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在絮凝反应池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在絮凝反应池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相联通,布水管贯穿整个沉淀池,沉淀池的上方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和絮凝反应池的底部联通,使得沉淀池底部一部分含有多余絮凝剂的污水回流到絮凝反应池中继续和原始污水反应,提高絮凝剂的利用率;回流装置包括絮凝体回流泵和回流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人工现场调整药剂投加的频率,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利用了絮凝体的絮凝作用,使运行成本更低;耐冲击性好,使运行更稳定。(*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在絮凝反应池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在絮凝反应池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相联通,布水管贯穿整个沉淀池,沉淀池的上方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和絮凝反应池的底部联通,使得沉淀池底部一部分含有多余絮凝剂的污水回流到絮凝反应池中继续和原始污水反应,提高絮凝剂的利用率;回流装置包括絮凝体回流泵和回流管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人工现场调整药剂投加的频率,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利用了絮凝体的絮凝作用,使运行成本更低;耐冲击性好,使运行更稳定。【专利说明】一种絮凝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絮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絮凝沉淀池,在沉淀运行期间,由于絮凝反应效果不好,导致水体内待去除的悬浮物无法聚集为可沉降的矾花,致使出水悬浮物增高,出水达标率低,而且经常需要对沉淀池底部进行人工清理,费时费力,大大增加的企业的运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的絮凝沉淀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式: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在絮凝反应池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在絮凝反应池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相联通,布水管贯穿整个沉淀池,沉淀池的上方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和絮凝反应池的底部联通,使得沉淀池底部一部分含有多余絮凝剂的污水回流到絮凝反应池中继续和原始污水反应,提高絮凝剂的利用率;回流装置包括絮凝体回流泵和回流管道。 所述絮凝反应池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搅拌器和一级搅拌器,中间设有隔板,在隔板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一级搅拌器的转速较快,可以使污水和絮凝剂快速混合反应,二级搅拌器的转速较慢,进一步使得絮凝剂充分均匀反应。 所述沉淀池的中央设有斜管填料,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设有锯齿状溢水堰。 所述回流装置中还设置有流量计可以随时控制回流流量。 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人工现场调整药剂投加的频率,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利用了絮凝体的絮凝作用,使运行成本更低;耐冲击性好,使运行更稳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絮凝反应池,2-沉淀池,3-絮凝剂混合器,4-进水口,5-布水管,6-回流装置,7- 二级搅拌器,8- 一级搅拌器,9-隔板,10-过水口,11-絮凝体回流泵,12-污泥排出口,13-回流管道,14-流量计,15-出水口,16-斜管填料,17-锯齿状溢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其结构: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1、沉淀池2,在絮凝反应池I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 4,进水口 4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3,在絮凝反应池I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5相联通,布水管5贯穿整个沉淀池2,沉淀池2的上方设有出水口 15,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 12,所述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6和絮凝反应池I的底部联通,回流装置6包括絮凝体回流泵11和回流管道13,所述絮凝反应池I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搅拌器7和一级搅拌器8,中间设有隔板9,在隔板9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10,所述回流装置6中还设置有流量计14,所述沉淀池,2的中央设有斜管填料16,所述沉淀池2的顶端设有锯齿状溢水堰17。 运行时,污水由进水口进入絮凝反应池I同时通过絮凝剂混合器3加入絮凝剂,在一级搅拌器8的快速搅拌下,絮凝剂和污水快速混合反应,然后通过过水口 10进入絮凝反应池的另一侧,通过二级搅拌器7的慢速搅拌下进一步充分反应,然后通过布水管5进入沉淀池2,进行泥水分离,污泥通过排出口 16排出,在沉淀池2的底部有一部分含有絮凝剂的泥水通过回流装置6回流到絮凝反应池中重复利用。【权利要求】1.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I)、沉淀池(2),在絮凝反应池(I)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4),进水口(4)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3),在絮凝反应池(I)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5)相联通,布水管(5)贯穿整个沉淀池(2),沉淀池(2)的上方设有出水口(15),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6)和絮凝反应池⑴的底部联通,回流装置(6)包括絮凝体回流泵(11)和回流管道(13),所述絮凝反应池(I)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搅拌器(7)和一级搅拌器(8),中间设有隔板(9),在隔板(9)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10),所述沉淀池(2)的中央设有斜管填料(16),所述沉淀池(2)的顶端设有锯齿状溢水堰(17),所述回流装置¢)中还设置有流量计(14)。【文档编号】C02F1/52GK204097165SQ201420242164【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2日 【专利技术者】许海民, 彭欣, 韩路 申请人:江苏启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反应池(1)、沉淀池(2),在絮凝反应池(1)的一端底部设置有进水口(4),进水口(4)前部设置有絮凝剂混合器(3),在絮凝反应池(1)的另一端中下部和布水管(5)相联通,布水管(5)贯穿整个沉淀池(2),沉淀池(2)的上方设有出水口(15),底部设有污泥排出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回流装置(6)和絮凝反应池(1)的底部联通,回流装置(6)包括絮凝体回流泵(11)和回流管道(13),所述絮凝反应池(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搅拌器(7)和一级搅拌器(8),中间设有隔板(9),在隔板(9)的上部靠近池顶端处设有过水口(10),所述沉淀池(2)的中央设有斜管填料(16),所述沉淀池(2)的顶端设有锯齿状溢水堰(17),所述回流装置(6)中还设置有流量计(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海民,彭欣,韩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启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