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明达专利>正文

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583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包括由形成一节距的内导磁体和内磁性体间隔排列成一体的内磁力棒,其特征在于:内磁力棒之外套设有可相对移动的外棒体,该外棒体由两导磁块、位于两导磁块之间间隔分布的外导磁体和挡圈组成,外导磁体和挡圈形成的节距与上述内磁力棒的节距相同,且各外导磁体和各挡圈所形成的总长度相对于内磁力棒至少短一个节距。其中挡圈可以采用磁性体,也可以采用非导磁性材料。这样在分离时,只需让内磁力棒和外棒体相对移动一定距离,使内磁性体通过外导磁体在内部形成闭合磁路,此时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无磁场产生,吸附的杂质因失去磁性而自动地从外棒体上脱落,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采用专用工具,即可轻松、快速、方便地分离杂质,所以值得在现有分离器上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磁性分离器,尤其指一种应用于机械加工领域中,从固体物料或液体中分离出铁磁性物料的永磁分离器。
技术介绍
目前永磁分离器较常见的结构是采用导磁体与磁性体间隔配置成一体,且相邻磁性体之间的极性相反设置。使用时,利用磁性吸附原理,将固体物料或液体物料中的吸磁杂质分离出来。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分离效率高,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当分离器吸附了足够量的杂质后,通常采用刮屑板之类的工具将杂质从其表面分离。但由于磁性的作用,杂质很难从分离器表面铲除,所以操作起来既费力又费时,以致影响分离器的正常作业。显然,上述分离器在使用上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还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提供一种方便地将杂质从分离器表面脱离的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包括由形成一节距的内导磁体和内磁性体间隔排列成一体的内磁力棒,且相邻内磁性体的极性相反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磁力棒之外套设有可相对移动的外棒体,该外棒体由两导磁块、位于两导磁块之间间隔分布的外导磁体和挡圈组成,所述的外导磁体和挡圈形成的节距与上述内磁力棒的节距相同,且各外导磁体和各挡圈所形成的总长度相对于内磁力棒至少短一个节距。所述的挡圈可以采用外磁性体,且相邻外磁性体的极性相反设置,同时该外磁性体与相应的内磁性体所产生的磁通量相等,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内磁力棒与外棒体之间相对移动一节距,即可实现分离器工作状态和关闭状态的转换。所述的挡圈也可以采用与内磁性体厚度相同的非导磁性圆环,这样使得成本更低,且在使用过程中,内磁力棒与外棒体之间只要相对移动半个节距,就可实现分离器工作状态和关闭状态的转换。所述的外棒体之外可以套接有非导磁壳体,使得外棒体的各部件快速地组装成一体。所述的导磁块厚度最好为一节距,这样当内磁力棒、外棒体相对移动到任一状态下时,内磁力棒的端面均不会外露于外棒体之外。在上述各方案中,要实现内磁力棒、外棒体的相对移动,可采用手动或电动牵引装置装置。若对于小型分离器,也可直接用人力驱动内磁力棒或外棒体来达到上述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当需要将杂质分离时,只需让内磁力和外棒体相对移动一定距离,使内磁性体通过内、外导磁体形成闭合磁路,最终使得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无磁场产生,这样,吸附的杂质因失去磁性而自动地从外棒体上脱落,因而本技术无需采用专用工具,即可轻松、快速、方便地分离杂质,所以值得在现有分离器上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在吸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在退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在吸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在退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该永磁分离器包括内磁力棒1、套装在内磁力棒之外的外棒体2和驱动内磁力棒相对于外棒体轴向移动的牵引装置(图中未视),其中,牵引装置可采用电机配上常规的传动结构来实现,在这里不作详述;而内磁力棒1由内导磁体11和内磁性体12间隔排列成一体,一个内导磁体1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内磁性体12的轴向总厚度形成一节距,且相邻内磁性体之间的极性相反设置。而外棒体2则呈中空的圆柱体,该外棒体2由呈环状的两导磁块23和位于两导磁块之间间隔分布的外导磁体21和挡圈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挡圈采用与内磁性体12的厚度相同的外磁性体22a,而内导磁体11的厚度与外导磁体21的厚度也相同,即保证了一个外导磁体21与一个外磁性体22a在轴向总厚度上形成的节距与上述内磁力棒的节距相同。同样,该外棒体2中,相邻外磁性体22a之间的极性也相反布置,且各外导磁体21和各外磁性体22a所形成的总长度相对于内磁力棒1短一个节距。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外导磁体21和外磁性体22a连接成一体,在其外套接有非导磁壳体3。同时,为了便于内、外磁力棒的相对移动,将上述两导磁块的厚度设计成一节距。在本实施例中,当然也可将内导磁体11的厚度设计成大于外导磁体21的厚度,只要保证内磁力棒与外棒体的节距相同即可,这样在增大分离器工作磁场的同时,还能降低制作成本。使用时,当内磁力棒、外棒体的位置处于如图1所示的状态时,在相对应的节距上,内磁性体12的极性与外磁性体22a的极性相一致,此时,磁力线从N极出发,经过一侧的内、外导磁体和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再从另一侧的内、外导磁体回到S极,即此时,在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存在磁场,物料中的吸磁杂质流经该分离器,则由于磁性的作用被牢牢地吸附在外棒体上。而一旦分离器吸附了一定量的杂质后,通过牵引装置,使内磁力棒1相对于外棒体2轴向移动一节距,此时在相对应的节距上,内磁性体12的极性与外磁性体22a的极性方向相异,其磁力线的走向如图2所示,即磁力线从外磁性体的N极出发,经过一侧的外导磁体、内导磁体后,回到内磁性体的S极,而内磁性体的N极出发的磁力线,经过另一侧的内导磁体、外导磁体后,回到外磁性体的S极,从而形成一闭合磁路,使得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无磁场存在,这样吸附在外磁力棒之外的杂质自动脱落,即达到方便分离杂质的目的。实施例2如图3所示,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挡圈采用与内磁性体12厚度相同的非导磁性圆环22b。这样在使用时,当内磁力棒与外棒体的位置处于如图3所示的状态时,内、外导磁体的位置相一致,此时,内磁性体12的磁力线从N极出发,经过一侧的内、外导磁体和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再从另一侧的内、外导磁体回到S极,即此时,在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存在磁场,同理,物料因磁性的作用被牢牢地吸附在外棒体上。而一旦分离器吸附了一定量的杂质后,通过牵引装置,使内磁力棒1相对于外棒体2轴向移动半个节距,此时,内磁性体12的磁力线的走向如图4所示,即磁力线从内磁性体的N极出发,经过一侧的内导磁体11和位于其中部上方的外导磁体21后,通过另一侧的内导磁体回到内磁性体的S极,从而形成一闭合磁路,使得外棒体之外的空间内无磁场存在,同样,也能使吸附在外磁力棒之外的杂质自动脱落,达到方便分离杂质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包括由形成一节距的内导磁体(11)和内磁性体(12)间隔排列成一体的内磁力棒(1),且相邻内磁性体的极性相反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磁力棒(1)之外套设有可相对移动的外棒体(2),该外棒体(2)由两导磁块((23)、位于两导磁块之间间隔分布的外导磁体(21)和挡圈组成,所述外导磁体(21)和挡圈形成的节距与上述内磁力棒(1)的节距相同,且各外导磁体和各挡圈所形成的总长度相对于内磁力棒至少短一个节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圈采用外磁性体(22a),相邻外磁性体的极性相反设置,且该外磁性体(22a)与相应的内磁性体(12)所产生的磁通量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圈采用与内磁性体(12)厚度相同的非导磁性圆环(22b)。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棒体之外套接有非导磁壳体(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退磁的永磁分离器,其包括由形成一节距的内导磁体(11)和内磁性体(12)间隔排列成一体的内磁力棒(1),且相邻内磁性体的极性相反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磁力棒(1)之外套设有可相对移动的外棒体(2),该外棒体(2)由两导磁块(23)、位于两导磁块之间间隔分布的外导磁体(21)和挡圈组成,所述外导磁体(21)和挡圈形成的节距与上述内磁力棒(1)的节距相同,且各外导磁体和各挡圈所形成的总长度相对于内磁力棒至少短一个节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徐明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