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低浊水质的复合絮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99859 阅读:3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是一种适用于低浊水质的复合絮凝沉淀池。包括上部的沉淀区、中部的絮凝区及下部的排泥区;沉淀区中布置有斜管沉淀层,斜管沉淀层上方为清水区及带有出水口的集水装置,斜管沉淀层下方为配水区;絮凝区中设有由电机带动的水平轴机械搅拌器,进水孔设置于絮凝区的下部;排泥区设贮泥斗、穿孔排泥管,每个搅拌器下对应一个贮泥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同时完成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尤其是对低浊原水的处理具有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复合絮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给水厂针对地表水水源的处理工艺流程通常包括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及消毒。原水与混凝剂混合后通过絮凝设备形成絮凝体,经沉淀池,絮凝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絮凝是给水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絮凝池的形式主要包括水力絮凝池和机械絮凝池两种。机械絮凝池是通过搅拌器浆板对水流进行搅动来完成絮凝过程。因转速可调, 所以其适应水量的变化能力强,对G值的适应范围广。同时,相对水力絮凝池而言,机械絮凝池的设计絮凝时间较长,约20 25min左右。斜管沉淀池利用浅池理论设计,所以相对于平流沉淀池而言具有停留时间短的特点,一般也在30min以内。这一沉淀池是把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一般60°左右)的众多斜管放置与沉淀池中构成。水从下向上流动,颗粒则沉于斜管底部,当颗粒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动滑下。据调查显示,部分水厂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易出现配水不均等问题。我国部分地区地表水尤其是水库水呈现出浊度较低的特点,低浊水中的杂质是以细小的胶体分散体系溶于水中,由于浊度较低,胶体颗粒数目较少,颗粒碰撞而聚集的机会就少,因此形成的絮体细、少而且轻,导致后续的沉淀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完成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特别适用于处理浊度较低的原水,能有效节约占地的适用于低浊水质的复合絮凝沉淀池。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上部的沉淀区、中部的絮凝区及下部的排泥区;沉淀区中布置有斜管沉淀层, 斜管沉淀层上方为清水区及带有出水口的集水装置,斜管沉淀层下方为配水区;絮凝区中设有由电机带动的水平轴机械搅拌器,进水孔设置于絮凝区的下部;排泥区设贮泥斗、穿孔排泥管,每个搅拌器下对应一个贮泥斗。本技术还可以包括1、斜管沉淀层中的每根斜管均为六边形。2、所述水平轴机械搅拌器包括串联的多台,每台水平轴机械搅拌器中间用隔墙隔开,水平轴机械搅拌器与隔墙间保持一定距离。3、水平轴机械搅拌器的叶轮上设置有内外侧桨板,桨板的宽长比小于1 ;桨板的长度不小于叶轮直径75% ;桨板的总面积不超过水流截面积的25% ;桨板的长度不大于叶轮直径的75%。4、所述的沉淀区、絮凝区分别包括二级或二级以上,前一级沉淀区的出水口与后一级絮凝区的进水孔相连,所述排泥区设置在最后一级絮凝区的下部。5、前一级沉淀区的出水口与后一级絮凝区的进水孔之间设置有中间区。6、絮凝区中水平轴机械搅拌器有并排的两排,两排水平轴机械搅拌器之间有隔板。本技术结合了机械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的特点和功能,同时根据两者在水力停留时间上相近这一条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絮凝沉淀池。根据絮凝区的不同,复合絮凝沉淀池又分为单级絮凝的基本型和多级絮凝的改进型两种。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沉淀区,絮凝区及排泥区。沉淀区采用斜管沉淀工艺,每个斜管均为六边形,倾斜一定角度设置于沉淀区内。 斜管上方为清水区及集水装置,斜管下方为配水区,而较高的配水区以及絮凝区的协同作用可以克服传统斜管沉淀池配水不均勻等问题。进水孔设置于絮凝区的下部,为配水均勻,可从池体较长一侧进水,絮凝区设有水平轴机械搅拌器,由电机带动,若设置多台搅拌器,可在中间用隔墙隔开,搅拌器与隔墙间保持一定距离。设置内外侧桨板各4块,桨板的设计尽量满足以下条件①桨板宽长比小于 1 ;②桨板长度不小于叶轮直径75%,宽度小于300mm且大于IOOmm ;③桨板的总面积不超过水流截面积的25% ;④桨板长度不大于叶轮直径的75%。排泥区设贮泥斗,每个搅拌器下对应一个,采用穿孔排泥管排泥。原水经投药混合后,从絮凝区的下部进入池中,水流自下向上流动,经过絮凝后进入沉淀区,沉淀区的颗粒杂质沿斜管滑入絮凝区增加了原水在絮凝过程中的浊度,而水中颗粒数量的提高增强了颗粒间的碰撞作用,同时,从沉淀区滑落的较大颗粒可以作为载体吸附较小絮体。由于搅拌速度较慢,当形成的絮体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下沉到排泥区,通过穿孔排泥管排出。根据絮凝效果,也可以沿水流方向在复合絮凝沉淀池中设置多系列搅拌器,G值依次降低,即改进型复合絮凝沉淀池。改进型复合絮凝沉淀池设置三级絮凝或多级絮凝,沿水流方向以串联的形式连接两级或多级处理段,每级处理段自上而下设置沉淀区及絮凝区,设置方式与基本型相似,但在絮凝区的下部可不设排泥区。各级处理段中絮凝区内搅拌器转速及G值依次降低,并用隔板隔开,隔板下方设置过水孔。在最后一级絮凝之前可设置中间区,来水经前部处理段处理后在中间区重新混合,从最后一级处理段絮凝区的下方进入,最后一级处理段与基本型的设置形式大体一致。对这一新型复合絮凝沉淀池的改进,除上述改进型在最后一级处理段之间设置一个中间区外,还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1、不加入中间区,而将多级处理段均以串联的形式连接,其斜管的上部设置统一的集水槽;2、在每级处理段之间均加入一段中间区。具体的实施方案应根据原水水质及实际处理效果而定。本技术的优越性和有益效果①在絮凝区形成的絮体,经沉淀区沉淀后沿斜管重新进入絮凝区,有效提高了原水的浊度,解决了低浊原水在絮凝过程中因颗粒间的碰撞机会少而无法形成密实絮体这一问题。另外,滑落的絮体已经在斜管上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累积,这种大而密实的絮体进入絮凝区后其本身就具有对较小絮体较好的吸附能力,在絮凝过程中充当载体的作用。密实絮体的形成不仅可以使水中杂质颗粒有效的沉淀,还可以提高对吸附在絮体表面的非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还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净水厂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跑矾花等问题;②经絮凝后的水在搅拌器的带动下均勻的自下而上进入斜管中,可以解决传统斜管沉淀池容易出现的配水不均等问题;③原水经投药混合进入复合絮凝沉淀池后可以同时完成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使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同时一个复合絮凝沉淀池取代了絮凝池和沉淀池,有效节约了占地。④当原水浊度较小时,这一新型复合絮凝沉淀池与传统的处理工艺相比,可以较好的提高出水的浊度去除率以及有机物去除率,改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功能区域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基本型结构示意图;图3是絮凝区平面示意图;图4是层沉淀区平面示意图;图5是排泥区平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结构示意图;图7是搅拌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的描述结合图1,本技术的复合絮凝沉淀池,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沉淀区、絮凝区以及排泥区。结合图2,配水区4、斜管5、集水渠7、集水槽8以及清水区6属于沉淀区。3为絮凝区,在絮凝区中设置有搅拌器2。1为进水孔,设置于絮凝区的下部。10为排泥区,在池体的最下部,其中9为穿孔排泥管。结合图3,絮凝区中搅拌器2分若干段串联设置,由两台电机12控制,电机12与搅拌器2之间设置防水套管11,搅拌器与隔墙间留有一定的间距。结合图4,沉淀区中5为设置于沉淀区内的六边形斜管。斜管的上部为集水渠7, 处理后的水由其收集后汇入一侧集水槽8中,并通过出水管13进入下一个处理单元。走道板14设置于该池最上方,用于操作人员行走,以及冲洗、维护设备。结合图5,底层排泥区中进水孔1位于该区域的上方,排泥区10主要由若干个排泥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设置于絮凝区的下部;排泥区设贮泥斗、穿孔排泥管,每个搅拌器下对应一个贮泥斗。1.一种适用于低浊水质的复合絮凝沉淀池,其特征是:包括上部的沉淀区、中部的絮凝区及下部的排泥区;沉淀区中布置有斜管沉淀层,斜管沉淀层上方为清水区及带有出水口的集水装置,斜管沉淀层下方为配水区;絮凝区中设有由电机带动的水平轴机械搅拌器,进水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刘慧官涤王春丽孙勇米海蓉任芝军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