的效果,同时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另外,本技术座椅都单独配备风扇,风扇功率远小于车载鼓风机,每套座椅能独立控制,用户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工作座椅的数量,避免了能源的浪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热电空调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热电空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热电汽车空调座椅风道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弹性管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热电汽车空调座椅气袋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气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请參考图I至图6。如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热电空调单元I包括热电器件2,覆铜的聚酰亚胺薄膜3和散热片4。热电器件2的上、下两侧均铺设有该薄膜4,各薄膜4的与热电器件2相反的一侧叠置散热片4。热电器件2,覆铜的聚酰亚胺薄膜3和散热片4均为平板或平片状,当电流通过热电器件2,热电器件2散发的热量或冷量通过聚酰亚胺薄膜3传导至散热片4上。其中,热电器件2的框架是由改性树脂制成,η型和P型热电材料在框架的格子中,框架两面喷涂电扱,树脂框架不易开裂,比原有的陶瓷基器件抗震性能更好,喷涂电极后,热电材料被密封在框架格子中,使用寿命变得更长。聚酰亚胺薄膜3两侧面附有铜箔,和热电器件2结合的一侧铜箔图形与热电器件2的电极匹配,薄膜3两侧分别与热电器件2和散热片4焊接,这样使得热电器件2和散热片4之间在保持绝缘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热传 导性,避免了热电空调单元I的温差损失。散热片4材料为铝,在每个翅片上都开有小窗,使散热片4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大,与普通铜制散热片的热交换效果相当,这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闻了热电空调单兀I的能效比。如图2所示,热电模块5包括壳体6、风扇7、热电空调单元I和隔热海绵8。风扇7内置于壳体6中,壳体6提供风扇7的出风道,热电空调单元I内置于该出风道中,隔热海绵8紧邻热电空调単元内置于该出风道中,隔绝与热电空调单元I的两侧的散热片4进行热交换后的冷热两种空气,以避免彼此之间的能量交換,隔热海绵8将出风道分隔为上出风ロ 9和下出风ロ 10,上出风ロ 9与座椅的进风ロ相连,下出风ロ 10通向车内空间。风扇7和热电空调单元I与电源相连,当接通电流,空气被送到热电空调单元I处,与两个散热片4进行能量交換。如图3所示,风道导风的空调汽车座椅11包括座椅本体12,热电模块5,风道13和弹性管14。座椅制冷或加热时,从热电模块5的上出风ロ 9吹出的冷风或热风,经座椅进风ロ进入风道13。风道13内有弾性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汀黄颖杰柏胜强徐康聪尹湘林陈立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