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01780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7 03:56
一种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它包括分线盒、中间轴、中间拉线和对称设置的侧轴、连杆、侧拉线和拉线套筒,分线盒前后壁上对应设置T形槽,左右壁上对应设置套筒孔,中间轴两端位于T形槽的竖槽内、与竖槽滑动配合,两侧轴的两端分别位于T形槽的左右侧横槽内、并与横槽滑动配合,连杆两端分别铰接中间轴和侧轴,中间拉线连接中间轴,两拉线套筒分别位于两套筒孔内并与套筒孔滑动配合,拉线套筒的内侧端固接侧轴。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于同行程或两把行程相差不大的锁可以进行同步解锁,达到解锁力均衡的效果;通过合理设定两连杆与中间拉线的夹角,可实现操作力、操作行程更小更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锁止装置,特别是操纵机动车翻转座椅锁止机构的解锁分线机构,属汽车装具

技术介绍
目前中高档轿车中排或后排座椅通常为四、六结构,其中多为座垫与靠背分离安装结构。在保证汽车座椅在满足各项法规、机械强度要求的同时,具有靠背翻折功能,以便增大汽车内部物品盛放空间。基于以上设计要求,为增强座椅靠背固定强度,六背固定方式采用了双锁固定结构一把锁用来将靠背与车身锁止相连,另一把锁用来在座椅靠背旋转中心附近增加限位,增强固定强度。为实现座椅翻折功能,要求乘客在操作一个解锁扣手时同时解两把锁,于是通过使用一分二式解锁分线机构来实现这一设计要求。现有一分二式解锁分线机构如图5所示,其结构包括一个主动拉线、两个分线拉线、滑块及腔体,使用时由同方向设置的主动拉线带动分线拉线运动,传动比为1,操作行程为两个解锁行程中行程最大的一个值。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1.当两把锁的解锁行程不同时,必然存在一把锁先解锁另一把锁后解锁,此时操作者会有明显的顿挫感,感觉到解锁力不均衡;2.两把锁的操作力随着锁内部弹簧的拉伸或压缩量不断增加而增大,即解锁力为F=Kx+b (K为弹簧弹性系数、χ为解锁行程、b为预紧力),故直到最后解锁操作力有可能会超出标准范围; 3.解锁行程为两把锁解锁行程中最大的一个,从而导致解锁行程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之缺陷而提供一种解锁操作力小、操作力均衡的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本专利技术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其特别之处是它包括分线盒、中间轴、中间拉线和对称设置的侧轴、连杆、侧拉线和拉线套筒,所述分线盒前后壁上对应设置T形槽,左右壁上对应设置套筒孔,所述中间轴两端位于T形槽的竖槽内、与竖槽滑动配合,所述两侧轴的两端分别位于T形槽的左右侧横槽内、并与横槽滑动配合,所述连杆两端分别铰接中间轴和侧轴,所述中间拉线连接中间轴,所述两拉线套筒分别位于两套筒孔内并与套筒孔滑动配合,所述拉线套筒的内侧端固接侧轴。上述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所述机构还设有中间环,中间环左右两侧分别固连侧拉线,侧拉线分别穿过侧轴、拉线套筒与锁具连接。上述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所述分线盒顶部设有中间拉线限位套,所述中间拉线从中间拉线限位套、中间环中穿过。上述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所述中间拉线经套在中间轴上的底环连接中间轴ο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解锁操作力大、操作力不均衡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该机构主拉线中间设置,两侧拉线套管对称设置,主拉线动作经连杆、驱动两侧拉线套管动作,实现双锁解锁。本专利技术对于同行程或两把行程相差不大的锁可以进行同步解锁,达到解锁力均衡的效果;通过合理设定两连杆与中间拉线的夹角,可实现操作力、操作行程更小更优。本专利技术具有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外形紧凑、便于操作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杆收回状态示意图; 图3是连杆打开状态示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运动原理分析示意图; 图5是现有一分二式解锁分线机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如下1分线盒,2.T形槽,,3.中间轴,4.侧轴,5.拉线套筒,6.侧拉线;7.中间拉线限位套,8.中间拉线,9.连杆,10.中间环,11.底环,12.套筒孔,21.主动拉线,22.分线拉线,23.滑块。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1-3,本专利技术包括分线盒1、中间轴3、中间拉线8和对称设置的两侧轴4、两连杆9、两侧拉线6和两拉线套筒5。在分线盒前后壁上位置相互对应的设置T形槽2,分线盒左右壁上位置对应的设置套筒孔12。中间轴3的两端位于T形槽的竖槽内,中间轴与竖槽形成滑动配合;所述两侧轴4的两端分别位于T形槽的左、右侧横槽内,侧轴与横槽形成滑动配合。连杆9两端分别铰接中间轴和侧轴,中间拉线8下部连接底环11,底环套在中间轴上。两拉线套筒5分别位于左右套筒孔12内并与套筒孔滑动配合,拉线套筒的内侧端固接侧轴。当向上拉动中间拉线时,中间轴沿T形槽的竖槽向上运动,经连杆9驱动两个侧轴 4沿T形槽的横槽向两侧运动,同时推动两拉线套筒向两侧运动,实现对两把锁的解锁。仍参看图1-3,本专利技术还设有中间环10,中间环左右两侧分别固连侧拉线6,侧拉线分别穿过侧轴4、拉线套筒5,分别与两把锁具的弹性预紧件连接。在分线盒1顶部设有中间拉线限位套7,中间拉线8从中间拉线限位套7、中间环10中穿过,由中间拉线限位套 7、中间环10共同对中间拉线起到限位作用。参看图3,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将分线盒布置于座椅骨架中,并与靠背锁和销轴锁相连接。由于靠背锁和销轴锁均存在初始预紧力,使得两分拉线套筒受到向内的压力F1、F2,侧拉线受向外的拉力F3、F4。当操作人员通过操纵中间拉线向上运动时,使得两拉线套筒向外运动,逐步抵消掉两把锁对其的初始预紧力Fl、F2,并克服不断增加的弹性阻力直至解锁。 靠背解锁后,两把锁对分线盒的压力F1、F2,拉力F3、F4消失,解锁扣受自身的回复力复位, 待靠背锁及销轴锁再次锁止时解锁分线盒再次复位至图示状态。当F3兴F4时,两侧拉线的位置会随之左右调整直到F3=F4为止,即可实现在整个解锁过程中不存在顿挫感,达到操作手感均衡的目的。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运动原理分析如下参看图4,图中虚线表示连杆初始位置,角度为θ 1为19.3° ;图4中点划线表示连杆中间位置,角度为Θ2为45° ;图4中实线表示连杆到达解锁位置角度为θ 3为63.6°。若中间拉线以Vl的速度运动,两拉线套筒以V2的速度向外运动,则有 V1*C0S θ =V2*C0S(90° -θ)所述机构不同位置的传动比i=VI/V2=tan θ在靠背锁和销轴锁即将解锁时阻力达到最大,而此时的传动比也达到最大值 (i=tan63.6° =2)故达到省一半力的目的。当L2=L3且θ 1+Θ 2 < 90°时,从图4中可计算得出中间拉线运动行程为 Ll=5+5. 6=10. 6mm,拉线套筒运动行程为L2=8+4=12mm,可见此结构操作行程Ll <解锁行程 L2,实现操作行程更小的目的。当L2兴L3时,因为两侧拉线左右调整的平衡作用,使得从动侧行程为(L2+L3)/2, 相比现有分线装置从动侧行程为MAX (L2,L3)更小从而达到行程更小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汽车靠背座椅解锁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分线盒(1)、中间轴(3)、中间拉线(8)和对称设置的侧轴(4)、连杆(9)、侧拉线(6)和拉线套筒(5),所述分线盒前后壁上对应设置T形槽(2),左右壁上对应设置套筒孔(12),所述中间轴两端位于T形槽的竖槽内、与竖槽滑动配合,所述两侧轴的两端分别位于T形槽的左右侧横槽内、并与横槽滑动配合,所述连杆(9)两端分别铰接中间轴和侧轴,所述中间拉线(8)连接中间轴(3),所述两拉线套筒(5)分别位于两套筒孔(12)内并与套筒孔滑动配合,所述拉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攻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