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澄清专利>正文

墙式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17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墙式沉淀池,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的沉淀墙、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泥装置,在壳体内设置多组沉淀墙,沉淀墙的排列方式为相邻两道沉淀墙互为镜像,相邻两道沉淀墙的进水侧围成原水分配渠,出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分配渠和清水集水渠,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墙式沉淀池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使每根斜管或每组斜板都在相同的压差下工作,原水分配和清水收集都很均匀,可显著改善出水质量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大大提高了沉淀池面积利用率。同时具有表面负荷高、防止青苔繁殖、排泥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沉淀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CN2414822Y专利公开一种沉淀器,该沉淀器具有一壳体, 一设置在 壳体上的进水管, 一排泥管和一清水出水管,在壳体内沿垂直方向重叠设 置至少一组由多个倾斜引导部件组成的沉淀室,引导部件为斜管或斜板, 沿立面布置,称为沉淀墙,斜管或斜板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在沉淀墙的 两侧。该沉淀器存在着在工程应用中容易出现流水分配不均,沉淀池面积 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墙式沉淀器占地面积大,被处理液体流动 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由若干道沉淀墙构成的沉淀墙式沉淀池。本技术的墙式沉淀池,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的沉淀墙、设置 在壳体底部的排泥装置,在壳体内设置多组沉淀墙,沉淀墙的排列方式为 相邻两道沉淀墙互为镜像,相邻两道沉淀墙的进水侧围成原水分配渠,出 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分配渠和清水集水渠, 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本技术的进一步解决方案为-在壳体内,在沉淀墙的两端与其纵向方向垂直地设置原水分配隔墙和 清水集水隔墙,隔墙上的开孔分别与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相通,并沿 多孔墙的垂直方向分布;原水分配隔墙上的开孔与原水自絮凝反应池相通;清水集水隔墙外侧还设置一出水堰,在清水集水隔墙和出水堰之间形 成清水渠;在壳体的顶部可移动地设置刮吸泥机,吸泥机包括若干根吸泥管,吸泥管的吸口临近壳体的底部。本技术的再一解决方案为在壳体内设置一托板,沉淀墙安装在 托板上,在清水集水渠的上部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与一清水渠连通。原水配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伸展方向水平流动并均匀分配到每根斜管 或每组斜板中,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按照与原水配水渠内的水流相同的方向 流动;原水配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立面方向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流动并均匀 分配到每根斜管或每组斜板中,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按照与原水配水渠内的 水流相同的方向流动。本技术的墙式沉淀池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使每根斜管或每组 斜板都在相同的压差下工作,原水分配和清水收集都很均匀,可显著改善 出水质量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大 大提高了沉淀池面积利用率。同时具有表面负荷高、防止青苔繁殖、排泥 方便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伸展方向水平流动的 沉淀墙式沉淀池的俯视图图2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伸展方向水平流动的 沉淀墙式沉淀池的A-A剖视图图3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伸展方向水平流动的 沉淀墙式沉淀池的B-B剖视图图4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伸展方向水平流动的 沉淀墙式沉淀池的C-C剖视图图5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立面方向自下而上流 动的沉淀墙式沉淀池的俯视图图6为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内的水沿沉淀墙立面方向自下而上流 动的沉淀墙式沉淀池的D-D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描述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参见图l、图2、图3、图4,本技术沉淀墙式沉淀池,或者称墙 式沉淀池,主要包括隔壳体3、沉淀墙5、刮吸泥机4、隔墙ll、隔墙12、 出水堰9、原水配水多孔墙2、清水集水多孔墙8等。沉淀墙5安装在基台15上,相邻两道沉淀墙5互为镜像,互为镜像的 相邻两道沉淀墙5的进水侧围成原水配水渠6、出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7, 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配水渠6和清水集水渠7,每道沉淀墙5的 两侧分别为原水配水渠6和清水集水渠7,相邻两道沉淀墙5共用一条原 水配水渠6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7。刮吸泥机4设置若干根吸泥管14分 别插入到原水配水渠6和清水集水渠7的底部,原水配水渠6和清水集水 渠7的底部为集泥室16,吸泥管的吸口临近壳体的底部,并可以沿着固定 在沉淀池壳体3顶部的轨道移动。在壳体3内,在沉淀墙的两端与其纵向方向垂直地设置原水分配隔墙 11和清水集水隔墙12,隔墙11、 12上的开孔2、 8分别与原水配水渠6和 清水集水渠7相通,并沿多孔墙的垂直方向分布。清水集水隔墙12外侧还设置一出水堰9,在清水集水隔墙12和出水 堰9之间形成清水渠13。在出水堰9外设置出水管10,或其他收集装置。工作原理原水自絮凝反应池1通过隔墙11上的原水配水多孔墙2均 匀流入原水配水渠6,原水在原水配水渠6内沿沉淀墙5伸展方向流动, 再均匀地分配进入沉淀墙5,水中的悬浮颗粒沉淀到斜管或斜板底部集聚 成泥渣滑落回沉淀墙5的原水配水渠6底部的集泥室16,清水流过沉淀墙 5进入清水集水渠7,清水在清水集水渠7内按与原水在原水配水渠6内的 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再通过隔墙12上的清水集水多孔墙8流入清水 渠13再越过出水堰9进入出水管10排出;刮吸泥机4通过传动装置带动 沿着沉淀墙5伸展方向来回移动抽吸排出原水配水渠6底部集泥室16内的 泥渣和清水集水渠7底部的积泥。参见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与图1、 2所示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 是沉淀墙5安装在托板18上。集水槽17设置在清水集水渠7的上部,与 清水渠13连通。工作原理原水自下而上流入原水配水渠6,原水在原水配水渠6内 沿沉淀墙5立面方向流动,再均匀地分配进入沉淀墙5,水中的悬浮颗粒 沉淀到斜管或斜板底部集聚成泥渣滑落回沉淀墙5的原水配水渠6底部的 集泥室16,清水流过沉淀墙5进入清水集水渠7,清水在清水集水渠7内 按与原水在原水配水渠6内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自下而上流动流入上部 集水槽17,再汇流到清水渠13进入出水管10排出;泥渣沉积到下部集泥 室16再通过排泥管排出。权利要求1、 一种墙式沉淀池,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的沉淀墙、设置在壳体 底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壳体内设置多组沉淀墙,沉淀墙的 棑列方式为相邻两道沉淀墙互为镜像,相邻两道沉淀墙的迸水侧围成原水 分配渠,出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分配渠和 清水集水渠,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壳体内,在沉 淀墙的两端与其纵向方向垂直地设置原水分配隔墙和清水集水隔墙,所说 隔墙上的开孔分别与原水配水渠和清水集水渠相通,并沿多孔墙的垂直方 向分布。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说原水分配隔墙上 的开孔与原水自絮凝反应池相通。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清水集水隔墙外 侧还设置一出水堰,在清水集水隔墙和出水堰之间形成清水渠。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顶部可移动 地设置刮吸泥机,所说吸泥机包括若干根吸泥管,吸泥管的吸口临近壳体 的底部。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壳体内设置一 托板,所说沉淀墙安装在托板上,在清水集水渠的上部设置集水槽,所说 集水槽与一清水渠连通。专利摘要本技术的墙式沉淀池,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的沉淀墙、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泥装置,在壳体内设置多组沉淀墙,沉淀墙的排列方式为相邻两道沉淀墙互为镜像,相邻两道沉淀墙的进水侧围成原水分配渠,出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分配渠和清水集水渠,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墙式沉淀池,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的沉淀墙、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说壳体内设置多组沉淀墙,沉淀墙的排列方式为相邻两道沉淀墙互为镜像,相邻两道沉淀墙的进水侧围成原水分配渠,出水侧围成清水集水渠,每道沉淀墙的两侧分别为原水分配渠和清水集水渠,相邻两道沉淀墙共用一条原水配水渠或共用一条清水集水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澄清
申请(专利权)人:刘澄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