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大斜视角的机载SAR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230464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斜视角的机载SAR成像方法,其步骤:(1)构建回波信号模型;(2)信号成像处理,其步骤:(2-1)对点目标信号进行距离向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方位向快速傅里叶变换;(2-2)距离向傅里叶逆变换并对其信号相位进行精确处理;(2-3)乘以ChirpScaling因子;(2-4)距离向傅里叶变换;(2-5)乘以距离补偿因子;(2-6)距离向傅里叶逆变换;(2-7)乘以方位补偿因子;(2-8)方位向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压缩后的SAR图像信号。该方法在大斜角下对点目标成像,能得到良好峰值旁瓣比、积分旁瓣比;用SAR脉冲压缩技术和合成孔径技术可在距离向和方位向获较高空间分辨率;在时域进行距离迁徙校正,简化回波信号距离模型,减少二维耦合量,运用精确相位展开,实现对信号精准校正,有较快处理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适用于大斜视角的机载SAR成像方法,属于遥感图像处理

技术介绍
“合成孔径”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6月美国古德依尔公司的卡尔 威利(CarlWiley)提出用频率分析的方法改善雷达的角分辨率,并于1952年研制出一种“多普勒波束锐化”系统,该系统是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最初模型,与卡尔 威利进行工作的同时,伊利诺大学控制系统实验室开始独立研究合成孔径雷达(SAR),并且证实了用频率分析法确实能改善雷达的角分辨率。1953年7月,得到了第一张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953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的暑期讨论会上,许多学者提出了利用载机运动可将雷达的真实天线综合成大尺寸的线性天线阵列的新概念。用这种观点除了能解释提高雷达角分辨率的原理以及正侧视工作方式能得到最佳角分辨率外,还使人们认识到合成孔径有经相位校正求和与不经相位校正求和之分,即有聚焦工作方式和非聚焦工作方式之分,认识到由于雷达脉冲工作体制必然带来距离模糊和方位模糊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使人们对合成孔径原理的认识深化了一步。这一时期的工作仅限于对合成孔径原理的分析,信号处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亚楠万智龙郑和刘文渊周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