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2585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0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2)的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1)。该进气管(1)具有进气口(4)、进气通道(5)和空气过滤器(6)。该进气口(4)布置在水分离容器(7)的侧面(30)上,该水分离容器(7)固定在车辆(2)的一根支承梁(8)上。为此,该进气口(4)布置在车辆(2)沿行驶方向的最前方的正面(9)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该进气管具有进气口、进气通道和空气过滤器。
技术介绍
由德国专利文献DE 10 2005 009 768A1公开了一种具有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该前侧面具有一根横梁,该横梁固定一个由可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制成的平行元件。该平行元件设计成空气导引箱以便导引冷空气,该空气导引箱具有一个在横梁和前侧面上的平行元件下方的进气道和一个朝发动机热交换器敞口的背侧面,其中一个环绕框架构成一个包围该热交换器的支架。因为该空气进入道布置在横梁和平行元件的下方,故溅水和灰尘就可以通过这个行人保护装置输送到热交换器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创建一种车辆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通过采用这种进气管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该技术问题借助一种用于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解决。该进气管具有进气口、进气通道和空气过滤器。该进气口布置在水分离容器的一个侧面上,该水分离容器固定在车辆的一根支承梁上。为此,该进气口布置在车辆沿行驶方向的最前方的正面上。通过将车辆燃烧用空气的进气口布置在车辆沿行驶方向的最前方的正面上(该正面布置在车辆的所有其他外表面的最前面),借助这个车辆燃烧用空气的进气管确保,不会将例如被发动机热量预热的空气输送给该进气管。另外的优点在于,在车辆的正面作用有最高的滞止压力,因此待压缩的燃烧用空气可以以高的滞止压力输送给内燃机。此外通过将进气口布置在水分离容器一侧的支承梁上方(该水分离容器以它底部布置在支承梁上),该进气口正面中的高度为,使得所容纳的溅水份额相比上面德国专利文献中公开的、 布置在支承梁下方的进气口而言明显更小。尽管进气口最佳地布置在支承梁的上方,但在车辆的正面由进气口收纳的水份额可以有利方式被车辆的燃烧用空气的水分离容器吸走。因此,可以为其他的在水分离容器下游布置的进气通道并为该空气过滤器提供预干燥的空气,该预干燥的空气可以以最小的流动阻力例如提供给用于压缩的涡轮增压器。该水分离容器具有一种软的柔韧弹性橡胶的材料并布置在车辆前部的中央上方区域,因此还构成一个行人保护装置。此外该水分离容器具有一个带有底部轮廓型面的底部,该底部轮廓型面与车辆支承梁的轮廓型面匹配并且从前侧、上侧和背侧包围该支承梁。 支承梁可以是前部的横梁。在此,以其底部区域突伸出前部横梁的前侧的水分离容器为缓冲行人的撞击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在水分离容器内部布置适当的、吸收撞击能的结构来加强吸收撞击能3的作用。通过这种水分离容器就可以在可能碰撞到大腿和髋部区域的发动机罩区域中提供这种必要的变形空间,同时这个前部区域用以将预干燥的燃烧用空气输送给该进气管。在水分离容器的下方并因此也在该支承梁,例如该前部支承梁的下方可以设置一用于发动机冷却器的冷空气入口,该冷却空气入口可以用一根行人保护横梁向下方封闭, 其中,这根行人保护横梁同样由相对柔韧的材料并可能的话甚至由与制成该水分离容器相同的材料制造。这根在车辆前部支承梁下方限定用于发动机冷却器的冷空气入口的下部行人保护横梁额外地改善了与行人正面撞击时对行人的保护作用。通过这个下部行人保护横梁可以防止行人下潜到轿车下面。更确地说,保护行人的小腿,使得行人上身在撞击到车辆上时作一个指向车辆上侧面的转动运动,因此,行人从正面撞击到车辆的前侧车身结构上时会受到一个很小的损伤。因此,行人从正面撞击到具有这种柔软的水分离容器和行人保护横梁的前侧车身结构上的事故造成的后果比现有情况更乐观。此外还规定,该水分离容器具有一个出水口。这个出水口可设置为管形的结构, 其中管开口定向为与行驶方向相反,以便构成一个适于排水的抽吸方向。该水分离容器可以在它的上面体积区域中具有通向进气通道的出口,该出口至少相对进气口侧向错位地布置,以便确保,例如水分离容器的背侧作为折流板折流经过进气口进入的水滴。此外可以在水分离容器中设置附加的折流结构,以便借助疏水的表面截获水滴并让水从折流结构上滴落到水分离容器的底部区域中。为此除了该后壁以外,折流板还可以在行驶方向上设置在水分离容器的入口与错位布置的出口之间。在另一种具体实施形式中规定,在水分离容器的一后壁和发动机热交换器的一前侧面之间设置通向发动机热交换器的空气导引通道。此外该水分离容器的后壁设计为用于冷空气向发动机热交换器的空气导引表面。用于发动机热交换器的冷空气被上面已提及的、在构成通向空气导引通道的入口的水分离容器底部下方的冷空气入口水平地吸入。此后通过适当的空气导引板使冷空气转向为垂直方向。该冷空气通过水分离容器成型为空气导引表面的后壁,从该垂直方向转向为一个到发动机热交换器的前侧面的水平方向。为此该水分离容器的背侧面具有一个S形的轮廓型面。此外该空气导引通道向上逐渐变窄,直至最终该水分离容器的上边缘与发动机热交换器的上边缘相接合并因此封闭该空气导引通道。通过该水分离容器后壁的S形轮廓型面以有利方式实现,该进入的用于发动机热交换器的冷空气经历两次方向转变,亦即从水平流转向为垂直流,并从垂直流再转向为水平流。附图说明现在借助附图详细地解释本申请技术主题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图1是按一种实施形式的燃烧用空气进气管的示意性的立体局部剖视图;图2是在图1中进气管的示意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车辆2的燃烧用空气进气管1的示意性的立体局部剖视图,该进气管1具有进气口 4、进气通道5和空气过滤器6,它们布置在车辆2的前部区域3中。进气口 4布置在车辆3最前方的正面9。进气口 4布置在一个鼻形的、从前部区域3中突伸的、由软的柔韧弹性橡胶材料构成的圆柱凸肩21上。此外进气口 4布置在车辆车身的一根支承梁上方,该支承梁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就是车辆车身前下方的横梁8。在该前下方横梁8的下面设置另外一根由软的柔韧材料制造的所称的行人保护横梁20,该行人保护横梁20在前侧面突伸出车辆车身的前下方横梁。圆柱凸肩21在其下游过渡到构成该前部区域3的一个大面积区域的水分离容器 7中。该水分离容器7的外部前方的前侧面30有利于流动地成型,并构成车辆2的外部的正视图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上部区域内过渡到发动机罩23中,该发动机罩23的轮廓型面在这个局部剖视图中以虚线M表示。因此,水分离容器7的外部前侧面30直接过渡到发动机罩23的前侧面22中。因此在车辆2的前部区域3中产生一个无凸台的、利于流动的表面,该表面同时由前侧面上突伸的水容器的柔韧材料形成一个在行人正面碰撞时的缓冲面。该水分离容器7与下面行人保护横梁20的配合作用形成一种在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更好的行人保护。这种由下部行人保护横梁20和水分离容器7的柔韧材料构成的行人保护装置可防止行人下潜到轿车下面去的危险并起到支撑驶入的行人小腿的作用,因此使得行人上身在撞击到车辆2上时进行一个指向车辆2上侧面的转向运动,从而该行人可以被发动机罩 23截获或接住。该水分离容器7的底部10造型成,使得它的底部轮廓型面11从前侧、上侧和背侧包围该前下方横梁8。借助这个底部轮廓型面11可以使水分离容器7在装配情况下夹持到该前下方横梁8上。该水分离容器7的底部区域25的绝大部分沿行驶方向突出于前下方横梁8,因此它阻碍行人的正面相撞并保护这个行人免受车辆车身的前下方横梁8的伤害。在该水分离容器7内部可以布置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西伯W·法桑T·兰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