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6261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包括外壳、旋转盘、旋转轴和液体再分布器,外壳上设置有介质a进口管、介质b出口管、介质d出口管和储液槽,同心圈和液体再分布器固定连接在旋转盘上,旋转盘中心与旋转轴固定连接;迷宫式密封一端与壳体连接,下端接有插装在储液槽内的导流管,迷宫式密封和旋转盘将壳体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其中介质b出口管与上腔体相通,介质a进口管、介质d出口管分别与下腔体相连通;介质c进口管的一端与液体分布器上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外壳并与外壳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和合理,制造安装方便;气相阻力小,设备压降小;气液传质效率高且效果更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接触设备,尤其是一种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可广泛用于化 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冶金、轻工等行业气液接触场合,特别适用于解吸、换热、反应过程。
技术介绍
超重力场旋转床的特点是体积小、传质效率高,被誉为化工设备的"晶体管"。本技术作出之前, 现有技术的超重力场旋转床根据其转子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单层超重力场旋转床和多层超重力场旋转床。 单层超重力场旋转床有填料式中国专利CN1059105A、 CN 1062098A、碟片式中国专利CN 2581060Y、折 流式中国专利CN 117488C,多层折流式超力旋转床目前仅有折流式中国专利CN 1686591A。目前的填料 式超重力场旋转床虽处理量相对较大,但由于只有一个转子而传质效率不够高,且气相流阻较大、设备压 降较大,不适于更大流量和对传质要求更高的气液传热传质场合;而折流式超重力场旋转床,虽然传质效 率较高,但气体走"s"形的弯曲通道,更要克服形体阻力,气相流阻大、设备压降大,也不适合大流量的气 液传热传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继承现有技术的超重力场旋转床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提供一种气体流道横 截面均匀、设备压降小、传质效率高、处理量大的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这种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包括外壳、旋转盘、旋转轴和液体再分布器,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介质a进口管、介质b出口管、介质d出口管和储液槽,同心圈和液体再分布器固定连接在旋转盘上,旋转盘中心与旋转轴固定连接,旋转盘的底部开有旋转盘槽孔,同心圈在轴向与液体再分布器的出液孔的相对部位开有小孔;迷宫式密封一端与壳体连接,下 端接有插装在储液槽内的导流管,迷宫式密封和旋转盘将壳体分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其中介质b出口管与 上腔体相通,介质a进口管、介质d出口管分别与下腔体相连通;介质c进口管的一端与液体分布器上端 相连通,另一端穿过外壳并与外壳密封。所述壳体内腔分成上腔体、多层中间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通过中间导流管与下一层的液体分布器上 端相连通,中间腔体通过中间导流管与再下一层的液体分布器上端相连通,介质c进口管、介质c'进口 管和介质c"进口管的一端穿过外壳并与外壳密封,方便地实现多个转子同轴串联,成倍地提高单台设备 的能力。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装置结构简单、合理、紧凑,气相出口和液相入口分开设置,加工制 造容易,安装方便。②气体流道横截面均匀,且气体沿旋转床轴向流动,无需克服离心阻力,故气相阻力 小,设备压降小。③固定的进液管将液体送到下部旋转的转子,液体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出,在撞击 力和剪切力下粉碎成大量的细小液滴,与上升的气流错流接触,由于液体从转子中心经过多个同心圈向外 甩出,就与上升的气流多次错流接触,因此气液传质效率高。④转子中心设有液体再分布器,使液体在甩 出去之前分布均匀,从而传质效果更好。⑤由于本装置的气相阻力小,设备压降小,故在同等操作条件下 比逆流型的旋转床的功率消耗小,因而能在更高的转速下进行操作,适合于长时间的连续运转。附图说明图1为单层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结构示意图2为多层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结构示意图3是液体再分布器结构示意图4是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5是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6是图1的C-C剖视一种结构示意图7是图1的C-C剖视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l一旋转盘、l-l一旋转盘槽孔;2 —储液槽、3 —介质a进口管、4一迷宫式密封、5 —介质 b出口管、6—液体再分布器、7-介质c进口管,7-l—介质c'进口管、7-2—介质c"进口管、8_同心圈、 9_外壳、10—导流管、ll一介质d出口管、12—机械密封、13—旋转轴、14-小孔,15-分布器上端腔体, 16-分布器隔断腔体,17-出液孔,18-上腔体,19-下腔体,20-中间腔体,21-中间导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时,这种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包括外壳9、旋转盘l、旋转轴13和液体 再分布器6,所述的外壳9上设置有介质a进口管3、介质b出口管5、介质d出口管11和储液槽2,同 心圈8和液体再分布器6固定连接在旋转盘1上,旋转盘1中心与旋转轴13固定连接,旋转轴13的一端 穿过外壳9并在连接处通过机械密封12与外壳9密封,旋转盘1的底部开有旋转盘槽孔1-1,该旋转盘槽 孔1-1可以是槽形状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孔状如图7所示,气相是从旋转盘底部的旋转盘槽孔1-1由下 向上穿越。同心圈8在轴向与液体再分布器6的出液孔17的相对部位开有小孔14;迷宫式密封4一端与 壳体连接,下端接有插装在储液槽2内的导流管10,迷宫式密封4和旋转盘1将壳体分成上腔体18和下腔体19,其中介质b出口管5与上腔体18相通,介质a进口管3、介质d出口管11分别与下腔体19相 连通;介质c进口管7的一端与液体分布器IO上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外壳9并与外壳9密封。所述的 液体再分布器6由分布器上端腔体15和多个分布器隔断腔体16构成,介质c进口管7与分布器上端腔体 15相连通,通过多层管路分别与每一层的分布器隔断腔体16相连通,分布器隔断腔体16的腔壁上设有出 液孔17。如图2所示时,所述壳体1内腔分成上腔体18、多层中间腔体20和下腔体19,所述旋转轴13两端 穿过外壳9并在连接处通过机械密封12与外壳9密封。上腔体18通过中间导流管21与下一层的液体再 分布器6上端相连通,中间腔体20通过中间导流管21与再下一层的液体再分布器6上端相连通,介质c 进口管7、介质c'进口管7-l和介质c"进口管7-2的一端穿过外壳9并与外壳9密封。实施例l:用于解吸时,装置结构见图l。介质a为气体,介质c为液体,气体从介质a进口管3进入 外壳9内腔,通过旋转盘l,与介质c错流接触后通过介质b出口管5排出;原料从介质c进口管7进入 液体再分布器6进行初始分布后,进入同心圈8的内圈上,被高速旋转的同心圈8沿径向逐圈甩出,粉碎 成小液滴与气体多次错流接触,进行传质,最后由导流管10经介质d出口管11排出。本技术由于液体由转子从中心甩出,被同心圈粉碎成小液滴与气体多次错流接触,大大增加了气 液传质效率;且气体流道横截面均匀,且气体沿旋转床轴向流动,无需克服离心阻力,故气相阻力小,设 备压降小,适合大流量的气液两相传质,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实施例2:用于换热时,装置结构见图l。介质a为气体,介质c为液体,气体从介质a进口管3进入 外壳9内腔,通过旋转盘l,与介质c错流接触后通过介质b出口管5排出;液体从介质c进口管7进入 液体再分布器6进行初始分布后,进入同心圈8的内圈上,被高速旋转的同心圈8沿径向逐圈甩出,粉碎 成小液滴与气体多次错流接触,进行换热,最后由导流管10经介质d出口管ll排出。本技术由于液体由转子从中心甩出,被同心圈粉碎成小液滴与气体多次错流接触,大大增加了气 液传热效率;且气体流道横截面均匀,气体沿旋转床轴向流动,无需克服离心阻力,故气相阻力小,设备 压降小,适合大流量的气液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心圈式错流型超重力场旋转床装置,包括外壳(9)、旋转盘(1)、旋转轴(13)和液体再分布器(6),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壳(9)上设置有介质a进口管(3)、介质b出口管(5)、介质d出口管(11)和储液槽(2),同心圈(8)和液体再分布器(6)固定连接在旋转盘(1)上,旋转盘(1)中心与旋转轴(13)固定连接,旋转盘(1)的底部开有旋转盘槽孔(1-1),同心圈(8)在轴向与液体再分布器(6)的出液孔(17)的相对部位开有小孔(14);迷宫式密封(4)一端与壳体连接,下端接有插装在储液槽(2)内的导流管(10),迷宫式密封(4)和旋转盘(1)将壳体分成上腔体(18)和下腔体(19),其中介质b出口管(5)与上腔体(18)相通,介质a进口管(3)、介质d出口管(11)分别与下腔体(19)相连通;介质c进口管(7)的一端与液体分布器(6)上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外壳(9)并与外壳(9)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计建炳徐之超俞云良焦云强隋立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