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及其附加车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1750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8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包括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包括起重机构和驱动第一车体的第一动力源;第二车体包括驱动第二车体的第二动力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的附加车轴装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增加起重机的行驶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起重机及其附加车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吊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设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革新,起重机不断向着大起重量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起重机本身的重量越来越大。而且,受道路车辆国家法规的限值,起重机的外廓尺寸、重量、轴荷均不能随心所欲地设计。为了使起重机的外廓尺寸、重量、轴荷等既满足法规要求,同时又满足起重机在作业场地内的重载荷转移,现有技术采取在起重机的底盘的尾部安装可拆卸的附加车轴装置的手段。这种技术手段保证带载行驶时部分重量分配到附加轴上,从而降低每根车轴上的总载荷,并且因为有了合适的附加轴,起重机在工作场地内可自行转场,从而不需要添置运输附加设备或者配重的运输车辆。但是,增加附加车轴装置的同时并未增加起重机的行驶动力,而且还由于增加整车重量使得动力不足,导致出现爬坡度小等致命缺陷,从而影响附加车轴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起重机及其附加车轴装置,能够使连接附加车轴装置的起重机増加行驶动カ。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包括起重机构和驱动第一车体的第一动力源;第二车体包括驱动第二车体的第二动カ源。其中,第二车体包括悬架、传动系统、前后设置的承载桥和驱动桥,悬架设置于承载桥和驱动桥上,传动系统连接于第二动カ源和驱动桥之间,将第二动カ源的动カ传递至驱动桥。其中,悬架是油气悬架,第二车体包括控制悬架升降的控制阀组。其中,第二车体包括分别连接第二动カ源和驱动桥的控制器,控制第二动カ源的动カ和驱动桥的转向。其中,第二车体的长度小于第一车体的长度,并且可拆卸连接于第一车体的尾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ー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起重机的附加车轴装置,包括动カ源、悬架、传动系统、前后设置的承载桥和驱动桥;悬架设置于承载桥和驱动桥上,传动系统连接于动カ源和驱动桥之间,将动力源的动カ传递至驱动桥。其中,悬架是油气悬架,装置包括控制悬架升降的控制阀组。其中,装置包括分别连接动カ源和驱动桥的控制器,控制动力源的动カ和驱动桥的转向。其中,装置包括设置并连接于驱动桥的制动机构,还包括连接动力源、制动机构和驱动桥的控制器,分别控制动カ源的动力、制动机构的制动以及驱动桥的转向。其中,驱动桥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起重机及其附加车轴装置, 包括具有动カ源的第一车体,通过增设可以与第一车体进行连接以及拆卸的第二车体,该第二车体也设计为具有动カ源,能够增加起重机的行驶动力,其附加轴具有自行驶能力,能进行车身姿态的调整,并且方便与起重机连接。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另ー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的附加车轴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工作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參阅图1,图I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相互之间可通过连接与拆卸来实现第一车体11和第 ニ车体12的组合以及分离。第一车体11包括起重机构110和第一动カ源111,第一动カ源111驱动第一车体 11行驶。第二车体102包括悬架121、传动系统122、承载桥123、驱动桥124以及第ニ动カ 源 120。第二动カ源120驱动第二车体12行驶。该第二动カ源120可为内燃机或电动机, 而内燃机可以是汽油机或柴油机。汽油机高效,柴油机节能,而电动机环保。因此,对于第 ニ动カ源120的选择,视具体需求而决定,此处不作过多限制。其中,承载桥123和驱动桥124前后设置,并且承载桥123和驱动桥124均可转向。 悬架121设置于承载桥123和驱动桥124上。传动系统122是机械传动系统且连接于第二动カ源120和驱动桥124之间,用于将第二动カ源120的动カ传递至驱动桥124。当然,传动系统122也可以是液压传动系统或者气压传动系统,传动系统122的选择视具体需求而定,此处不作过多限制。优选地,悬架121是油气悬架,用于控制第二车体12的车身的升降,可调整第二车体12的车身姿势,便于第二车体12与第一车体11成功连接。油气悬架是指以油液传递压力、用惰性气体(通常为氮气)作为弹性介质,悬架油缸内部的节流孔、单向阀等作为减振器元件的ー种悬架。使用油气悬架能够提高的减震性,并且提高载荷承载量。第二车体12进ー步包括控制器125以及控制悬架121进行升降的控制阀组1210。控制器125分别连接第二动カ源120和驱动桥124,用于控制第二动カ源120的动力和驱动桥124的转向。优选地,控制器125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器。一般而言,第一车体11作为起重机的主体,第二车体12的长度小于第一车体11 的长度。而且,第二车体12可连接于第一车体11的尾部或者从第一车体11的尾部拆卸分离。具体的,第一车体11包括底盘112,第二车体12可通过连接底盘112,从而实现将第二车体12连接到第一车体11的尾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的连接还包括其控制器的连接和其控制阀组的连接,即第一车体11包括控制系统(图未示),该控制系统的ー输出端连接第二车体12的控制器125的输入端,且该控制系统的另ー输出端连接第二车体12的控制阀组1210的输入端。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的连接,及其控制器和控制阀组的连接一般采用对接方式,当然也不限定于此方式。能够在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连接吋,由第一车体11的控制系统ー并控制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的行驶、车轮转向、制动以及控制第二车体12的悬架121升降等功能,实现第二车体12与第一车体11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以及悬架系统的整合。而且在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连接时,第一车体11远离第二车体12的一端作为整个起重机的车头。參阅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起重机另ー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二车体12与第 ー车体11连接时,起重机的吊臂13的重心可以向第二车体12方向移动,由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共同承受吊臂13的重量。能够保证待载行驶部分重量分配到第二车体12上, 从而降低每个车体总载荷,即降低各轴的总载荷。并且,此时,在不需要拆除吊臂13及其它超重部件的前提下,起重机可以不需要额外设备或配重车辆来帮助起重机在工作场所内转场,从而能极大地节约起重机转场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參阅图1,另ー方面,第二车体12可从底盘112拆卸开,从而实现第二车体12 与第一车体11的分离。而在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分离时,第一车体11的车头仍为连接时的车头,第一车体11的另一端为其车尾。此时,第二车体12的车头为第一车体11 与第二车体12连接时第二车体12邻近第一车体11的一端,第二车体12的车尾为另一端。并且,为使第二车体12在与第一车体11分离后具有独立行驶能力,一般将第ニ车体12设置为包括不少于四个的车轮,其中,车轮为四个时,两个车轮与承载桥123配合安装,另两个车轮与驱动桥124配合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纯新刘权张建军王启涛刘学俭罗贤智王文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