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28346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13 2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罐、空腔式桨叶、桨叶杆、电加热膜、导线、导热绝缘油、桨叶转轮、转动带、电机转轮、电机及减速装置、火线杆、零线杆、火线电极和零线电极,空腔式桨叶内腔中固定有电加热膜,电加热膜通过导热绝缘油加热空腔式桨叶,然后空腔式桨叶加热粘稠液体的间接加热法,空腔式桨叶在加温的同时通过旋转运动与粘稠液体保持动态接触,加热均匀无死角。与水平面的角度保持在15-30度之间放置的空腔式桨叶既是加热元件也作为粘稠液体搅拌装置使用,通过搅拌使得粘稠液体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温度均匀无局部高温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可以有效加热粘稠液体。
技术介绍
粘稠液体导热性和流动性都很差,加热时非常容易产生局部高温,导致液体变性。 典型的粘稠液体有在航天航空领域有重要应用的胶水,需要在一定温度下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此时必须对胶水进行加热并保持恒温,但是胶水等粘稠液体采用普通的加热方法效率低,容易发生粘底现象导致胶水性能恶化,严重影响了材料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可以克服普通加热方法效率低,容易发生粘底现象的缺点。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罐1、 空腔式桨叶2、桨叶杆3、电加热膜4、导线5、导热绝缘油6、桨叶转轮15、转动带21、电机转轮22、电机及减速装置23、火线杆7、零线杆8、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所述空腔式桨叶2位于桨叶杆3下端,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中固定有电加热膜4,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与桨叶杆3内腔相连并填充导热绝缘油6,电加热膜4与导热绝缘油6接触,并通过导线5与火线杆7,零线杆8,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相连形成一个电流回路;桨叶转轮15位于桨叶杆3上部,通过转动带21与电机转轮22相连接,电机转轮22固定在电机及减速装置 23上,随着电机及减速装置23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带动空腔式桨叶2和桨叶杆3作旋转搅拌运动。所述空腔式桨叶2与水平面保持15 — 30度,沿圆周均布在桨叶杆3下端。还包括温控器12,温控器12位于在加热罐1侧壁下方,为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 17提供温度调节的开关信号。还包括火线电极圆弧接触面沈、零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7,所述火线杆7固定在零线杆8的内腔中并相互绝缘,火线杆7与火线电极16上的火线电极圆弧接触面沈接触,零线杆8固定在桨叶杆3顶部端面并保持绝缘,零线杆8与零线电极17上的零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7接触。还包括轴承座9、轴承挡肩28、底端轴承10、轴承内圈垫块13和顶端轴承11,所述轴承挡肩观与底端轴承10的内圈端面接触,桨叶杆3外径与底端轴承10、轴承内圈垫块 13、顶端轴承11和电机转轮22的内径相配合;轴承座9底部端面与底端轴承10的外圈端面接触,轴承座9的内径与底端轴承10和顶端轴承11的外径相配合。还包括基座M和基座杆25,轴承座9和电机及减速装置23固定在基座M上,基座M与基座杆25滑动配合,基座M可以在基座杆25上升降并固定位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加热元件在加热过程中与粘稠液体是旋转动态接触,并同时作搅拌装置使用,加热均勻无死角。另外直接与粘稠液体接触的加热元件采用通过导热绝缘油为媒介的间接加热法,温度均勻无局部高温现象。由于基座与基座杆是滑动配合,且轴承座可从基座上拆下来去清洗,因此该装置的可拆卸性能和可清洗性能也很理想。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显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图1为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总体示意图。图2为空腔式桨叶、电加热膜、导热绝缘油相关示意图。图3为火线杆、零线杆、火线电极和零线电极部分示意图。图4为桨叶杆轴侧图。图5为空腔式桨叶和桨叶杆部分剖视图。图6为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主要部分半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由加热罐1,空腔式桨叶2,桨叶杆3,火线杆7,零线杆8,轴承座9,温控器12,轴承外圈锁紧盖14,桨叶转轮15,火线电极16,零线电极17,桨叶转轮锁紧螺母18,电极弹簧19,电极座20,转动带21,电机转轮22,电机及减速装置23,基座M,基座杆25等组成。加热罐1容纳一定量的粘稠液体,空腔式桨叶2与水平面保持15 - 30度以实现螺旋搅拌运动,它沿圆周均布在桨叶杆3下端,空腔式桨叶2在粘稠液体液面下并接近加热罐1的底面,温控器12固定在加热罐1侧壁上并处于粘稠液体液面下,为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提供温度调节的开关信号。桨叶转轮15固定在桨叶杆3上部,其上端面与桨叶转轮锁紧螺母18接触,通过转动带21与电机转轮22相连接。 电机转轮22固定在电机及减速装置23上,随着电机及减速装置23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带动空腔式桨叶2和桨叶杆3作旋转搅拌运动。轴承座9和电机及减速装置23固定在基座 24上,基座M与基座杆25是滑动配合,基座M可以在基座杆25上升降并固定位置。如图2所示,所述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与桨叶杆3内腔相连并填充导热绝缘油6, 电加热膜4固定在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中,与导热绝缘油6接触,并通过导线5和火线杆7 及零线杆8相连。电加热膜4通过导热绝缘油6加热空腔式桨叶2,然后空腔式桨叶2加热粘稠液体的间接加热法,空腔式桨叶2在加温的同时随着桨叶杆3的旋转而旋转,通过旋转运动与粘稠液体保持动态接触。空腔式桨叶2既是加热元件也作为粘稠液体搅拌装置使用,通过搅拌使得粘稠液体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温度均勻无局部高温现象。如图3所示,所述火线杆7固定在零线杆8的内腔中并相互绝缘,火线杆7与火线电极16上的火线电极圆弧接触面沈接触。零线杆8固定在桨叶杆3顶部端面并保持绝缘。 零线杆8与零线电极17上的零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7接触。电加热膜4、导线5、导热绝缘油6、火线杆7、零线杆8、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相连形成一个电流回路提供电能。如图4和图5和图6所示所述,桨叶杆3中部的轴承挡肩28与底端轴承10的内圈端面接触,桨叶杆3外径与底端轴承10、轴承内圈垫块13、顶端轴承11和电机转轮22的内径相配合。轴承内圈垫块13处于底端轴承10和顶端轴承11之间。桨叶杆3顶部有锁紧螺纹四与桨叶转轮锁紧螺母18相配合。轴承座9底部端面与底端轴承10的外圈端面接触,轴承座9的内径与底端轴承10 和顶端轴承11的外径相配合。轴承外圈锁紧盖14固定在轴承座9顶部端面上,其下端面与顶端轴承11外圈端面接触。桨叶转轮15固定在桨叶杆3上,其下端面与顶端轴承11内圈端面接触,其上端面与桨叶转轮锁紧螺母18接触,通过转动带21与电机转轮22相连接。通过以上连接方式,空腔式桨叶2在电机及减速装置23,电机转轮22,转动带21, 桨叶转轮15的带动下产生旋转运动,从而带动空腔式桨叶2旋转。直接与粘稠液体接触的加热元件是空腔式桨叶2,在加热过程中与粘稠液体是旋转动态接触,并同时作搅拌装置使用,加热均勻无死角。另外空腔式桨叶2采用采用电加热膜4通过导热绝缘油6加热的间接加热法,温度均勻无局部高温现象。当粘稠液体加热完毕需要移开时,由于基座M与基座杆25是滑动配合,基座M 可以沿着基座杆25上升并固定位置。从而使轴承座9及其相关联的空腔式桨叶2和桨叶杆3等脱离粘稠液体和加热罐1。当空腔式桨叶2经过长时间加热表面有粘结物时,基座 24可以沿着基座杆25上升并固定位置,然后将轴承座9整体组合从基座M上拆下来去清洗,同时将新的轴承座9整体组合安装在基座M上继续加热,不占用工作时间。整个装置可拆卸性能和可清洗性能比较理想。以上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宏卢章平杨华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