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艺豪专利>正文

一种千斤顶顶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2575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千斤顶顶杆,它由千斤顶顶杆、凹槽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下方留有凹槽,凹槽与千斤顶顶头相匹配,千斤顶顶杆长度从30米至1米以25厘米的阶梯距离而配备,使用时,将现场能使千斤顶顶住的千斤顶顶杆首先放入事故车厢支点,然后使千斤顶顶杆松动卸压,使事故车厢往下行程几公分,周而复始多次操作,每次更换逐个缩短的千斤顶顶杆,直至使用1米的千斤顶顶杆,从而达到事故车厢安全落地的目的,其有益效果是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有实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顶杆,尤其涉及一种有凹槽的千斤顶顶杆,属于千斤顶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技术的千斤顶,其行程比较短,造成火车动车从桥上垂直掉落后,无法配套使用,从而造成了将火车动车车厢自由落地,不但继续损害车厢设备,还会使车厢内万一有活人存在而遭受第二次撞击身亡,在本技术未作出之前,无有凹槽的千斤顶顶杆的使用,检索专利文献,无该技术的技术方案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有凹槽的千斤顶顶杆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有凹槽的千斤顶顶杆,该千斤顶顶杆可配套使用在普通千斤顶上,通过多次替换逐渐缩短的千斤顶顶杆,达到车箱体缓慢安全落地的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千斤顶顶杆、凹槽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下方留有凹槽,凹槽与千斤顶顶头相匹配,千斤顶顶杆长度从30米至 1米以25厘米的阶梯距离而配备,使用时,将现场能使千斤顶顶住的千斤顶顶杆首先放入事故车厢支点,然后使千斤顶顶杆松动卸压,使事故车厢往下行程几公分,周而复始多次操作,每次更换逐个缩短的千斤顶顶杆,直至使用1米的千斤顶顶杆,从而达到事故车厢安全落地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有实用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1中1.千斤顶顶杆,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由千斤顶顶杆1、凹槽2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1下方留有凹槽 2,凹槽2与千斤顶顶头相匹配,千斤顶顶杆1长度从30米至1米以25厘米的阶梯距离而配备,使用时,将现场能使千斤顶顶住的千斤顶顶杆1首先放入事故车厢支点,然后使千斤顶顶杆1松动卸压,使事故车厢往下行程几公分,周而复始多次操作,每次更换逐个缩短的千斤顶顶杆1,直至使用1米的千斤顶顶杆1,从而达到事故车厢安全落地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千斤顶顶杆,由千斤顶顶杆(1)、凹槽( 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1)下方留有凹槽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斤顶顶杆,其特征在于凹槽( 与千斤顶顶头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斤顶顶杆,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1)长度从30米至1米以25厘米的阶梯距离而配备。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千斤顶顶杆,它由千斤顶顶杆、凹槽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下方留有凹槽,凹槽与千斤顶顶头相匹配,千斤顶顶杆长度从30米至1米以25厘米的阶梯距离而配备,使用时,将现场能使千斤顶顶住的千斤顶顶杆首先放入事故车厢支点,然后使千斤顶顶杆松动卸压,使事故车厢往下行程几公分,周而复始多次操作,每次更换逐个缩短的千斤顶顶杆,直至使用1米的千斤顶顶杆,从而达到事故车厢安全落地的目的,其有益效果是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有实用性。文档编号B66F3/00GK202164074SQ20112028199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4日专利技术者吴艺豪 申请人:吴艺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千斤顶顶杆,由千斤顶顶杆(1)、凹槽(2)组成,其特征在于千斤顶顶杆(1)下方留有凹槽(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艺豪
申请(专利权)人:吴艺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