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7574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8 16:06
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包括:壳体、好氧反应区、沉淀区、进水泵、出水孔、排泥泵、隔板、斜板和微孔膜片曝气器;壳体为长方体,具有顶面、左侧壁、右侧壁和底面;壳体内空间形成好氧反应区和沉淀区,好氧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由相连的隔板和斜板隔开;隔板与右侧壁平行设置,隔板顶部与壳体顶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隔板底部与斜板顶部相连,斜板底部向右侧壁倾斜,斜板底部与右侧壁、壳体底面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形成污泥回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反应区和沉淀区于一体,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基建费用,无需另设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提升泵房,省去动力投资,运行管理集中简单,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
技术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一直呈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状态。然而由于大多数小城镇是由历史自发形成,因此其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还未完全解决。随着小城镇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对污水的处理程度要求也逐步提高。由于小城镇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的缺乏,大城市的污水处理工艺显然不合适。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曝气池之后通常都会紧接一个二沉池,其占地面积很大。二沉池的污泥需通过污泥回流泵房提升至曝气池,这样既增大了占地面积又增加了土建费用,并且这两点对于管理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发展不平衡、资金缺乏、人才奇缺、土地紧缺、管理技术落后的小城镇而言是不合适的。但若省去二沉池或者污泥回流泵房,出厂水水质则不能达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好氧反应区、沉淀区、进水泵、出水孔、排泥泵、隔板、斜板和微孔膜片曝气器;所述壳体为长方体,具有顶面、左侧壁、右侧壁和底面;壳体内空间形成好氧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好氧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由相连的隔板和斜板隔开;所述隔板与右侧壁平行设置,隔板顶部与壳体顶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隔板底部与斜板顶部相连,所述斜板底部向右侧壁倾斜,斜板底部与右侧壁、壳体底面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形成污泥回流通道;所述进水泵通过设在左侧壁的进水孔将污水送入好氧反应区;所述出水孔设在右侧壁的上部,用于排出上层清液;所述排泥泵通过设在右侧壁下部的排泥孔将剩余污泥排出;所述底面设置有微孔膜片曝气器,其与鼓风曝气机相连,用于朝好氧反应区充氧。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所述壳体由有机玻璃制成。所述壳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0×10×20cm。所述隔板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为8cm,所述隔板顶部与壳体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cm。所述斜板长度为10cm,与右侧壁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进水孔设在左侧壁的下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集反应区和沉淀区于一体,无需另设二沉池,污泥从沉淀区可直接滑落进入反应区,无需另设污泥回流提升泵房,省去动力投资,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基建费用;设备运行管理集中简单,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在污水经其处理之后达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减少一次性投资和土地占用面积,并且降低了技术管理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标记如下:壳体1、顶面11、左侧壁12、右侧壁13、底面14、好氧反应区2、沉淀区3、进水泵4、出水孔5、排泥泵6、隔板7、斜板8、污泥回流通道9、微孔膜片曝气器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的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包括壳体1、好氧反应区2、沉淀区3、进水泵4、出水孔5、排泥泵6、隔板7、斜板8和微孔膜片曝气器10。壳体1可设置为长方体,由有机玻璃制成,整个反应容器容积为6L,长×宽×高=30×10×20cm,壳体1具有顶面11、左侧壁12、右侧壁13和底面14,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之间的距离为长度,顶面11和底面14之间的距离为高度。壳体1内空间形成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之间由相连的隔板7和斜板8隔开,从附图1上看,隔板7和斜板8的左侧为好氧反应区2,右侧为沉淀区3。隔板7与右侧壁13平行设置,即位于竖直方向,隔板7顶部与壳体顶面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便于好氧反应区2产生的污泥从间隙通过进入沉淀区3。隔板7底部与斜板8顶部相连,斜板8底部向右侧壁13倾斜,整个沉淀区3被隔板7和斜板8隔成漏斗状,对沉淀区3的污泥下沉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整个沉淀过程更为充分。隔板7与右侧壁13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8cm,隔板7顶部与壳体顶面11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1cm,使得好氧反应区2具有更大的空间,污泥不会轻易地从好氧反应区2流入沉淀区3,保证其较高的污泥浓度,使得污水处理更为充分。斜板8长度可设为10cm,与右侧壁13之间的夹角,即与竖直方向夹角设为30°,这样既给污泥一个充分的沉淀过程,锐角的设置又能使污泥顺利地沉降到沉淀区3底部,避免污泥堆积。斜板8底部与右侧壁13、壳体底面14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形成污泥回流通道9,使沉淀区3的污泥能够回流到好氧反应区2,便于循环使用。进水泵4通过设在左侧壁12的进水孔将污水送入好氧反应区2,出水孔5设在右侧壁13的上部,用于排出上层清液,排泥泵6通过设在右侧壁13下部的排泥孔将剩余污泥排出。底面14上设置有微孔膜片曝气器10,其与鼓风曝气机相连,用于朝好氧反应区2充氧。优选地,进水口可以设在左侧壁12的下部,这样送入的污水能够与底面14充入的氧气充分接触,使得好氧反应区2的活性污泥处理更为充分。本技术的工作流程如下:微孔膜片曝气器10在鼓风曝气机的作用下朝好氧反应区2充氧,污水经进水泵4提升由进水孔进入好氧反应区2,在好氧反应区2内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污水在好氧反应区2内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反应后,通过隔板7顶部和壳体顶面11之间的间隙流入沉淀区3,污泥在自身重力的驱动下沿着斜板8滑落到沉淀区3底部,并通过污泥回流通道9重新进入好氧反应区2,整个过程主要依靠污泥自身的重力和污泥之间的挤压力,实现污泥的无动力回流。此外,沉淀区3沉降污泥的重力,对污泥回流通道9造成一定压力,能够有效避免好氧反应区2的污泥直接从污泥回流通道9进入沉淀区3。沉淀后的上清液从出水孔5排出,运行一定时间后,可以利用排泥泵6从排泥孔排出剩余的污泥。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好氧反应区(2)、沉淀区(3)、进水泵(4)、出水孔(5)、排泥泵(6)、隔板(7)、斜板(8)和微孔膜片曝气器(10);所述壳体(1)为长方体,具有顶面(11)、左侧壁(12)、右侧壁(13)和底面(14);壳体(1)内空间形成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所述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之间仅由相连的一个隔板(7)和一个斜板(8)隔开;所述隔板(7)与右侧壁(13)平行设置,隔板(7)顶部与壳体顶面(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隔板(7)底部与斜板(8)顶部相连,所述斜板(8)底部向右侧壁(13)倾斜,斜板(8)底部与右侧壁(13)、壳体底面(14)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形成污泥回流通道(9);所述进水泵(4)通过设在左侧壁(12)下部的进水孔将污水送入好氧反应区(2);所述出水孔(5)设在右侧壁(13)的上部,用于排出上层清液;所述排泥泵(6)通过设在右侧壁(13)下部的排泥孔将剩余污泥排出;所述底面(14)设置有微孔膜片曝气器(10),其与鼓风曝气机相连,用于朝好氧反应区(2)充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沉淀池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好氧反应区(2)、沉淀区(3)、进水泵(4)、出水孔(5)、排泥泵(6)、隔板(7)、斜板(8)和微孔膜片曝气器(10);所述壳体(1)为长方体,具有顶面(11)、左侧壁(12)、右侧壁(13)和底面(14);壳体(1)内空间形成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所述好氧反应区(2)和沉淀区(3)之间仅由相连的一个隔板(7)和一个斜板(8)隔开;所述隔板(7)与右侧壁(13)平行设置,隔板(7)顶部与壳体顶面(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隔板(7)底部与斜板(8)顶部相连,所述斜板(8)底部向右侧壁(13)倾斜,斜板(8)底部与右侧壁(13)、壳体底面(14)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形成污泥回流通道(9);所述进水泵(4)通过设在左侧壁(12)下部的进水孔将污水送入好氧反应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月吴军张悦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