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形管束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96419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形管束换热器,在右封头内设有换热弯管部分,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的右端部与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的右端部通过换热弯管部分组成一根完整的换热管,换热直管部分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管板与支持板上,在右封头的内部侧壁与外部侧壁之间固定有弯头间隔条,每条弯头间隔条上开设有开口朝上或者开口朝下的半圆形的限位孔,开口朝上的限位孔与开口朝下的限位孔组成一个完整的弯头限位孔,所述的换热弯管部分穿过该弯头限位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降低换热器的运行能耗和设备投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及热能工程中所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 尤其是一种U形管束换热器
技术介绍
U型管束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因其换热管成U形而得名,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冶金等行业。此类换热器有其独特的优势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因管程、壳程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热应力,热补偿性能好;管程为双管程,流程较长,流速较高,传热性能较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检修和清洗,且结构简单,造价便宜。在管程、壳程温差较大, 壳程介质易结垢且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场合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管束的组装过程中难以保证U形部分换热管间的间距,使用中此部分的换热效果极差,因此,以往的设计就是把 U形部分的换热面积不计入设备整体换热面积中,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降低换热器的运行能耗和设备投资的U形管束换热器。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U形管束换热器,包括安装于换热器壳体左端部的管板,在换热器壳体的左端部还连接有管箱,在换热器壳体内的右端部固定安装有支持板,在换热器壳体的右端部连接有右封头;在管箱内固定安装有分程隔板,分程隔板将管箱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腔室,在分程隔板上方的管箱上设有第一工质进口,在分程隔板下方的管箱上设有第一工质出口 ;在换热器壳体的下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进口与支座,在换热器壳体的上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出口 ;在管板与支持板之间固定有换热直管部分,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与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以换热器壳体的中部对称平面为对称面呈上下对称设置; 在右封头内设有换热弯管部分,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的右端部与位于换热器壳体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的右端部通过换热弯管部分组成一根完整的换热管,换热直管部分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管板与支持板上,在右封头的内部侧壁与外部侧壁之间固定有弯头间隔条,每条弯头间隔条上开设有开口朝上或者开口朝下的半圆形的限位孔,开口朝上的限位孔与开口朝下的限位孔组成一个完整的弯头限位孔,所述的换热弯管部分穿过该弯头限位孔内。具有开口朝上的限位孔的弯头间隔条与具有开口朝下的限位孔的弯头间隔条均呈间隔设置。所述的弯头间隔条具有多组,每组弯头间隔条与水平面的交角均为锐角,每组中的每条弯头间隔条与水平面的交角大小方向均相同,且每组中的相邻两条弯头间隔条呈靠紧设置。在管板与支持板之间固定有拉杆,在拉杆上固定有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与第三折流板,第一折流板具有与换热器壳体顶部内壁贴合的上边缘,第二折流板具有与换热器壳体底部内壁贴合的下边缘,第三折流板具有与换热器壳体内部内壁与外部内壁贴合的内边缘与外边缘。所述第一折流板设置在第二折流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折流板设置在相邻两块第二折流板之间。本技术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降低换热器的运行能耗和设备投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除去换热器壳体与管箱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一组弯头间隔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一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二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第三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该U形管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4的左端部安装的管板2,在管板 2的左侧设有管箱法兰,在管板2的右侧设有壳体法兰,在换热器壳体4的左端部连接有管箱1,在换热器壳体4内的右端部固定安装有支持板7,在换热器壳体4的右端部连接有右封头8 ;在管箱1内固定安装有的分程隔板3,分程隔板3将管箱1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腔室,在分程隔板3上方的管箱1上设有第一工质进口 5,在分程隔板3下方的管箱 1上设有第一工质出口 6 ;在换热器壳体4的下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进口 9与支座10,在换热器壳体4的上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出口 11 ;在管板2与支持板7之间固定有换热直管部分12,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与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以换热器壳体4的中部对称平面为对称面呈上下对称设置;在右封头8内设有换热弯管部分13,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的右端部与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的右端部通过换热弯管部分13组成一根完整的换热管,换热直管部分12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管板2与支持板7上,在右封头8的内部侧壁与外部侧壁之间固定有弯头间隔条14,每条弯头间隔条14上开设有开口朝上或者开口朝下的半圆形的限位孔15(图3中只画出部分,其他的省略,未画出),开口朝上的限位孔15与开口朝下的限位孔15组成一个完整的弯头限位孔,所述的换热弯管部分13穿过该弯头限位孔内。具有开口朝上的限位孔15的弯头间隔条14与具有开口朝下的限位孔15的弯头间隔条14均呈间隔设置。所述的弯头间隔条14具有多组,每组弯头间隔条14与水平面的交角均为锐角,每组中的每条弯头间隔条14与水平面的交角大小方向均相同,且每组中的相邻两条弯头间隔条14呈靠紧设置。在管板2与支持板7之间固定有拉杆16,在拉杆16上固定有第一折流板17. 1、第二折流板17. 2与第三折流板17. 3,第一折流板17. 1具有与换热器壳体4顶部内壁贴合的上边缘,第二折流板17. 2具有与换热器壳体4底部内壁贴合的下边缘,第三折流板17. 3具有与换热器壳体4内部内壁与外部内壁贴合的内边缘与外边缘。所述第一折流板17. 1设置在第二折流板17. 2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折流板17. 3 设置在相邻两块第二折流板17. 2之间。换热直管部分12焊在管板2上。在管箱1的上侧壁设置有第一工质进口 5,管箱 1内有分程隔板6,管箱1的下侧壁设置第一工质出口 6。在换热器壳体4的左右两端上侧壁设置有第二工质出口 11,在换热器壳体4的下侧壁中端设置有第二工质进口 9。在换热器壳体4的外面底部设置起支承作用的支座5,壳体4内上、下部及中间间隔设置垂直于换热管2-2的三种折流板第一折流板17. 1、第二折流板17. 2与第三折流板17. 3,在换热弯管部分13处的右封头8设有弯头间隔条14。在换热器壳体4内设有第一折流板17. 1、第二折流板17. 2与第三折流板17. 3,由这三种板对第二工质在流动时进行折流,增长第二工质的流动线路,增长流动时间,即增加了第二工质与换热直管部分12及换热弯管部分13的热交换时间,所述第一折流板17. 1与第二折流板17. 2为弓形板,第三折流板17. 3为工字形板。在右封头8内设置的若干组弯头间隔条14,保证了换热弯管部分13管间的间隙均勻,由于右封头8内的弯头间隔条14保证了换热弯管部分13间的间隙均勻,提高了换热弯管部分13部分的换热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形管束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4)的左端部固定安装的管板(2),在换热器壳体(4)的左端部连接有管箱(1),在换热器壳体(4)的右端部固定安装有支持板(7),在换热器壳体(4)的右端部连接有右封头(8);在管箱(1)内固定安装有的分程隔板(3),分程隔板(3)将管箱(1)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腔室,在分程隔板(3)上方的管箱(1)上设有第一工质进口(5),在分程隔板(3)下方的管箱(1)上设有第一工质出口(6);在换热器壳体(4 )的下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进口( 9 )与支座(10 ),在换热器壳体(4 )的上侧壁体上设有第二工质出口(11);在管板(2)与支持板(7)之间固定有换热直管部分(12),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与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以换热器壳体(4)的中部对称平面为对称面呈上下对称设置;其特征是在右封头(8)内设有换热弯管部分(13),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上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的右端部与位于换热器壳体(4)中部对称平面下方的换热直管部分(12)的右端部通过换热弯管部分(13)组成一根完整的换热管,换热直管部分(12)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管板(2)与支持板(7)上,在右封头(8)的内部侧壁与外部侧壁之间固定有弯头间隔条 (14),每条弯头间隔条(14)上开设有开口朝上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书曹洪海惠兵袁云中谭德淼阮利竹徐泽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原无锡化工装备总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