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及其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34060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及其处理工艺,所述澄清池包括一第一反应室、一第二反应室、一泥渣分离室、一进水管以及一搅拌器,所述第一反应室连接于第二反应室下方,所述泥渣分离室环绕于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外部,所述第二反应室和泥渣分离室之间还设有由一上导流板和一下导流板分隔成的一导流室,并且所述导流室均与第二反应室和泥渣分离室相通;所述搅拌器穿设过第二反应室,到达第一反应室;所述泥渣分离室的外壁环设有一集水槽,并且底部设有一第一泥渣浓缩室,所述进水管与第一反应室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设备繁多、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及其处理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及其处理工艺。背景技木随着各行业污水排放标准的制订并实行,对污水处理的排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污水的深度处理多采用物化处理技木。即需要处理的废水经过调节池、初沉池、氧化沟、 ニ沉池的处理后,成为原水,接着进入澄清池进行澄清处理。污水物化处理技术大多沿用地面水自来水处理技木,即污水深度处理是ニ级生物处理后加给水处理工艺。常用的是混合、 絮凝、沉淀及过滤处理工艺。澄清池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目的。当投药混凝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吋,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这种把泥渣层作为接触介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絮凝过程,一般称为接触絮凝,杂质从水中分离出来,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但现有的污水处理澄清池多半存在ー些弊端,例如悬浮澄清池,需设气水分离器, 而对水量、水温较敏感,处理效果不够稳定;脉冲澄清池池深较大,并需要真空设备(脉冲发器),此外脉冲周期较难控制,对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较差;并且污水处理澄清池在混凝、沉淀、过滤物化处理后几乎无法去除CODcr (化学耗氧量),絮凝剂投加后立即沉淀分离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同吋,过滤池的反冲洗水量大(约占处理水量的5%),浓度低(约 0. 001% ),会影响浓缩池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及其处理工艺, 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设备繁多、处理效果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一第一反应室、一第二反应室、一泥渣分离室、ー进水管以及ー搅拌器,所述第一反应室连接于第二反应室下方,所述泥渣分离室环绕于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外部,所述第二反应室和泥渣分离室之间还设有由一上导流板和一下导流板分隔成的ー导流室,并且所述导流室均与第二反应室和泥渣分离室相通,所述泥渣分离室和第一反应室通过一回流缝相连通;所述搅拌器穿设过第二反应室, 到达第一反应室;所述泥渣分离室的外壁环设有一集水槽,并且底部设有ー第一泥渣浓缩室,所述第一泥渣浓缩室连接有一第一排污管,所述进水管与第一反应室相连通。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反应室底部设有ー第二泥渣浓缩室,所述第二泥渣浓缩室连接有一第二排污管。进ー步地,所述泥渣分离室的横截面积A满足v = Q/A,其中,Q为进水管进入的原水流量,ν为泥渣分离室水流的上升流速,并且ν = 0. 3 0. 45mm/s。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的总体积V满足t = Q/V,其中,Q为进水管进入的原水流量,t为原水停留在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的总絮凝时间,并且t =20 30分钟。进ー步地,所述第一反应室为ー截头圆锥体形,所述第二反应室为一圓筒形。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的处理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原水从进水管进入到第一反应室底部,加入絮凝剂后,在搅拌器叶轮的转动下在第一反应室形成涡流,原水、絮凝剂充分接触混合;并且在搅拌器叶轮的提升作用, 原水由第一反应室提升到第二反应室,继续进行絮凝反应;步骤2.所述第二反应室为圆筒形,水从第二反应室筒ロ即下导流板四周流到导流室,导流室内的下导流板使原水平稳地流入泥渣分离室,泥渣分离室的面积较大,使水流速度突然减小,泥渣便靠重力下沉与水分离;步骤3.泥渣分离室上层清水经集水槽流出池外;步骤4.下沉的泥渣一部分进入第一泥渣浓缩室,经浓缩后从第一排污管排放,而大部分泥渣在搅拌器的提升作用下通过回流缝又回到第一反应室,第一反应室的一部分泥渣进入第二泥渣浓缩室,经浓缩后从第二排污管排出,另一部分泥渣再以上述流程进行分离。进ー步地,所述原水在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的絮凝总时间t = 20 30分钟, 所述泥渣分离池水流的上升流速ν = 0. 3 0. 45mm/s。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根据计算出的较优エ艺技术參数来设计澄清池各部分的构造エ艺尺寸,避免了混凝沉淀处理工艺设备繁多、操作管理繁杂、处理效果有限和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不但具备混凝沉淀处理工艺的功能,并且CODcr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另外,去色除磷效果显著,排出老化污泥浓度高,易于浓缩脱水;总的来说,本专利技术集泥渣分离与泥渣过滤于一体,可减少设备、简化操作管理、提高处理效果和节省运行费用。附图说明下面參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一第一反应室1、一第二反应室2、一泥渣分离室3、ー进水管4以及ー搅拌器5,所述第一反应室 1连接于第二反应室2下方,所述泥渣分离室3环绕于第一反应室1和第二反应室2外部, 所述第二反应室2和泥渣分离室3之间还设有由一上导流板6和一下导流板7分隔成的一导流室8,并且所述导流室8均与第二反应室2和泥渣分离室3相通,所述泥渣分离室3和第一反应室1通过一回流縫31相连通;所述搅拌器5穿设过第二反应室2,到达第一反应室1 ;所述泥渣分离室3的外壁环设有一集水槽9,并且底部设有ー第一泥渣浓缩室32,所述第一泥渣浓缩室32连接有一第一排污管321,所述进水管4与第一反应室1相连通。所述第一反应室1底部设有ー第二泥渣浓缩室11,所述第二泥渣浓缩室11连接有一第二排污管111。所述泥渣分离室3的横截面积A满足v = Q/A,其中,Q为进水管4进入的原水流量,ν为泥渣分离室3水流的上升流速,并且ν = 0. 3 0. 45mm/s ;所述第一反应室1和第二反应室2的总体积V满足t = Q/V,其中,Q为进水管4进入的原水流量,t为原水停留在第一反应室1和第二反应室2的总絮凝时间,并且t = 20 30分钟;根据计算出的较优エ艺技术參数来设计澄清池各部分的构造エ艺尺寸,避免了混凝沉淀处理工艺设备繁多、操作管理繁杂、处理效果有限和运行费用高的问题。所述第一反应室1为ー截头圆锥体形,所述第二反应室2为ー圆筒形,有助于搅拌器5将水流从第一反应室提升至第二反应室。本专利技术所述泥渣分离与过滤澄清池的处理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需要处理的废水经过调节池、初沉池、氧化沟、ニ沉池的处理后形成的原水从进水管4进入到第一反应室1底部,加入絮凝剂后,在搅拌器5叶轮的转动下在第一反应室1形成涡流,原水、絮凝剂充分接触混合;并且在搅拌器5叶轮的提升作用,原水由第一反应室1提升到第二反应室2,继续进行絮凝反应;步骤2.所述第二反应室2为圆筒形,水从第二反应室2筒ロ即下导流板7四周流到导流室8,导流室内8的上导流板6使原水平稳地流入泥渣分离室3,泥渣分离室3的面积较大,使水流速度突然减小,泥渣便靠重力下沉与水分离;步骤3.泥渣分离室3上层清水经集水槽9流出池外;步骤4.下沉的泥渣一部分进入第一泥渣浓缩室32,经浓缩后从第一排污管321排放,而大部分泥渣在搅拌器5的提升作用下通过回流縫31又回到第一反应室1,第一反应室 1的一部分泥渣进入第二泥渣浓缩室11,经浓缩后从第二排污管111排出,另一部分泥渣再以上述流程进行分离;所述原水在第一反应室1和第二反应室2的絮凝总时间t = 20 30分钟,所述泥渣分离室3水流的上升流速ν = 0. 3 0. 45mm/s。泥渣分离型澄清池中大量高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祥和李泽清
申请(专利权)人: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