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8143 阅读:3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属化工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由外壳、转筒、电极、填料层、绝缘层和混合液入口、轻重相出口等组成。转筒置于中心部位,并用作一电极,另一电极置于转筒电极的外侧,之间构成外电场。装置外壳上配有轻、重相出口和混合液入口。待分离的混合液进入本装置后,在外电场作用下,混合相内的水液滴聚结变大,然后在混合相进入转筒,在离心力场作用下实现油水分离。(*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属化工设备
在化工,石油,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有大量油水混合物需要加以分离。目前采用的方法大致有使用化学破乳剂,电加热或微波加热,高压静电,微孔过泸等方法。实用中往往将数种方法并用,如原油的油水分离就同时采用加破乳剂,加热及高压电场。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各种分离方法产生的水滴,须在重力场下与油分离,这样分离效果差,设备体积庞大。英国专利UK9021756.3公开了一种新的油水分离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101是有机相出口,102是混合相入口,103是水相出口。旋转的金属园筒内中心处,装有一加料管。在园筒电极和加料管电极之间形成一旋转的内电场,可以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其缺点是由于受转动圆筒尺寸的限制,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物停留时间有限,影响其分离结果及生产能力。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在结构上作出改进,综合作用离心场、静电场,并运用材料表面性能有效地使油水混合物或油水乳化液分离,对不能使用化学破乳剂的场合尤为适宜。本技术的内容是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由外壳、转筒、外电极、填料层、绝缘层和混合液入口、轻相出口等组成。转筒置于分离装置的中心部位,转筒壳体用作一电极。转筒内装有内构件,有利于提高混合相分离效率。也可以不加内构件。分离装置的外壳起保护和固定本装置的作用。可视尺寸及应用场合采用各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外壳上配有轻相出口,重相出口和混合液入口。金属外壳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接地。电极置于转筒的外侧,该电极与转筒之间形成一个高压外电场,用于混合相内部极性物质的迁移、聚全。电极与分离装置的外壳之间为绝缘层,该绝缘层的上方置以填料层。本技术的效果是①对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物或油水乳化液综合施加电场力,离心力及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②电场在转筒外侧形成,因而不受转筒尺寸限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电极电场。③离心场由上悬式转筒造成,结构简单,维修方便。④本技术使用了填料。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作为填料。填料一方面减缓了进料速度,有利于油水分离;另一方面根据待处理的油水乳化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填料则其表面浸润性也会促进油水分离。 附图说明图1是已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是本技术的二个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内容。图2-图4中,1是转筒,2是外壳,3是重相出口,4是混合相入口,5是填料,6是筒形电极,7是外电场,8是绝缘层,9是旋转电场绝缘层,10是转筒内构件,11是转筒入口,12是轻相入口,13是重相导流板,14是轻相导流板。本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相由入口进入装置,经填料层5减低其流速且初步促进混合相分离进入外电场7。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混合相内的水相液滴聚结变大。然后此混合相由转筒入口11进入转筒1。高速转动的转筒1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场,使经过电场处理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属化工设备
在化工,石油,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有大量油水混合物需要加以分离。目前采用的方法大致有使用化学破乳剂,电加热或微波加热,高压静电,微孔过泸等方法。实用中往往将数种方法并用,如原油的油水分离就同时采用加破乳剂,加热及高压电场。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各种分离方法产生的水滴,须在重力场下与油分离,这样分离效果差,设备体积庞大。英国专利UK9021756.3公开了一种新的油水分离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101是有机相出口,102是混合相入口,103是水相出口。旋转的金属园筒内中心处,装有一加料管。在园筒电极和加料管电极之间形成一旋转的内电场,可以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其缺点是由于受转动圆筒尺寸的限制,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物停留时间有限,影响其分离结果及生产能力。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在结构上作出改进,综合作用离心场、静电场,并运用材料表面性能有效地使油水混合物或油水乳化液分离,对不能使用化学破乳剂的场合尤为适宜。本技术的内容是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由外壳、转筒、外电极、填料层、绝缘层和混合液入口、轻相出口等组成。转筒置于分离装置的中心部位,转筒壳体用作一电极。转筒内装有内构件,有利于提高混合相分离效率。也可以不加内构件。分离装置的外壳起保护和固定本装置的作用。可视尺寸及应用场合采用各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外壳上配有轻相出口,重相出口和混合液入口。金属外壳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接地。电极置于转筒的外侧,该电极与转筒之间形成一个高压外电场,用于混合相内部极性物质的迁移、聚全。电极与分离装置的外壳之间为绝缘层,该绝缘层的上方置以填料层。本技术的效果是①对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物或油水乳化液综合施加电场力,离心力及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②电场在转筒外侧形成,因而不受转筒尺寸限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电极电场。③离心场由上悬式转筒造成,结构简单,维修方便。④本技术使用了填料。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作为填料。填料一方面减缓了进料速度,有利于油水分离;另一方面根据待处理的油水乳化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填料则其表面浸润性也会促进油水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已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是本技术的二个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内容。图2-图4中,1是转筒,2是外壳,3是重相出口,4是混合相入口,5是填料,6是筒形电极,7是外电场,8是绝缘层,9是旋转电场绝缘层,10是转筒内构件,11是转筒入口,12是轻相入口,13是重相导流板,14是轻相导流板。本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待分离的油水混合相由入口进入装置,经填料层5减低其流速且初步促进混合相分离进入外电场7。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混合相内的水相液滴聚结变大。然后此混合相由转筒入口11进入转筒1。高速转动的转筒1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场,使经过电场处理的混合相完全分离,由于轻重相导流板13,14的作用,轻、重相分别由轻相出口12,重相出口3流出。本装置中,转筒用作电极时,电极外侧可设置一层高介电常数的绝缘层9,有利于减少对混合相内油相的破坏,提高电场利用率。筒形电极6的内侧可设置绝缘层9。筒形固定电极6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以用金属板或金属网制成。附图2中给出一个筒形固定电极的情形。如果使用多个筒形固定电极6,如附图3所示,则应将其分别绝缘并依次接上不同的电极性,这样便形成多个同心外电场。当转筒(1)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时,则须选用多个筒形固定电极6,并在这些筒形固定电极6之间形成外电场7。电极也可以采用金属板或金属网制成,呈平板状,如附图4所示。此时,固定电极6置于分离装置的下部,混合液入口4置于与非电场相对的外壳壁上。本技术中所用的填料可以选用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填料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例如球、环状、丝状等,也可以使用规整填料,多孔填料或纺织物等。权利要求1.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壳,转筒,外电极,混合液入口,轻、重相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料层、绝缘层、重相导流板和轻相导流板;所述的转筒置于分离装置中心部位,转筒壳体为电极之一,另一电极置于转筒的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式高压静电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壳,转筒,外电极,混合液入口,轻、重相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料层、绝缘层、重相导流板和轻相导流板;所述的转筒置于分离装置中心部位,转筒壳体为电极之一,另一电极置于转筒的外侧,之间构成外电场;电极与分离装置外壳之间为绝缘层,该绝缘层的上方置以填料层,填料层与混合液入口相联;所述的填料层上方依次为轻相导流板,轻相导流板上方的外壳壁开有轻相出口,重相导流板上方的筒体壁开有重相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宗强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