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5232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作为旋转电机的电动发电机(10)具备:转子(21),与转子(21)一起旋转的转子轴(51),和分别设置在转子(21)的两端的端板(31、36)。在转子轴(51)上,形成有互相独立地设置、使油流通的油通路(60、70)。在端板(31、36)上,分别形成有与油通路(60、70)连通、将油向转子(21)引导的油通路(32、37)。油通路(60、32)形成为在其路径上、油流的矢量成分在中心轴(101)的轴方向上不相对。油通路(70、37)形成为在其路径上、油流的矢量成分在中心轴(101)的轴方向上不相对。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能够实现转子的均匀的冷却的旋转电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旋转电机,更特定地说,涉及具备用于冷却转子的液冷机构的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关于以往的旋转电机,例如,在特开2005-6428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在电动机中均勻冷却左右的定子线圈端的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构造(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子构造包含旋转轴的内部的旋转轴冷却油路,在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上从旋转轴冷却油路分支的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轴分支油路,与旋转轴平行并且互相独立的第一以及第二转子冷却油路,和设置于转子端面的圆周槽状的第一以及第二转子端面油路。另外,在特开平9-182375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冷却转子的芯子、抑制由涡流损耗、磁滞损耗的产生引起的发热的电动机的冷却回路(专利文献幻。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动机的冷却回路包括在轴方向上贯通芯子的第一以及第二轴方向油路,转子轴内的轴方向油路,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轴方向油路和转子轴内的轴方向油路连通、将在转子轴内的轴方向油路中流通的油向第一以及第二轴方向油路引导的第一以及第二径方向油路,和供给单元。从供给单元供给的油通过离心力从转子轴内的轴方向油路向芯子供给,在第一以及第二轴方向油路中流动而将芯子冷却。另外,在特开2007-336646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转子的冷却性能、 除去在定子框架上设置制冷剂室等的必要性、能够实现制造费用、制造时间的缩小、缩短以及部件个数的削减、适用范围的扩大、谋求品质的稳定化的旋转电机(专利文献幻。另外, 在特开2006-158105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通过使制冷剂自己循环达成冷却系统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专利文献4)。另外,在特开2004-166492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制冷剂不与车辆驱动用的电动电动机的磁铁接触地避免由制冷剂引起的磁铁的老化、变质的车辆用电动电动机的冷却装置(专利文献5)。另外,在特开2005-278319号公报中,公开了目的在于为将电动电动机的局部的高温部位集中冷却的结构、并且具备动力损失较少的结构的电动机式动力装置 (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1 特开2005-6428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平9-182375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2007-336646号公报专利文献4 特开2006-158105号公报专利文献5 特开 2004-166492专利文献6 特开2005-2783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构造中,在旋转轴冷却油路中流通的冷却油向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轴分支油路分支,通过各分支通路向左右的定子线圈端供然而,在这样的转子构造中,相对于在旋转轴冷却油路中流通的冷却油流,第一转子冷却油路的冷却油流沿着旋转轴成为相反侧方向,第二转子冷却油路的冷却油流沿着旋转轴成为相同方向。此时,在旋转轴冷却油路中流通的冷却油具有在旋转轴的内部流动方向的动能,所以在冷却油从旋转轴冷却油路向第一转子冷却油路分支时,在冷却油流产生阻力。结果,在通过第一转子冷却油油路供给的冷却油的流量与通过第二转子冷却油油路供给的冷却油的流量之间产生差,具有不能实现转子的均勻的冷却的危险。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动机的冷却回路中,第一以及第二径方向油路分别在转子轴的轴方向上向油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支,与转子轴内的轴方向油路连通。在为这样的结构时,通过配置在上游侧的第一径方向油路供给的油的流量与通过配置在下游侧的第二径方向油路供给的油的流量之间产生差,具有不能实现均勻的冷却的危险。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转子的均勻的冷却的旋转电机。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旋转电机具备具备转子;转子轴,其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延伸、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和第一板以及第二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转子轴上,形成有互相独立地设置、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使制冷剂流通的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在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连通、将制冷剂向所述转子引导的第三制冷剂通路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形成为在其路径上、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以及所述第四制冷剂通路形成为在其路径上、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通过互相独立地设置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能够抑制在从第一制冷剂通路通过第三制冷剂通路向转子引导的制冷剂流量与从第二制冷剂通路通过第四制冷剂通路向转子引导的制冷剂流量之间产生差。另外,通过将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三制冷剂通路形成为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将第二制冷剂通路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形成为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能够将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三制冷剂通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通阻力与第二制冷剂通路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通阻力抑制得较小,同时抑制在两者之间产生差。通过上面的原因,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转子的均勻的冷却。另外优选轴具有筒形状。第一制冷剂通路包含形成在轴的内周面上、沿着转子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第二制冷剂通路包含形成在轴的内周面上、沿着转子的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为围绕轴的旋转轴与第一槽部不同的相位的第二槽部。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被导入轴内部的制冷剂通过伴随着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变为膜状覆盖轴的内周面。此时,通过将覆盖轴的内周面的制冷剂向第一槽部以及第二槽部分配,能够使均勻的流量的制冷剂向各槽部流通。另外优选第一制冷剂通路还包含从第一槽部贯通到轴的外周面、与第三制冷剂通路连通的第一孔部。第二制冷剂通路还包含从第二槽部贯通到轴的外周面、与第四制冷剂通路连通的第二孔部。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分别设置于在轴的旋转轴方向上与第一板以及第二板重合的位置。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通过伴随着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 能够将在第一槽部以及第二槽部中流通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向第三制冷剂通路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导向。另外优选在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上,设有用于在各制冷剂通路的路径上存储制冷剂的存储部。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即使产生向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的供给量变少的定时,也能够通过将存储于存储部的制冷剂向第三制冷剂通路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导向而抑制冷却效率的下降。另外优选轴具有筒形状。第一制冷剂通路包含形成在轴的内周面上、沿着转子的旋转轴螺旋状延伸的第三槽部。第二制冷剂通路包含形成在轴的内周面上、沿着转子的旋转轴螺旋状延伸、设置为与第三槽部不交叉的第四槽部。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第三槽部以及第四槽部,能够利用伴随着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在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使制冷剂顺利地流通。另外优选旋转电机还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撑轴的轴承。在轴上,形成有与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独立地延伸、使用于冷却轴承的制冷剂流通的第五制冷剂通路。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电机,通过形成与第一制冷剂通路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独立地延伸的第五制冷剂通路,能够更可靠地将预定流量的制冷剂向轴承供给。另外优选通过第一制冷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子(21);转子轴(51),其沿着所述转子(21)的旋转轴延伸、与所述转子(21)一起旋转;和第一板(31)以及第二板(36),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2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转子轴(51)上,形成有互相独立地设置、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使制冷剂流通的第一制冷剂通路(60)以及第二制冷剂通路(70);在所述第一板(31)以及所述第二板(36)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60)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70)连通、将制冷剂向所述转子(21)引导的第三制冷剂通路(32)以及第四制冷剂通路(37);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60)以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通路(32)形成为在其路径上、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所述转子(21)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70)以及所述第四制冷剂通路(37)形成为在其路径上、制冷剂流的矢量成分在所述转子(21)的旋转轴方向上不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康浩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