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433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交换设备,包括一个壳体及一个热交换器,所述壳体具有一个第一空间及一个与相对第一空间相隔离的第二空间,且其具有一个第一导流口及一个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二导流口连通第一、二空间,所述热交换器是设于壳体内,且其位于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透过上述热交换器所述第一、二空间进行热交换散热,能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进而又有效达到防止异物侵入的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热交换设备,尤指一种具有提升热交换效率,进而得有效达到防止异物侵入的效果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热的传导主要具有三种方式,即为传导、对流、及辐射三种,其中传导是热由介质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方式;对流是空气或水等流体受热后密度改变,造成循环流动;不靠任何介质的直接传递则为辐射。然而,对流体来说最主要且有效的传热方式为对流;如参阅图8所示为现有热交换机6具有复数导流口、一个第一空间62及一个第二空间63,其中所述第一、二导流口611、612及第三、四导流口 613、614分别开设在相邻热交换机6—端及其另一端,并所述第一导流口 611相对所述第二导流口 612,且连通所述第一空间62,所述第三导流口 613相对第四导流口 614,且连通所述第二空间63。另外,前述第二导流口 612及第三导流口 613分别对接一个风扇7,所以当现有热交换机6装设在一个通讯机箱8或机柜进行热交换时,透过第三导流口 613的风扇7强制引导气流进入第二空间63内,并再由所述第四导流口 614将气流引导入所述通讯设备8内,同时所述第二导流口 612的风扇7亦会强制将通讯机箱8内电子组件所散发的热量排出到第一空间62内,然后再经所述第一导流口 611排出外面,以达到热交换的效果。但是,现有热交换机6虽可达到热交换的目的,但其却无法防止异物由外界进入通讯机箱8,详细说明如后即所述第三、四导流口 613、614与第二空间63及通讯机箱8内的容置空间81相互连通,故使得异物(如灰尘、水气)容易随着风扇7强制引导的气流带入所述通讯机箱8内,以导致通讯机箱内的电子组件受潮损坏,或是灰尘附着在电子组件上而损坏。以上所述,常用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无法防止异物侵入通讯机箱内的效果;2.热交换效率不佳;3.散热效果不佳。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常用技术的问题,即为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急需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一个壳体内设置一个热交换器,并由所述热交换器于所述壳体内各自独立界定的第一、二空间内进行热交换散热,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及防止异物侵入的热交换器。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绝佳散热效果的散热交换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包括一个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空间及至少一个与相对所述第一空间相隔离的第二空间,一个第一导流口及一个第二导流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壳体上,且其分别对应连通前述第一、二空间;及一个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其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所以通过本技术结构的设计,能有效大幅提升热交换效率,达到绝佳散热及防止异物侵入的效果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热交换器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图8为现有的实施态样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热交换设备 ...1第二腔室 ..221壳体 ...10连接部 ..23第— 壳体 ...101通道 ..231第二.壳体 ...102散热鳍片 ..25第— 导流口 ...104热管.26第二.导流口 ...105冷凝端 ..261第—-空间 ...13蒸发端 ·.262第二.空间 ...14腔室 ..264隔板 ...15第—强制对流件..40第—-通风孔 ...161第—入风侧 ..401第二.通风孔 ...162第—出风侧 ..402热交换器 ...20第二强制对流件..41冷凝部 ...21第二入风侧 ..411第一-腔室 ...211第二出风侧 ..412蒸发部 ...22毛细结构 ..50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设备,请参阅图1、2、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热交换设备1包括一个壳体10及一个热交换器20,前述壳体10具有一个第一导流104、一个第二导流口 105、至少一个第一空间13及至少一个第二空间14,其中所述壳体10由一个第一壳体101及一个第二壳体102对接构成,并共同界定前述第一空间13及第二空间14。前述第一导流104及第二导流口 105分别开设在所述壳体10上,且其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空间13及第二空间14相连通,而所述第一空间13与相对第二空间14相隔离,亦即如参阅图1所示,图中前述第一空间13是不连通所述第二空间14。前述热交换器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13与第二空间14之间,且其内还填充有一个工作流体,前述工作流体于所述较佳实施以冷媒做说明表示,但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实施时,也可利于蒸发散热的流体如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皆为所述的工作流体。另外,前述热交换器20包含一个冷凝部21、一个蒸发部22及一个连接部23,所述冷凝部21及蒸发部2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二空间13、14内,所述连接部23则设于所述第一、二空间13、14之间,且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凝部21及蒸发部22 ;所述较佳实施前述冷凝部21与蒸发部22及连接部23表示为管体做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事先依照壳体10内的空间及散热效果的需求,设计前述冷凝部21、蒸发部22及连接部23选择为一个具有腔室的板体,或其它具有腔室的形体。参阅图3所示,辅以参阅图1,前述冷凝部21及蒸发部22内分别界定有一个第一腔室211及一个第二腔室221 ;并所述连接部23是由复数管体所构成,且所述管体呈等间距排列设置或呈非等间距排列设置;并且所述复数管体内界定有一通道231,所述通道231系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二腔室211、221,其用来分别供汽态的工作流体及液态的工作流体流动。另外前述每一管体彼此相邻间设有复数散热鳍片25,所述散热鳍片25用以辅助加速散热。而前述壳体10还设有至少一个隔板15,所述隔板15设于所述蒸发部22与冷凝部21之间,如图1所示前述隔板15形成在连接部23的两端之间的位置,以与所述连接部23形成为一体,且其外周侧紧密贴靠在相对所述壳体10的内侧,用以区隔所述第一空间13及第二空间14,令第一空间13与第二空间14形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所以当一个气流引导入所述第二空间14内时,令所述第二空间14内的蒸发部22会立即吸附前述气流的热量,并透过所述第二腔室221内的液态的工作流体吸收热量后而产生蒸发,以转换为汽态的工作流体,又因所述第一空间13内的冷凝部21温度较低故使汽态的工作流体会沿对应前述通道231朝第一腔室211方向流动,直到所述汽态的工作流体流动至所述冷凝部21冷却后,迅速转换为液态的工作流体产生回流,所述液态的工作流体是由重力沿所述通道231回流至蒸发部22而继续汽液循环,以有效大幅提升热交换效率,进而达到绝佳散热及防止异物侵入的效果。请参阅图4所示为前述热交换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渊吕智杰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