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伊凡专利>正文

旋风导流式脱硫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713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旋风导流式脱硫除尘装置属于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湿法净化脱硫除尘技术。现有的诸多型式中不足之处在于设备主体寿命短,脱硫、除尘、脱水效果差,水溶液循环水量大,设备阻力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结构简单,易于采用耐腐蚀的非金属材料制作,烟气入口为旋风和导流盘合成形式,因此,弥补现有脱硫除尘装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除尘。(*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湿法净化脱硫除尘技术。目前国内现有的湿法烟气净化脱硫除尘有诸多型式来实现。不足之处主要是主体寿命短,脱硫、除尘、脱水效果差,结构复杂,水溶液循环水量大,阻力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脱硫、除尘、脱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造价低,循环用水量小的湿法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上述目的的实现方法是如附附图说明图1(a)所示,进气烟道1位于装置主筒体2上方且沿主筒体横断面的切线方向插入主筒体(如附图(b)所示)。进气烟道内和主筒体内腔顶部安装喷淋装置3。主筒体顶部喷淋装置上的喷头是上下喷射型。该喷淋装置的下方有一个导流盘4,导流盘位于进气烟道1的下方,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2所示,导流盘4面与主筒体2轴线方向垂直,导流片10呈幅射状安装在导流盘中心的盲板11上,导流片与水平面的夹角是一个统一定值。在导流盘4下方主筒体2的下部安装环形集液槽5,集液槽底部安装导液管6,将集液槽中的水溶液引至主筒体底部集液池7,集液池上有溢流口8将池中污水溢出主筒体外。附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导流盘结构示意图。图面说明附图1中,1、进气烟道;2、主筒体;3、喷淋装置;4、导流盘;5、集液槽;6、导液管;7、集液池;8、溢流口;9、出气烟道;附图2中,10、导流片;11、盲板。如附图1所示,本装置主筒体1由耐酸水泥贴耐酸瓷板浇注或由麻石砌筑。含尘、二氧化硫的待净化烟气经进气烟道段内部安装的喷淋装置后,成为湿烟气。喷淋头喷出的是混有脱硫剂的水溶液。烟气切向形式进入主筒体,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颗粒与脱硫剂水溶液在两组喷淋装置3的作用下进行充分的混合、接触、洗涤、凝集。然后烟气经过导流盘4上的导流片。在导流片区域,水溶液与烟气再进行充分的接触、撞击,并使混合烟气流气-液-固三相更进一步混合后,经导流片在旋风的作用下高速旋转下降。在离心力作用下,污水在主筒体内壁上形成并朝下方流动的液膜,未被水溶液捕捉的尘粒在旋转离心力作用下,逐渐贴向液膜。分离出来的净化烟气从主筒体底部的出气烟道9引出。从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液体沿主筒体内壁流入集液槽5经导液管6流入主筒体底部的集液池7,经溢流口8溢出主筒体外。上述过程的高效脱硫、除尘、脱水功能体现在设置了切向进气和导流盘的有机结合及其借助于主筒体内壁和内壁上安装的环形集液槽,这是该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除尘、脱硫、脱水效率好,循环用水量少,结构简单。除喷淋装置外,其他部分全部采用高耐磨耐腐材料制作。因此,整个装置与工业锅炉、窑炉可以等同寿命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主体寿命短、维修费用高、不耐腐蚀的难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旋风导流式脱硫除尘装置由进气烟道、主筒体、导流盘、集液槽及导液管、喷淋装置等组成,其特征是:进气烟道设置喷淋装置,进气烟道位于主筒体上部且切向插入主筒体上腔,在主筒体上部进气烟道的下部安装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导流盘,导流盘上方安装有喷淋装置,在导流盘下方主筒体下部安装有环形集液槽,集液槽底部安装有导液管。

【技术特征摘要】
1.旋风导流式脱硫除尘装置由进气烟道、主筒体、导流盘、集液槽及导液管、喷淋装置等组成,其特征是进气烟道设置喷淋装置,进气烟道位于主筒体上部且切向插入主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伊凡高立斌
申请(专利权)人:孙伊凡高立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