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包括建筑墙体(1),其上设有设备接口(7);其特点为: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有一个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固定在建筑墙体(1)的外侧面上。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包括外层板(3)和格构(4);外层板(3)位于格构(4)的下侧;格构(4)和外层板(3)之间所形成的格子内构成贯穿的通路。在该通路中附有内层(5),内层(5)为贯穿的中空体。在该中空体内设有机电管线(6),机电管线(6)连接到建筑墙体(1)的设备接口(7)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标准化、规范化、节能、抗震、防水、维修与升级、提高墙体寿命方面具有突出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物外围护领域,尤其涉及建筑物外围护与机电线路一体化的墙体。更为具体地讲,本技术属于一种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本技术应分为E04B小类。
技术介绍
目前,墙体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包括砌体、混凝土、板材等不同材料形式实现的多类墙体。现在的建筑墙体由主墙体结构层、结合层、饰面层等组成。连接机电设备的管线按照各自的类别独立安装于建筑墙体上。所述墙体与管线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分离,施工重复而复杂,常因混乱造成使用功能障碍,更新维护极为不便,而且施工程序难于规范,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也浪费使用面积,美观度也欠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够克服建筑墙体与各种管线分离设计施工的、增加空间的、整合资源的、施工规范化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冬季保温效果好而夏季隔热性能高的、抗震的、易于管理及更新的、能够一体化设计与生产的,夕卜型美观的一种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包括建筑墙体1,在所述的建筑墙体I上设有设备接口 7 ;主要特点在于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有一个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 ;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固定在建筑墙体I的外侧面上。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包括外层板3和格构4 ;所述的格构4的上侧平面与所述的建筑墙体I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外层板3位于所述的格构4的下侧;所述的格构4和外层板3之间所形成的格子内构成贯穿的通路。在所述的贯穿的通路中附有内层5,所述的内层5为贯穿的中空体。在所述的贯穿的中空体内设有机电管线6,机电管线6连接到建筑墙体I的设备接口 7上。机电管线6包括电气、弱电、上下水、燃气及暖气管线。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机电设备管线与建筑墙体一体化的设计,整合了资源,从设计到施工完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使用空间,美化了室内环境,有利于设备系统的管理、维修与升级,具有持续发展空间;更为可贵的是本技术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而且,本技术实现了墙体的彻底防水,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提闻了墙体寿命。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的附图进行扼要说明,其中附图I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附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的零部件分离状态下的俯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附有机电管线6的立体图。附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附有机电管线6和设备接口 7的立体图。附图5-1第一种格构的横截面不意图。附图5-2第二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附图5-3第二种格构的横截面不意图。附图5-4第四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附图5-5第五种格构的横截面不意图。附图6-1为本技术格构的纵向剖面的第一类示意图。附图6-2为本技术格构的纵向剖面的第二类示意图。附图6-3为本技术格构的纵向剖面的第三类示意图。附图6-4为本技术格构的纵向剖面的第四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其中附图I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从本附图可以看到1建筑墙体、2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3外层板、4格构、5内层。在该实施例中,建筑墙体I为已有技术,本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该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有一个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固定在建筑墙体I的外侧面上。至于固定方式则属于现有技术,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任一成熟技术连接。作为主要技术特点的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其包括外层板3、格构4和内层5。所述的格构4的上侧平面与所述的建筑墙体I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外层板3位于所述的格构4的下侧,在所述的格构4和所述的外层板3之间形成一个贯穿性的通路,在图I中该通路是垂直向的;而所述的内层5为中空体,所述的内层5位于所述的格构4和外层板3之间所形成的格子内并构成贯穿的通路,也就是说在所述的格构4和所述的外层板3之间形成的贯穿性的通路正好可以容纳所述的内层5 (结合附图2可以看的更为清楚),而在所述的内层5内设有机电管线6,所述的机电管线6连接到所述的建筑墙体I的设备接口 7上(从附图4可以看到)。这样设计,令机电设备的所有管路或线路均在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的格构4中的内层5里面布设;原则上讲,在格构4中也可以直接布线,而且成本低,设计简化,但是有了内层5能够更为便于施工和使程序规范化,而且质量高。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因为机电设备管线与建筑墙体采取了一体化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室内的有效使用面积,而且令室内简洁明快,从设计到施工完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设备系统的管理、维修与升级。而且,对保温、隔热、防水、抗震、提高墙体寿命方面,效果甚佳。附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的零部件分离状态下的俯视图。在该附图中,可以看到3外层板、4格构、5内层。相对于附图I而言,通过展示零部件分离状态下的俯视图,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重要零部件的结构特征。例如,可以更为清楚地理解和看到所述的格构4的上侧平面与所述的建筑墙体I的外侧面相连接(结合图I更好理解,注意建筑墙体I的内侧面是面向室内的);所述的外层板3位于所述的格构4的下侧;在所述的格构4和外层板3之间形成格子,在格子内构成贯穿的通路,在所述的贯穿的通路中附有内层5,所述的内层5为贯穿的中空体,在该中空体内用于容纳连接机电设备的管线。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格构4为准梳形,它与外层板3之间刚好形成截面为方形的格子,一般而言格子的数量> 2,所述的内层5的数量> 2。这些格子的大小正好可以容纳内层5,所述的内层5的数量正好与格子的数量相等,其形状相对应。附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附有机电管线6的立体图。从该图中突出显示2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5内层和机电管线6。注意这里重点在于突出显示机电管线6穿过内层5所形成的贯穿的中空体的情况,整个布线在贯穿的中空体内完成,因此可以保证室内布局规范、明快、现代和新朝,当然也增加了有效的使用面积,利于抗震和节能,也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附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附有机电管线6和设备接口 7的立体图。从该图可以看到室内简单到仅保留必不可少的设备接口 7的地步,已经达到简约的极致地步。 整个附图5在于显示本技术各类型格构的横向剖面示意图的情况(为了解相互关系,这里也绘出了外层板3和内层5。)。其中图附图5-1为第一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一种格构4-1围合成一边开敞的连续的四边形空腔;附图5-2为第二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二种格构4-2围合成一边开敞的非连续的四边形空腔;附图5-3为第三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三种格构4-3围合成一边开敞的连续的梯形空腔;附图5-4为第四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四种格构4-4围合成连续的圆形空腔;附图5-5为第五种格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五种格构4-5围合成全封闭的连续的四边形空腔。通常,所述的格构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相应地,所述的内层5的横截面也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附图6-1为本技术格构的纵向剖面的第一类示意图,第一类格构4-6形成平行的纵向竖直的单一通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包括建筑墙体(1),在所述的建筑墙体(1)上设有设备接口(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建筑墙体有一个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所述的复合设备管腔墙面板(2)固定在建筑墙体(1)的外侧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一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投国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