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7575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六角面或外螺纹,中部为圆柱表面;该管接头利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孔孔径比来实现限流和增压的目的。通过计算管接头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孔孔径比及内锥面孔的角度来实现对管路系统流量的控制,如需要增加管路系统的液压还可对输出端连接管进行变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管路系统中不用增加限流阀和增压装置就可实现限流和增压的功能,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管路系统中元器件的使用,降低了泄漏的风险。(*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限流、增压的管接头
技术介绍
管接头是各种管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器件,管路系统为各种机械设备(装备)提供了稳定的流量、并保障了管路系统的液压压力。普通管接头只能起到连接作用,为了使管路系统能满足不同流量和液压,通常需要在管路系统中增加限流阀和增压装置等元器件,因此增加了成本和管路系统发生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动限流、增压并且不发生泄漏的管接头。一种管接头,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六角面,中部为圆柱表面;在所述输入端的内部有内螺纹孔、退刀槽、内锥面孔,退刀槽位于内螺纹孔和内锥面孔之间;在输出端的内部有退刀槽和内螺纹孔;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部由光孔连通,光孔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另一端连接退刀槽。另外一种外螺纹结构的管接头,同样也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外螺纹,中部为圆柱表面;在输入端的内部有光孔、内锥面孔;在输出端的内部有光孔,光孔贯穿整个输出端,光孔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在上述两种结构的基础上,管接头的输入端为1个,输出端可为1 3个。采用本技术在管路系统中不用增加限流阀和增压装置就可实现限流和增压的功能,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管路系统中元器件的使用,降低了泄漏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内螺纹结构的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外螺纹结构的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自动限流和增压的管接头。如图1所示,管接头分为输入端1和输出端2,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六角面,中部为圆柱表面。在输入端1的内部有内螺纹孔3、退刀槽4、内锥面孔5,退刀槽4位于内螺纹孔3和内锥面孔5之间。在输出端2的内部有退刀槽7和内螺纹孔8。输入端1和输出端2的内部由光孔6连通,光孔 6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5,另一端连接退刀槽7。输入端1和输出端2的孔径可根据流量和压力的需要自由选择。上述管接头的结构可变换为外螺纹管接头结构,也就是说把六角面的位置改为外螺纹,如图2所示,外螺纹结构的管接头同样也分为输入端1和输出端2,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外螺纹,中部为圆柱表面。在输入端1的内部有光孔9、内锥面孔5。在输出端2 的内部有光孔10,光孔10贯穿整个输出端2,光孔10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5。输入端1和输出端2的孔径可根据流量和压力的需要自由选择。上述管接头的结构在以上两种结构的基础上还可变换为1个输入端,1 3个输出端,其它结构不变。本技术管接头是在普通管接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管接头输入端1和输出端2的内孔孔径比来实现限流和增压的目的。通过设计计算管接头输入端1和输出端2 的内孔孔径比及内锥面孔的角度来实现对管路系统流量的控制,如需要增加管路系统的液压还需对输出端2连接管进行变径。本技术适用于各种管接头。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效果安全可靠,在不增加限流阀和增压装置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流量和压力,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权利要求1.一种管接头,分为输入端(1)和输出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六角面,中部为圆柱表面;在所述输入端(1)的内部有内螺纹孔(3)、退刀槽(4)、内锥面孔(5),退刀槽(4)位于内螺纹孔(3)和内锥面孔(5)之间;在输出端(2)的内部有退刀槽⑵和内螺纹孔(8);输入端(1)和输出端(2)的内部由光孔(6)连通,光孔(6)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5),另一端连接退刀槽(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的输入端(1)为1个,输出端 ⑵可为1 3个。3.一种管接头,分为输入端(1)和输出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外螺纹,中部为圆柱表面;在输入端(1)的内部有光孔(9)、内锥面孔(5);在输出端 (2)的内部有光孔(10),光孔(10)贯穿整个输出端(2),光孔(10)的一端连接内锥面孔 (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的输入端(1)为1个,输出端 ⑵可为1 3个。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整个管接头的外部两端部为六角面或外螺纹,中部为圆柱表面;该管接头利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孔孔径比来实现限流和增压的目的。通过计算管接头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内孔孔径比及内锥面孔的角度来实现对管路系统流量的控制,如需要增加管路系统的液压还可对输出端连接管进行变径。采用本技术在管路系统中不用增加限流阀和增压装置就可实现限流和增压的功能,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管路系统中元器件的使用,降低了泄漏的风险。文档编号F16L15/00GK202302390SQ20112034890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6日专利技术者袁小琴 申请人:贵州航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小琴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