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撑机构。该回转支撑机构包括:五轮均衡梁(10);三轮均衡梁(20),可转动地设置在五轮均衡梁(10)的第一端;第一两轮台车组(30),可转动地连接在五轮均衡梁(10)的第二端,包括第一两轮均衡梁(31),以及第一车轮组(32)和第二车轮组(33);第五车轮组(40),连接在三轮均衡梁(20)的第一端;第二两轮台车组(50),可转动地连接在三轮均衡梁(20)的第二端,包括第二两轮均衡梁(51),以及第三车轮组(52)和第四车轮组(53)。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转支撑机构,具有更大的支撑载荷,提高了整个回转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增加了回转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回转支撑机构。
技术介绍
在大型起重及散料输送机械的回转支撑机构中,通常采用台车组进行支撑和回转动作,现有回转机构采用四轮台车组组合,四轮台车组组合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对于回转机构具有很好的支撑效果,且能够承受较大的承重载荷。但是对于具有更大载荷的大型回转机构而言,四轮台车组组合的承载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不能够满足大型回转机构的承载要求。随着大型装备的回转上部重量及偏心的增加,就会造成四轮台车组组合的轮压过大,影响回转车轮及轨道的使用寿命,如果选择通过增加回转轨道直径的方法来提高整个四轮台车组组合的承载重量,将会使整个回转机构的外形及重量增加,从而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回转支撑机构,具有更大的支撑载荷,能够适用于质量较大的回转机构,提高了整个回转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增加了回转支撑机构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回转支撑机构,包括五轮均衡梁,通过五轮铰轴设置在回转支撑机构下部;三轮均衡梁,可转动地设置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一端;第一两轮台车组,设置在回转轨道上,并可转动地连接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二端,包括第一两轮均衡梁,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两轮均衡梁两端的第一车轮组和第二车轮组;第五车轮组,设置在回转轨道上,并连接在三轮均衡梁的第一端;第二两轮台车组,设置在回转轨道上,并可转动地连接在三轮均衡梁的第二端,包括第二两轮均衡梁,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两轮均衡梁两端的第三车轮组和第四车轮组。进一步地,在第一车轮组、第二车轮组、第三车轮组、第四车轮组以及第五车轮组的车轮轴两端均设置有支撑轴承,在支撑轴承外可转动地设置有轴承外壳,三轮均衡梁、第一两轮均衡梁和第二两轮均衡梁均连接至轴承外壳。进一步地,三轮均衡梁通过三轮铰轴连接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一端,第一两轮均衡梁通过两轮铰轴连接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二端,第二两轮均衡梁通过两轮铰轴连接在三轮均衡梁的第二端。进一步地,三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小于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第五车轮组的中心点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大于第二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进一步地,三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为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的三分之二,第五车轮组的中心点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为第二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的两倍。进一步地,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沿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一车轮组与第二车轮组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连线上;第二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沿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三车轮组与第四车轮组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连线上;三轮铰轴的中心点沿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投影位于第二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与第五车轮组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连线上;五轮铰轴的中心点沿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投影位于三轮铰轴与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连线上。进一步地,两轮铰轴包括上半圆铰轴座,与三轮均衡梁或者五轮均衡梁固定连接;下半圆铰轴座,与两轮均衡梁或者三轮均衡梁固定连接;中间铰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半圆铰轴座和下半圆铰轴座之间;端盖,可拆卸地连接在中间铰轴两端,在端盖的边缘具有卡勾,卡勾将上半圆铰轴座和下半圆铰轴座与中间铰轴卡合在一起,上半圆铰轴座和下半圆铰轴座之间具有转动间隙。进一步地,中间铰轴的中部具有凸起的台阶轴,上半圆铰轴座和下半圆铰轴座的相应部位具有与台阶轴配合的凹形槽。进一步地,在五轮均衡梁的梁杆之间、三轮均衡梁的梁杆之间、三轮均衡梁与轴承外壳之间、两轮均衡梁的梁杆之间以及两轮均衡梁与轴承外壳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板。进一步地,三轮均衡梁与五轮均衡梁的第一端之间、第一两轮均衡梁与五轮均衡梁的第二端之间、以及第二两轮均衡梁与第三均衡梁的第二端之间通过销轴和/或滑动轴承连接。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回转支撑机构包括通过五轮均衡梁连接在一起的三轮台车组和第一两轮台车组所组成的五轮台车组,三轮均衡梁可转动地设置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一端,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均衡梁可转动地设置在五轮均衡梁的第二端。三轮台车组与两轮台车组配合使用,相对于四轮台车组有效的增加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结构简单,在车轮轮压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车轮和回转轨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性能。第五车轮组的中心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为第二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三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的两倍,三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为第一两轮台车组的两轮铰轴的中心点至五轮铰轴的中心点的水平投影距离的三分之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相对于四轮台车组,承载能力增加了四分之一。在两轮均衡梁与轴承外壳之间、三轮均衡梁与轴承外壳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板,有效地增加了均衡梁与轴承外壳的连接强度,以及均衡梁的支撑强度,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整体结构强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回转支撑机构的台车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R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图3的R2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图1的C-C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根据图1的D-D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回转支撑机构包括有通过五轮铰轴 11设置在回转支撑机构下部的五轮均衡梁10,在五轮均衡梁1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有三轮均衡梁20,在五轮均衡梁1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两轮台车组30。第一两轮台车组30包括第一车轮组32和第二车轮组33,以及连接第一车轮组32和第二车轮组33 的第一两轮均衡梁31,第一车轮组32和第二车轮组33分别设置在第一两轮均衡梁31的两端。三轮均衡梁20连接第五车轮组40和第二两轮台车组50,其中第五车轮组40设置在回转轨道60上,并连接在三轮均衡梁20的第一端。第二两轮台车组50可转动地连接在三轮均衡梁20的第二端,包括设置在回转轨道60上的第三车轮组52和第四车轮组53,以及连接第三车轮组52和第四车轮组53的第二两轮均衡梁51,第三车轮组52和第四车轮组 53分别设置在第二两轮均衡梁51的两端。第五车轮组40和第二两轮台车组50配合形成三轮台车组,三轮台车组和第一两轮台车组30配合形成五轮台车组,相对于四轮台车组,在可以对各个车轮组的承重载荷进行合理分配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适用范围,能够满足载荷较大的回转机构的承重要求,结构简单,在车轮轮压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车轮和回转轨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回转支撑机构的性能。在第一车轮组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卫,肖峰,唐慧永,李超,唐堂,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物料输送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