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26039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3 17:06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支持部及延伸出支持部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弯曲的第一、第二接触尾,所述弯曲后的第一、第二接触尾形成一个收容穴,所述焊接元件收容于收容穴内,这样的设计使得焊接元件更方便的植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可安装焊接元件的导电端子结构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两电路板之间的高密度信号传输,电连接器经常以安装在电路板上的锡球来传输。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09年10月22日公告的美国专利公告第 2009/0264023A1号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安装在电路板上可对接的公、母连接器。 所述公、母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包括水平安装部。在安装过程中,第一步首先锡球被焊接到水平的安装部,在接下来的焊接过程中,锡球最终在高温下熔化被电性连接到电路板上。因此,锡球在最初的位置,一个焊接过程没有一个机械组合过程有效。还可参考2009年10月22日公告的美国专利公告第6,679,709B2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从主体部的一边延伸出的一对弯曲的接触臂。所述一对接触臂之间形成一个开口用以安装焊接元件从而安装到电路板上。所述焊接元件延伸出主体部,可能不能与端子稳定接触。还可参考2010年4月13 日公告的美国专利公告第7,695,329号也揭示了一种在焊接处相似的方案,通过锡球实现连接。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使焊锡元件更方便的植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 及自主体部延伸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支持部及延伸出支持部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弯曲的第一、第二接触尾,所述弯曲后的第一、第二接触尾形成一个收容穴,所述焊接元件收容于收容穴内。所述第一、第二接触尾垂直于主体部,焊接元件与主体部成一直线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接触尾在同一平面但相互分开,所述第一、第二接触尾的自由端位于主体部相反的两侧。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形的框架及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及扣持住框架的弯曲部,使框架与绝缘本体固持。所述安装部比主体部宽,所述导电端子窄的部分是与主体部、支持部及第一、第二接触尾一体成形的。所述支持部与主体部共面且焊接元件位于支持部上。所述支持部包括一个与收容穴相连的凹陷部便以收容焊接元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先在导电端子的安装部设计一个内孔,以便在第一、第二接触尾之间设计一细缝,使第一、第二接触尾分开,第二步垂直于安装部沿相反的方向弯曲第一、第二接触尾,所述第一、第二接触尾弯曲后形成一个收容穴。所述在弯曲之前先冲压安装部使第一、第二接触尾自支持部延伸而出,所述弯曲后形成的收容穴包括内孔的一部分,内孔剩余的部分为支持部上的凹陷部。所述弯曲步骤包括制造共面的第一、第二接触尾且第一、第二接触尾与支持部垂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焊锡元件的植入方法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一、第二绝缘本体未安装在第一、第二电连接器上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与固持件的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的第一、第二部分的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相配合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端子弯曲前的立体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端子弯曲后的立体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台座与焊接元件的分离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焊接元件与台座安装在一起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0及收容第一电连接器10的第二电连接器20。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若干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端子模组2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上用以固持第一端子模组2的第一固持件3。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与第一电连接器10在结构上相似,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 4、若干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内的第二端子模组5,及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4上用以固持第二端子模组5的第二固持件6。如图3和4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含左壁12、右壁13、前壁14及后壁15。 所述左壁12和右壁13包括第一狭槽121、131,所述第一狭槽121、131收容一对第一固持件3。其次,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一对平行横向贯穿连接左壁12和右壁13的桥架16、17, 所述桥架16、17形成若干收容第一端子模组2的横向通道1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包括底壁41及从底壁41延伸出的四个侧壁。所述四个侧壁一体成形形成一个矩形的收容空间42用以收容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底壁41包括一对第二狭槽411、412用以收容一对第二固持件6。如图5和8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和第二端子模组5结构相同,每个端子模组都包括第一部分21及装配于第一部分21上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包括第一框架23及若干安装在第一框架23上的第一导电端子M,所述第二部分22包括第二框架25 及若干安装在第二框架25上的第二导电端子26。所述第一导电端子M包括水平连接部 M1,第二导电端子沈包括隆起部沈1,所述隆起部261沿着垂直的方向与水平连接部241 排成一直线。如图9和10所示,所述当第一、第二电连接器10、20相配合时,第一端子模组2的水平接触部241和隆起部261与第二端子模组5相应的隆起部261和水平接触部241相连接。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固持件3和第二固持件6由金属板材制成。所述第一固持件3和第二固持件6具有相同的结构都包括一个水平的配合部31及从配合部31的一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32。所述配合部31包括若干倒刺311及侧向突起部312。所述弯曲部32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垂片321,所述相邻的垂片321之间形成凹槽322。如图3和7所示,所述第一框架23和第二框架25部分收容于凹槽322内,因此第一、第二框架23、25夹持于相邻的垂片321之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和第二端子模组 5分别被第一固持件3和第二固持件6所固持。所述第一固持件3的配合部31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的狭槽121、131内。所述第二固持件6的配合部31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的狭槽411、412内。所述为了改善安装力度,倒刺311和侧向突起部312固持于狭槽121、131、 411、412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M和第二导电端子沈通过焊接元件被焊接到电路板上,所述焊接元件如锡球7。如图9和10所示,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M、26由金属才板材制成并且包括相同的连接台座8与水平连接部241和隆起部261相连接。如图11所示,所述连接台座8包括水平的主体部81及延伸出主体部81且与主体部81共面的安装部82。如图10所示,所述主体部81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82 包括支持部821及一对延伸出支持部821的第一、第二接触尾822、823。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支持部821和第一、第二接触尾822、823 —体成形,其中狭窄的部分沿着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对、26的竖直方向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德W克拉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