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73182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表面的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与电池单体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和冷凝端伸出电池单体的外部;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蒸发端吸收,通过冷凝端向电池外部环境传递;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均可任意形状加工、任意角度旋转;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距离可调,冷凝端可添加翅片等方式进行传热强化,以满足不同距离的散热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等优点,能满足电动汽车等动力设备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具有潜在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具有电池组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因为节能并且能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有害污染物粉尘等的排放而逐渐受到关注。但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内部化学反应复杂,尤其是大尺寸以及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迅速产生大量的热,热量的堆积必然引起电池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漏液、放气、冒烟等现象,严重时电池发生剧烈燃烧且发生爆炸,影响整车性能。因此,动力电池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等的发展。近年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的迫切需求已引起许多电动汽车生产厂商和电池制造商的关注,目前,市场上动力电池普遍都采用最为简单的空气冷却方式,极少采用其它的冷却方式。而采用汽车空调等制冷装置对电池进行散热,一方面组件繁多,系统复杂,同时,由于消耗电池能量,降低了整车能量效率,与节能相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表面的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与电池单体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和冷凝端伸出电池单体的外部。所述绝热端的两管放置在电池单体的同一侧,冷凝端位置高于蒸发端和绝热端。所述蒸发端脉动热管的排列方向不同于冷凝端脉动热管的排列方向,其不同之处在于,蒸发端的脉动热管纵向依次排列,冷凝端的脉动热管横向依次排列;但是蒸发端的排列方向与冷凝端的排列方向也可以相同。所述蒸发端与冷凝端的位置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即所述冷凝端的摆放位置高于蒸发端,但根据具体要求也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距离可调,以满足各种距离的散热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整体设计简单,效率高, 节能,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均可任意形状加工、任意角度旋转。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加长或者缩短绝热端的长度实现可调功能,冷凝端可通过添加翅片等方式进行传热强化,以满足不同距离的散热要求。本技术能满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具有潜在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1表面的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2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2分为蒸发端3、绝热端4、冷凝端5,所述蒸发端3与电池单体1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4和冷凝端5伸出电池单体1的外部。脉动热管内部构成封闭回路,通过工质在管内循环流动,将电池热量传递到外部空间,达到散热目的。所述冷凝端5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翅片。所述蒸发端3的排列方向不同于冷凝端5的排列方向,其不同之处在于,蒸发端3 的脉动热管2纵向依次排列,冷凝端5的脉动热管2横向依次排列。从图1来看,蒸发端3 的管路垂直放置,可以增加管内流体扰动;冷凝端5水平放置,以减小管内工质流动助力, 强化散热。蒸发端3也可任意角度倾斜。所述蒸发端3与冷凝端5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蒸发端3的排列方向与冷凝端5的排列方向也可以是相同。如图2所示,所述绝热端4的两管放置在电池单体1的同一侧,冷凝端5位置高于蒸发端3和绝热端4,管内工质冷凝后依靠重力迅速回落,降低流动助力。但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绝热端4的两管位置可以分开如图1所示分别放置在电池单体1的两侧。冷凝端 5可任意角度旋转和任意角度倾斜,以适应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在空间上的具体要求,蒸发端3与冷凝端5之间的距离可调,以满足不同距离的散热要求,可通过加长或者缩短绝热端 4的长度实现。蒸发端3和冷凝端5也可任意形状加工,冷凝端5可通过添加翅片、螺纹、沟槽等方式进行传热强化,也可通过与电动汽车行驶特性结合,依靠自然风等方式增强传热效率。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表面的脉动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与电池单体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和冷凝端伸出电池单体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端的两管放置在电池单体的同一侧,冷凝端位置高于蒸发端和绝热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的排列方向不同于冷凝端的排列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的排列方向不同于冷凝端的排列方向,其不同之处在于,蒸发端的脉动热管纵向依次排列,冷凝端的脉动热管横向依次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与冷凝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端的排列方向与冷凝端的排列方向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端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翅片。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表面的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与电池单体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和冷凝端伸出电池单体的外部;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蒸发端吸收,通过冷凝端向电池外部环境传递;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均可任意形状加工、任意角度旋转;脉动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距离可调,冷凝端可添加翅片等方式进行传热强化,以满足不同距离的散热要求;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等优点,能满足电动汽车等动力设备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文档编号H01M10/50GK202150527SQ20112016823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4日专利技术者张艳来, 汪双凤, 饶中浩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分离式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池单体表面的脉动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由来回弯折且端部呈“U”形的排管相互连通构成,所述脉动热管分为蒸发端、绝热端、冷凝端,所述蒸发端与电池单体表面贴合,所述绝热端和冷凝端伸出电池单体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双凤饶中浩张艳来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