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6493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互配的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端子(11)及金属遮蔽壳体(12),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金属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周,金属遮蔽壳体(12)具有框体结构(120)以及延伸入其内的弹片(1211)。金属遮蔽壳体(12)可对连接器提供电磁遮蔽功效,弹片可与第二连接器中的接地端子弹性接触,提高金属遮蔽壳体的电磁遮蔽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电磁遮蔽装置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人的生活受惠于电器产品的便利,但也处于电磁波充斥的环境里。尤其是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或是高频传输的通讯产品,其本身的电磁辐射容易散逸到周围环境中,与邻近的电子产品产生干扰,甚至对人体有可能造成损害。因此,有关于防电磁干扰的问题逐渐成为重要的课题。连接器作为重要的电子组件,随着信号传输速度的提高,电磁干扰现象也随之增加,配置有防电磁干扰措施的连接器也得到进一步的采用。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 M303534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具有遮蔽装置的连接器。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以及多个接脚,而接脚的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外面,并焊接于电路板上。连接器的遮蔽装置包括了壳体以及防漏凸块,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并包括了多个遮蔽面。同时,遮蔽面至少具有一长形缺口, 而长形缺口对应显露接脚。防漏凸块则配置于具有长形缺口的遮蔽面上,且防漏凸块导通接脚中的接地接脚。然而,由于防漏凸块与接地端子直接搭接,可能会有电性导通不良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连接器进行改良以克其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电磁遮蔽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互配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及金属遮蔽壳体,第一端子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包括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金属遮蔽壳体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外周,金属遮蔽壳体具有框体结构以及延伸入其内的弹片;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第二端子包括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分别与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金属遮蔽壳体的弹片与第二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金属遮蔽壳体可对连接器组件提供良好的电磁遮蔽功效,且金属遮蔽壳体的弹片与相应接地端子弹性接触,从而达成可靠的接地回路,进一步提高金属遮蔽壳体的电磁遮蔽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前壁、后壁,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前壁、 后壁;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组装至绝缘本体的外面的金属遮蔽壳体,金属遮蔽壳体包括由前面、后面以及左、右侧面相连而围成的框体结构,金属壳体还包括延伸入框体结构内且可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弹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金属遮蔽壳体可对连接器提供良好的电磁遮蔽功效,且金属遮蔽壳体的弹片可与对接连接器连接,进一步提高金属遮蔽壳体的电磁遮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用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连接器组件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1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9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连接器组件100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可互配的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且第一连接器100、第二连接器200安装至相应的电路板300上。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上的若干第一端子 11以及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0外周的金属遮蔽壳体12。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由前壁101,后壁102以及与前壁101、后壁102相连接的左、 右侧壁103所围成的收容空间104。一横向延伸的隔壁105设置于收容空间104的中间位置。前壁101及后壁102的内侧设有若干收容槽1011、1022。隔壁105的前、后面设有若干凹槽1051、1052,且凹槽1051、1052分别与相邻近的收容槽1011、1022相对布置。此外,前壁101及后壁102的内侧还分别设置三个开槽1013、1023。第一端子11成前后两排且以隔壁105为中心镜像排布。第一端子11包括固持部 111,自固持部111底端向外延的尾部113,自固持部111顶端向内延伸的弹性接触部112。 弹性接触部112具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弹性接触臂1121及第二弹性接触臂1122。第一弹性接触臂1121收容于收容槽1011/1022内,第二弹性接触臂1122收容于凹槽1051、 1052内。此外,第一弹性接触臂1121上设有突出部1123,该突出部1123向前延伸入收容空间104内。第二弹性接触臂1122的自由末端IlM向后延伸入收容空间104内。第一端子11的尾部113焊接至电路板300上的第一金属片302上。金属遮蔽壳体12包括由前面121、后面122以及左、右侧面123相连而围成的框体结构120。若干弹片1211、1222自金属壳体12的前、后面121、122向内延伸入该框体结构120内。此外,若干凸片1213、1223自金属壳体12之前、后面121、122向外突出。凸片 1213、1223焊接至电路板300的第二金属片303。金属遮蔽壳体12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0的外面,弹片1211、1222穿过开槽1013、 1023并延伸入收容空间104内。此外,金属遮蔽壳体12的左、右面123上还设有固持片 1231,且这些固持片1231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0的左、右侧壁103上的定位槽1031内。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20上的若干第二端子 21。第二绝缘本体20包括由前壁201,后壁202以及与前壁201、后壁202相连接的左、右侧壁203所围成的收容腔204。前壁201及后壁202的内、外侧上设有若干大致成颠倒U 型的收容槽2011、2021。第二端子21成前后两排且镜像排布。第二端子21包括固持部211,自固持部211 底端向外延伸尾部213,自固持部111顶端向上延伸的大致成颠倒U型的接触部212。接触部212固定于收容槽2011/2021内。接触部212具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接触臂2121 及第二接触臂2122。第一接触臂2121上设有台阶部2123。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第二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第一接触臂2121、第二接触臂2122被夹持于第一端子11的弹性接触部112的第一弹性接触臂1121、 第二弹性接触臂1122之间,且第一弹性接触臂1121上的突出部1123抵靠于第一接触臂 2121的台阶部2123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包括二十四对第一端子1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各端子依次为 G、D、D、G、D、D、G、D、D、G、D、D ;D、D、G、D、D、G、D、D、G、D、D、G ;其中 G 表示该端子是接地端子,而D表示该端子是信号端子,且每相邻的一对传输数据的端子为差分信号对。而金属遮蔽壳体12的弹片1211/1222则位于第一号对接地端子的左侧、第十二与十三号信号端子之间、第二十四号接地端子的右侧。第二连接器100包括三十对第二端子2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互配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及金属遮蔽壳体,第一端子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包括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金属遮蔽壳体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外周,金属遮蔽壳体具有框体结构以及延伸入其内的弹片;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第二端子包括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分别与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金属遮蔽壳体的弹片与第二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赐庆陈定成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