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18519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以及橡胶圈,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的端面的外缘向内凹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塑胶部件与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相连接的端面的内缘向外凹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对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橡胶圈的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壁和第二环形凹槽的底壁分别抵压所述橡胶圈的上下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良好,在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组装时不会把橡胶圈挤压成不规则形状,也不会使部分橡胶圈被挤压到狭缝中间而产生泄漏不良。(*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水剃须刀、剃毛器、脱毛器、 理发器、电动牙刷等小家电中的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两个塑胶(如ARS、PC)部件,如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连接时,为了达到防水的目的,通常是第一部件的端面上具有环形凹槽,在凹槽内设置如图1所示的截面为圆形的圆形橡胶圈1,然后再将另外第二部件从上向下安装到第一部件上,并挤压圆形橡胶圈1, 使连接部位连接紧密,达到防水的目的。如图2所示,第一部件2是采用模具成型的方式制造的,为了在第一部件2上形成环形凹槽3,模具必须左右开模(图2中的箭头方向为开模方向),在左右模合起来的位置称为分型面4,由于模具钢拼凑不够紧密,塑胶成型时,熔融状态的塑胶会在模具钢拼凑的位置即分型面4处渗出,便在分型面4处的环形凹槽3内形成一多余的塑胶毛边。当第二部件5向下安装到第一部件2上时,设置在环形凹槽3内的圆形橡胶圈1被压缩,圆形橡胶圈1被压缩的时候,塑胶毛边顶起圆形橡胶圈1,使圆形橡胶圈1压缩异常,出现防水不良, 造成水渗漏。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部件5沿图中箭头方向上装到第一部件2上,在组装的过程中第二部件5挤压圆形橡胶圈1,容易将圆形橡胶圈1挤压成不规则形状,或者在狭缝中间夹住圆形橡胶圈1,产生密封不良,起不到良好的防水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水密封效果好的密封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其中,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以及橡胶圈;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的端面的外缘向内凹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塑胶部件与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相连接的端面的内缘向外凹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对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橡胶圈的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壁和第二环形凹槽的底壁分别抵压所述橡胶圈的上下两端。作为优选,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作为优选,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为具有倒角的矩形。作为优选,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形状为长与宽不等的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上的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的横截面均为“L”型。因此,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使得用于成型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模具为上下开模,而利于模具加工, 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分别为一次整体成型而成,不需像现有技术中那样由两瓣对接而形成,因此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不存在分型面,防止毛边、段差的产生, 密封效果好。2、当第二塑胶部件由上到下安装到第一塑胶部件的过程中对橡胶圈的压缩方向为上下压缩,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第一环形凹槽的侧壁和第二环形凹槽的侧壁与橡胶圈之间留有间隙,因此不会把橡胶圈挤压成不规则形状,也不会在狭缝中间夹住胶圈产生泄漏不良。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圆形橡胶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第一部件开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用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二部件安装到第一部件上的过程示意剖图。图4为用于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密封结构中的橡胶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密封结构中的橡胶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用于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塑胶部件开模的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1-橡胶圈12-第--塑胶部件13-第-二塑胶部件14-第--环形凹槽15-第-二环形凹槽16-第--底壁17-第-二底壁18-第--侧壁19-第-二侧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图4为用于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剖图。如图4所示,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12和第二塑胶部件13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凹槽14、第二环形凹槽15以及橡胶圈11,第一塑胶部件12的端面的外缘向内凹形成第一环形凹槽14,第二塑胶部件13的相对应的端面的内缘向外凹形成第二环形凹槽15,第一环形凹槽14与第二环形凹槽15的横截面均为“L”型,第一环形凹槽14与第二环形凹槽15 对扣形成用于容纳橡胶圈11的环形槽,第一环形凹槽14的第一底壁16和第二环形凹槽15 的第二底壁17分别抵压橡胶圈11的上下两端。图5为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实现良好的密封,本技术的密封结构中的橡胶圈1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为了配合使用该橡胶圈11的产品上凹槽的形状,橡胶圈11的整体形状可以为圆形环或矩形环。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橡胶圈11的横截面为具有倒角的矩形。优选,橡胶圈11的横截面形状为长与宽不等的矩形。图7为用于本技术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塑胶部件开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塑胶部件12为上下开模,分型面不在第一环形凹槽14处,而在第一环形凹槽14的下方,利于模具加工。第二塑胶部件13采用相同的方式开模成型,因此第一环形凹槽14和第二环形凹槽15分别为一次整体成型,不需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形成第一部件2时需要由两瓣第一部件对接而成,形成第二部件5也一样。因此第一环形凹槽14和第二环形凹槽15 都不存在分型面,防止毛边、段差的产生,密封效果好。在装配时,将第二塑胶部件13从上向下套入第一塑胶部件12即可,使第一环形凹槽14的第一底壁16和第二环形凹槽15的第二底壁17分别抵压橡胶圈11的上下两端,使橡胶圈11的压缩位置由原来的左右压缩变为上下压缩,因此密封也由现有技术中的左右密封变化为上下密封,并且第一环形凹槽14的第一侧壁18和第二环形凹槽15的第二侧壁 19与橡胶圈11之间留有间隙,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不会把橡胶圈11挤压成不规则形状, 也不会在狭缝中间夹住橡胶圈11而产生密封不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以及橡胶圈;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的端面的外缘向内凹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塑胶部件与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相连接的端面的内缘向外凹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对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橡胶圈的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壁和第二环形凹槽的底壁分别抵压所述橡胶圈的上下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为具有倒角的矩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的横截面形状为长与宽不等的矩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结构,设置在相连接的第一塑胶部件和第二塑胶部件的连接端起到防水作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以及橡胶圈;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的端面的外缘向内凹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塑胶部件与所述第一塑胶部件相连接的端面的内缘向外凹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对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橡胶圈的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壁和第二环形凹槽的底壁分别抵压所述橡胶圈的上下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梁浩别正业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万宝电器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