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16677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22:59
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建筑(2);主要特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1);所述复合式模块(1)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组合体;该组合体与建筑(2)结构的板梁连接成整体。例如:该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在建筑(2)的两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形成组合体;该组合体包覆建筑(2)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复合式模块(1)包括立方体、棱柱体、球体等立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对已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同时,可提升增建部分使用的灵活性;因为是标准化成品模块,适应性面广,灵活性强,合理的尺寸适合轻型吊装系统在既有建筑环境下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本专利技术应分为E04大类。
技术介绍
目前,既有建筑的结构抗震加固作为既有建筑物安全使用的基础技术,发展至今, 已形成包括对结构卸荷、用新结构替换原结构、设支点、加大结构截面、预应力加固、喷浆和喷混凝土加固、压浆和灌浆加固、粘钢加固、碳纤维、植筋加固等方式实现多类型抗震加固方式。通常的加固方式仅从既有建筑本身出发,存在以下问题仅作为建筑物抗震安全防护的一种构件,功能单一不具备其它功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结合新增建筑空间使用功能,又能够满足抗震加固作用的一种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包括建筑2 ;主要特点在于所述的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的建筑还包括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1 ;所述的复合式模块1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结构的板梁连接形成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在建筑2的两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并在顶部水平搭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包覆建筑2的屋面并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所述的复合式模块1在建筑2的两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一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另一侧多排退台互相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包覆但悬空于建筑2的屋顶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包覆但悬空于建筑2的屋顶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两侧多排退台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两侧多排互相连接而局部抽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围合建筑2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周边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所述的组合体为单排或多排围合建筑2的并局部抽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周边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附加抗震预制复合式模块对既有建筑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易实施,影响面小;所述的复合式模块在满足既有建筑抗震需求的同时, 可提升增建部分使用的灵活性;因为是标准化成品模块,适应性面广,灵活性强,合理的尺寸适合轻型吊装系统在既有建筑环境下施工。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扼要说明,其中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七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八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九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五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六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8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七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9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八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在建筑2的两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并在顶部水平搭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包覆建筑O)的屋面并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在建筑2的两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一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另一侧多排退台互相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包覆但悬空于屋顶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包覆但悬空于屋顶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两侧多排退台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一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另一侧多排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七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两侧两排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八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两侧多排互相连接而局部抽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在建筑2的两侧分别与之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九个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 一侧单排竖向互相连接,另一侧多排互相连接,多层包覆建筑2屋顶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分别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围合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横向夹合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纵向夹合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4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单排围合局部抽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5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局部多排围合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五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多排围合互相连接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7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六个实施例的俯视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围合局部加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8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七个实施例的多排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局部多排,局部抽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图2-9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八个实施例的多排图。所述的组合体为复合式模块1夹合既有建筑2,局部多排加强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与建筑2连接形成所述的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一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投国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