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0977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包括:池体,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絮凝沉淀系统。位于絮凝反应区的装置包括池体中央的混合筒和池体两侧的反应筒,以及位于混合筒上的加药口和进水口;过滤区位于絮凝反应区的两侧,包括承托板和过滤填料;絮凝沉淀系统包括反射板、污泥斗和排泥管,反射板固定在絮凝反应区的下部,与两侧的絮凝反应区连接;污泥斗位于池体的底部,呈漏斗状;排泥管沿污泥斗坡度安装,由阀门控制开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原有竖流式沉淀池基础上增加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使得去除悬浮固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原有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提高一倍。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减少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
技术介绍
沉淀池的作用是对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以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通过向沉淀池中投加絮凝剂,污水中的胶粒在其影响下脱稳或被吸附黏结,但是一般的沉淀池向其中投加絮凝剂后,少部分体积较大的絮凝体很快沉积到泥斗底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絮凝体由于粒径较小,很难在沉淀池中沉淀,沉淀效率低,所以造成沉淀池沉淀效果差,沉淀时间长,导致所需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在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201210062468.4,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一体化水处理净水器,包括含有内腔的壳体,壳体上部连接出水管,下部连接排泥管,壳体内腔有絮凝反应装置,絮凝反应装置包括进水管段和反应器体,反应器体内腔有絮凝填料,反应器体下方有上锥形导流构件,反应器体周边外侧有斜板组件,该斜板组件使壳体内腔形成下腔,下腔底部为集中集泥区,斜板组件上方有过滤层,过滤层使壳体内腔形成中腔和上腔,上腔与出水管相通。本净水器集絮凝、沉淀、过滤和集中集泥为一体,各功能区互不干扰,结构简单、紧凑,占地较小,有利于提高出水水质。但该专利申请在结构设置上只设置反应器体,缺少污水混合结构件,因而污水不能在在混合结构件内充分混合,不利于净水器的絮凝和沉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解决现有普通沉淀池沉淀效果差,沉淀时间长,占地和投资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包括:池体,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絮凝沉淀系统。其中,所述絮凝反应区包括位于池体中央的混合筒和位于池体两侧的反应筒,以及位于混合筒上的加药口和进水口。所述絮凝反应区安装在池体的中上部,位于所述絮凝沉淀系统的上部。所述过滤区包括位于絮凝反应区两侧的承托板和过滤填料层。所述絮凝沉淀系统包括反射板、污泥斗和排泥管。其中,反射板固定在絮凝反应区的下部,与两侧的絮凝反应区连接;呈漏斗状的污泥斗位于池体的底部;排泥管沿污泥斗坡度设置,由阀门控制排泥管的开启。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为圆形或方形,池体的材料为机械缠绕式玻璃钢或混凝土或碳钢,采用地埋式或直接放在地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上部为锯齿状环形的出水堰,锯齿状环形的出水堰两侧与出水口和反冲洗进水口相通并固定在池体的内壁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反应区顶部高出液面200~300mm。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反应区中的装置采用固定支架与池体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区的高度为300~400mm。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填料层的过滤填料为石英砂或活性炭,粒径大小为1~2mm。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上设置多个45°朝下的孔。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器还包括位于池体顶部的用于检修的检查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反应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反应器在原有竖流式沉淀池的基础上增加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使得去除悬浮固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比现有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提高一倍。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具有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减少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投资成本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反应器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反应器的俯视图。图中:1-检查井,2-池体,3-反冲洗进水口,4-加药口,5-出水堰,6-出水口,7-固定支架,8-进水口,9-污泥斗,10-过滤填料层,11-承托板,12-混合筒,13-反应筒,14-反射板,15-排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反应器,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包括:池体2,位于池体2顶部的用于检修的检查井1,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絮凝沉淀系统。其中,池体2为圆形或方形,池体2的材料为机械缠绕式玻璃钢或混凝土或碳钢,采用地埋式或直接放在地面上。池体2上部为锯齿状环形的出水堰5,出水堰5两侧与出水口6和反冲洗进水口3相通,固定在池体2的内壁面上。出水堰5的材料为玻璃钢。絮凝反应区包括位于池体2中央的混合筒12和位于池体2两侧的反应筒13,以及位于混合筒12上的加药口4和进水口8,絮凝反应区安装在池体2的中上部,位于絮凝沉淀系统的上部,絮凝反应区的顶部高出液面200-300mm。所述混合筒12、反应筒13采用固定支架7与池体2固定。当药剂和污水从加药口4和进水口8加入后,首先在混合筒12内混合,之后自流进入两侧的反应筒13中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反应,形成絮凝体。过滤区由承托板11和位于承托板11上的过滤填料层10组成,承托板11固定在池体2的内壁面上,高度为300-400mm。过滤填料层10内装填的过滤填料为石英砂或活性炭。经过反射板14后的污水中会掺杂未经沉淀的细小的悬浮颗粒及絮凝体,当经过过滤填料层10后,细小的悬浮颗粒和絮凝体被拦截,清水从过滤区流出。絮凝沉淀系统由反射板14、污泥斗9和排泥管15组成。其中,反射板14固定在池体2两侧的反应桶13下部;呈漏斗状的污泥斗9位于池体2的底部;排泥管15沿污泥斗9的坡度安装,由阀门(图中未示)控制排泥管15排泥的开启。排泥管15上设置多个45°朝下的孔,以使池体2中污泥能够均匀无死角排出。从絮凝反应区流出的污水经过反射板14的阻拦向四周分布,在整个水平断面上缓慢向上流动。沉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速度的悬浮颗粒和较大的絮凝体下沉到污泥斗9中,当阀门开启后,污泥斗9中的污泥由排泥管15采用重力排泥方式排出池体2。采用所述反应器,污水从进水口8进入,与加入的混凝剂混合后,流经混合筒12和反应筒13与污水中的胶体反应形成絮凝体,污水与污水中的大絮凝体、颗粒在反射板14的作用下进行初次分离,污泥沉入污泥斗9中,较小颗粒的污泥在所述过滤填料的作用下被拦截,清水从上部经出水堰5流出。进入污泥斗9中的污泥由排泥管15采用重力排泥方式排到池体2外。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2),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絮凝沉淀系统;其中,所述絮凝反应区包括设置于所述池体(2)中央的混合筒(12)和位于所述池体(2)内侧的反应筒(13),以及位于所述混合筒(12)上的加药口(4)和进水口(8);所述混合筒(12)和反应筒(13)位于所述絮凝沉淀系统的上部;位于混合筒(12)和反应筒(13)两侧的所述过滤区包括承托板(11)和过滤填料层(10);所述絮凝沉淀系统包括反射板(14)、污泥斗(9)和排泥管(15);其中,所述反射板(14)固定在所述絮凝反应区的下部并与反应筒(13)连接;呈漏斗状的污泥斗(9)位于所述池体(2)的底部;由阀门控制开启的所述排泥管(15)沿所述污泥斗(9)坡度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2),絮凝反应区和过滤区,絮凝沉淀系统;其中,所述絮凝反应区包括设置于所述池体(2)中央的混合筒(12)和位于所述池体(2)内侧的反应筒(13),以及位于所述混合筒(12)上的加药口(4)和进水口(8);所述混合筒(12)和反应筒(13)位于所述絮凝沉淀系统的上部;位于混合筒(12)和反应筒(13)两侧的所述过滤区包括承托板(11)和过滤填料层(10);所述絮凝沉淀系统包括反射板(14)、污泥斗(9)和排泥管(15);其中,所述反射板(14)固定在所述絮凝反应区的下部并与反应筒(13)连接;呈漏斗状的污泥斗(9)位于所述池体(2)的底部;由阀门控制开启的所述排泥管(15)沿所述污泥斗(9)坡度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2)为圆形或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过滤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2)上部为锯齿状的环形的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碧李莲君陈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潮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